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年,建州衛都指揮史努爾哈赤起兵,與明朝爭奪遼東,連戰連捷,直到遇見袁崇煥。寧遠之戰,袁崇煥嚴防死守,以一萬兵馬擊敗十三萬,努爾哈赤鬱鬱而終。
1626年,皇太極繼位,一改努爾哈赤時期的做法,主張對明朝「議和」,跟崇禎搞好關係。1643年,皇太極病逝之前,清軍一共4次進入中原,但皇太極還是希望跟崇禎議和,還答應「借師助剿」。
清朝初年,八旗戰鬥力強悍,屢次擊敗明軍,為何皇太極還想跟崇禎議和呢?對皇太極而言,他需要「時間」,跟時間進行賽跑。
相對努爾哈赤、多爾袞而言,皇太極雄才大略,目光長遠。即便是後來的康熙、雍正、乾隆,也難以跟皇太極媲美。
皇太極很清楚,想跟明朝逐鹿天下,不是一兩代人就能完成。對清朝而言,要想一統天下,開創一個盛世,前提是內部足夠穩定,皇帝要掌握大權,否則清朝將會在內鬥中走向敗亡。
1626年皇太極繼位到1643年病逝,17年時間,皇太極都想着議和,跟明朝和平共處。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皇太極需要「時間」來強化皇權,削弱八旗旗主的力量,確保清朝凝聚力。
皇太極繼位之初,表面是「大汗」,實則與一般的貝勒、旗主沒區別。努爾哈赤時期,實行「貝勒共治」制度,大汗只掌握正黃旗、鑲黃旗,軍國大事都要經過八旗議會討論。
1615年,努爾哈赤迫於「五大臣」的壓力,只能丟車保帥,處死跟「五大臣」關係不好的太子褚英,這讓皇太極記憶猶新。
無論是威望,還是實力,皇太極都不如努爾哈赤。皇太極繼位時,手中只有正白旗,其餘「七旗」掌握在其他貝勒手中。
大貝勒代善掌握正紅旗、鑲紅旗,二貝勒阿敏掌握鑲藍旗,三貝勒莽古爾泰掌握正藍旗,這是「三大貝勒」,可以跟皇太極一起面南而坐。
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碩托、杜度、德格類等人則是「小貝勒」,雖說不如「三大貝勒」強,卻也不容小覷。
對皇太極而言,他的主要對手不是崇禎,而是這些大貝勒、小貝勒。如果不能削弱貝勒們的力量,清朝(後金)就無法擰成一股繩,想要跟明朝爭奪天下,只能是個夢想。
想當年,也先統一草原,瓦剌帝國的疆域從西域抵達遼東,佔據整個漠北草原和興安嶺。結果呢?跟明軍死磕,內部不穩定,身死國滅。
與明軍作戰,清軍可否具有壓倒性優勢呢?答案是否定,崇禎麾下不缺乏能征慣戰的名將,袁崇煥、孫承宗、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陳奇瑜、吳三桂,哪一個不是帥才?
明軍作戰失敗,除了崇禎瞎指揮,關鍵是三面作戰,力不從心。除對付清軍,明軍還要對付中原的農民起義軍,以及東南沿海的殖民者。
如果僅僅是對付清軍,沒有農民起義軍、殖民者的襲擾,明朝也可以搞定遼東局勢,難度不是很大。
清軍內部渙散,凝聚力不強,只要遭遇幾次失敗,便不可避免瓦解,這是許多游牧政權的特點,清朝也不例外。
清軍想要獲勝,需要凝聚力,需要強化皇權,這些都需要「時間」,皇太極需要跟時間進行賽跑。
為了削弱八旗旗主的力量,皇太極以「小貝勒」對付「大貝勒」。此外,藉助明朝之手,將代善家族、阿敏家族、莽古爾泰家族削弱。
1630年,皇太極召開八旗議事會,以放棄永平、遵化、灤州、遷安為由,囚禁阿敏。永平等四城在關內,阿敏堅守,會被明軍打死;放棄城池,皇太極也有理由收拾他。
1632年,皇太極再次召開八旗議事會,以「御前露刃」為由,剝奪莽古爾泰數千兵馬。次年,莽古爾泰暴斃。1635年,皇太極處死正藍旗將士一千餘人,暫時廢除正藍旗。
1635年,代善請姐姐莽古濟吃飯,皇太極不滿,認為他挑戰大汗權威。八旗議事會上,皇太極直言:「君主弱小,也是君主,豈能如此。」
代善手握重兵,兒孫輩能人眾多,皇太極不敢直接表態,便以退為進,主動請求辭職,不想繼續當大汗。
皇太極此舉,「小貝勒」們心知肚明,便聯名請求皇太極親政,廢了代善大貝勒爵位。皇太極目的達到,安撫代善,保留大貝勒爵位。此後,代善引退,也時常被打擊。
收拾了「三大貝勒」,皇太極將眼光投向「小貝勒」,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成為勁敵,時常打擊。
1641年,松錦之戰第一階段,多爾袞被洪承疇擊敗,八旗死傷慘重。多爾袞不敢跟明軍硬剛,朝着瀋陽方向撤退。皇太極大怒,廢了多爾袞睿親王爵位,判處死刑,後寬面,以示震懾。
1642年,松錦之戰結束,清軍獲勝,皇太極依然想着議和。此時,明軍九邊精銳損失殆盡,關內李自成、張獻忠又屢