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朝鮮由於長期自給自足,它是相對比較排外的。
可是有5個中國人卻讓他們由衷感到欽佩,甚至即使是今天你去朝鮮,提到他們的名字,朝鮮人依然會豎起大拇指!
那麼這5個人分別是誰呢?他們又為何能贏得朝鮮人民敬佩?
「山林之王」楊靖宇
提到楊靖宇,大家應該對這個名字都不會太陌生,作為東北抗聯第一軍軍長,他常被人們視作東北抗日的旗幟。
出身貧寒,卻有一腔愛國熱血;山河破碎,也要戰至最後一人。
秉承着這樣的意志,他在22歲那年就組織了大規模農民暴動,將軍閥趕出了確山縣城,組建了河南第1支革命武裝。
為了革命,楊靖宇曾先後5次被敵人逮捕入獄,受盡各種酷刑,最長的時候甚至連續折磨他五六個晝夜,讓他奄奄一息。
可即便如此,他也未曾出賣我黨的秘密,反而是在出獄後繼續奮鬥,為全中國人民的解放而鬥爭。
然而,當時的革命實在艱難,縱然他不計生死,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戰局。
最終,他在1939年的冬夜陷入重圍,在敵人的圍剿下,開啟了最後的鬥爭。
前方是荒地,後方是惡敵,四周則是只有寂靜的林和厚重的雪,在孤身與敵人周旋五日夜後,他終歸是到了撤無可撤的地步……
1940年2月23日,楊靖宇同志犧牲于吉林蒙江三道河子。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中國人的英雄,跟朝鮮人有什麼關係呢?這就涉及到東北抗日聯軍的成分問題了。
早些年間,東北抗聯剛剛成立的時候,裏面不僅有中國人,還有朝鮮人,我們是一同攜手抵禦過日寇的。
在敵人勢大的情況下,東北抗聯還曾一度撤入到朝鮮境內,從那裡撤出來的時候也曾給予過朝鮮人民很大幫助。
如此一來,楊靖宇作為東北抗聯的領袖,在朝鮮人民中自然也就有很大的影響力了。
實際上不僅僅是作為隊友的朝鮮人,就連作為對手的日本人都對楊靖宇同志極為欽佩,認為這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令人惋惜的是,這樣一位風采卓絕的英雄人物,在35歲那年就去世了。
要知道他可是東北抗聯中公認的,軍政能力最為全面的領導人,就連中共中央方面都曾多次表達對他的肯定。
這樣的人物,能夠贏得朝鮮人民的欽佩,實在是不足為奇。
「傳承不滅」魏拯民
與楊靖宇相比,在國內魏拯民的「知名度」似乎要低一些,不過在朝鮮,他卻同樣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原因也很簡單,超級領袖金日成曾進口說過,
「魏拯民同志對朝鮮革命是有功的,大家應該很好地紀念他。」
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涉及到了1934年東南地區的一次肅清事件。
當時敵人大肆利用朝鮮內奸和叛徒組織,企圖從內部破壞中朝聯合抗日力量,而東滿黨組織也因此受左傾思想影響,處理了不少幹部。
在嚴峻時刻,是魏拯民站了出來,召開了東滿黨團特委聯席擴大會議。嚴格規定了處決人的批准權限,這才保護了大批朝鮮黨團員和革命家。
魏拯民的恩情,那些朝鮮人都銘記於心,不過他們對他的敬佩卻並不止於感激而已,魏拯民的革命過程也是很值得說道的。
1909年,魏拯民出生於山西省的一個貧農家庭,雖然家裡窮,但是有抱負,早年間,他就立志要成為一名為國為民的革命家。
他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要革命,去推翻舊社會,建設新社會!」
楊靖宇同志還在的時候,兩人皆為標杆,還可以互相幫襯。
可是等到楊靖宇去世之後,東北抗日的重任,就完全落在了魏拯民一個人的肩膀上。
當時情勢是非常危急的,因為敵人瘋狂宣揚楊靖宇離世的消息,甚至還將他的頭顱割下用於宣傳,為的就是打擊東北聯軍士氣。
可是他們沒想到,沒了楊靖宇,還有魏拯民,他以「血債還需血償」的口號,將東北民主聯軍擰成了一根繩,與敵人頑強鬥爭。
只可惜,長期的艱苦鬥爭最終拖垮了他的身體,1941年,重病之中的魏拯民因寡不敵眾犧牲。
不過在離世之前,他將精神傳承了下來,鼓勵大家說道,
「要革命,就不要怕流血犧牲,我們的血不會白流,革命的紅旗將插滿中國!」
對於朝鮮人民來說,魏拯民不僅是恩人,也是榜樣,他們是非常敬佩魏拯民的,即便是如今提起來,都會豎大拇指。
「運籌帷幄」周恩來
除了楊靖宇和魏拯民之外,周恩來也與朝鮮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關於這一點只需一句話就能證明,
「周恩來總理生前訪問次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就是朝鮮!」
周恩來的多次訪問,給朝鮮人民帶來了很多有用的建議,也正因如此,朝鮮人民對他非常感激。
1976年,周總理在北京病逝,當時的朝鮮領袖金日成非常悲痛,最紅決定為周恩來設立一座銅像,就在周總理當年來訪演講的地方。
這座銅像的還原度非常高,就連周總理西服袖口裡的毛衣紋理都清晰可見,連鄧穎超看了之後都含淚點頭,由此可見朝鮮人民的心意。
其實,當時金日成還曾提出,要來北京瞻仰一下周總理的遺容,以此來表示自己以及國人的哀悼。
只不過由於我國沒有這項慣例,所以金日成最終未能成行。
除了提出發展建議之外,周恩來同志還在抗美援朝一事上,給予了朝鮮很大幫助。
當初聯合國軍侵略朝鮮的時候,是周恩來建議及時組建東北邊防軍,同時代表中國政府發出譴責聲明的。
在制定有關抗美援朝的重大決策時,周恩來也基本上都在場,他雖然未在戰場上搏殺,可運籌於千里之外也是功績。
最後要說的,就是周總理曾秘密前往蘇聯與斯大林談判,要求蘇聯給中朝提供軍事援助了。
蘇聯雖然名義上是社會主義陣營中的「老大哥」,但是在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卻不想貿然出頭,反而是將出兵的責任推給了中國。
不僅如此,他們甚至不願意提供軍事援助,事先答應我們的武器,物資也遲遲不到賬。
最後是周總理親自前往蘇聯,與斯大林展開了多方洽談,這才最終促使他履行諾言。
沒有周總理,中朝聯軍能否順利地打敗聯合國軍,還猶未可知;就算能打贏,想來也勢必會造成更大的損失與傷亡。
所以說,朝鮮人民如此敬佩並懷念周總理,也在情理之中。
「一戰封神」彭德懷
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彭德懷這個名字對於朝鮮人民來說還是比較遙遠的。
可是此戰過後,彭老總在朝鮮人民心中直接「封神」。
事情還得從1950年6月爆發的朝鮮戰爭說起,這場戰爭是由北朝鮮掀起的,最終差點以北朝鮮的覆滅而告終。
北朝鮮雖然在戰爭初期取得了巨大優勢,一度佔據了南韓首都漢城,但是隨着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涉入,他們很快就陷入到了逆境之中。
尤其是一場仁川登陸,直接將朝鮮人民軍「攔腰截斷」,此後朝鮮軍隊便一直潰敗,一直逃過了三八線。
在彼時的朝鮮人民看來,裝備精良的聯合國軍是不可戰勝的,尤其是美軍,更是比豺狼虎豹還要可怕。
可是他們的這種「刻板印象」,很快就被彭老總帶領的志願軍打破了。
雲山戰役,是中美雙方的第一次交戰,當時美軍派出的是號稱建軍以來來不曾一敗王牌軍的「美騎一師」,而我方出動的則是第三十九軍。
戰鬥一開始,我們就憑藉靈活的戰術和猛烈的攻勢打懵了美軍,最終號稱王牌的「美騎一師」,直接被我們打得換了編製。
雖然志願軍取得大勝,但是很多人都將這歸咎於運氣,而不是實力。
像聯合國軍總是連麥克阿瑟就曾狂妄發言,
「三個月內結束戰鬥,我們還能趕得上回去過聖誕節。」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抗美援朝第一階段五大戰役的前三次戰役中,我們都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麥克阿瑟直接被打到「辭職」。
繼任的李奇微雖然抓住了我軍的補給劣勢,組織了幾波進攻,但並不足以幫助美軍取勝。
最終,不可一世的美軍不得不坐在談判桌前簽了停戰協議。
作為抗美援朝的總司令,彭老總在這場戰爭中起到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
雖然他後來病重回國,沒能打完全場,但在回國之前,他就已經將抗美援朝帶向了平穩進程。
因此在朝鮮人民看來,彭老總堪稱是他們心中的「戰神」,彭老總能夠拿到「朝鮮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就是最好證明。
「威武霸氣」毛主席
我們要說的最後一位,就是毛主席了,而他給朝鮮人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威武霸氣。
為什麼?因為毛主席不僅有遠見卓識,而且敢說敢打。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毛主席就已經猜到美國可能會插手,戰爭會升級,為此他早早就做好了應戰準備。
可當是國內的將領中,其實有很多人都是不贊同抗美援朝的。
一來,當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民眾渴望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當時國內的境況也是百廢待興,似乎沒必要為了支援朝鮮,再度陷入戰爭泥潭中去。
二來,朝鮮戰爭爆發之前,大陸方面剛剛做好了收復台灣的準備,一旦跟美國開戰,收復台灣的事情勢必就要往後拖了。
可就在大家心有猶疑的時候,毛主席站了出來,他是這麼說的,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從表面上看,西方各國插手朝鮮戰爭跟我們無關,可實際上卻會對我國造成極大的妨害。
且不說他們是否會將戰火燒到我國邊境來,即使他們及時止步了,日後不也是威脅嗎?
就像老話說的那樣,「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所以毛主席堅持要打,而且堅信我們能打贏,事實證明毛主席的眼光和決策都是正確的。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根本就不甘心止步於朝鮮半島。
他們不僅不顧我國警告,將部隊推過三八線,甚至炮火都已經砸到了我國來,若是抱有僥倖之心,恐怕會重蹈百年前的覆轍。
可是我國早有準備,結果自然就大不一樣了,聯合國軍被我們打得一路後撤,徹底見識到了「世界第一輕步兵」的威力。
反觀我國,也通過這次立國之戰,一改各國印象,重塑國際地位。
新中國70多年來的和平,以及高速發展,都要得益於那場戰爭,而毛主席也為中國領導人、為中國,在國際上留下了威武霸氣的形象。
實際上,不僅僅是朝鮮人民,國際上對毛主席抱有敬佩之意的人還有很多。
比如說以強硬著稱的斯大林,在見到毛主席的時候,也曾握着他的雙手,連說,
「您是真正的偉大,了不起。」
比如說越南領導人胡志明,他不僅將毛主席比作自己的老師,更曾感慨過,
「毛澤東很偉大,做中國人很幸福。」
其實尼克松第一次訪華的時候,對毛主席的印象其實不是太好,因為他覺得毛主席在書房中會見他,不夠鄭重。
後來他才知道,毛主席的病情當時已經比較嚴重了,是強撐着與他的書房中會面的。
後來尼克松因為「水門事件」被迫辭職,境遇也跌至谷底的時候,是毛主席主動站出來向他伸出了援手,不僅為他發聲,還邀請他二次訪華。
最終,尼克松對毛主席的評價是:「偉大的人物,改變了世界」。
1976年毛主席去世的時候,幾乎全世界都在為他哀悼,聯合國更是以最快的速度降半旗,超過30個國家為毛主席舉行了追悼活動。
當朝鮮政府得知消息後,直接將9月10日至18日定為全國哀悼期,期間停止一切娛樂活動,其餘30多個國家的哀悼活動也大抵如此。
在法國、巴基斯坦以及坦桑尼亞等國,更是有上萬民眾走到街上去遊行……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偉大的人物自然會受到尊重與紀念。
這一點,哪怕是在朝鮮這樣比較封閉的國家,亦不例外。
反觀那些為了一己私利損害人民利益的人,這必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受到人民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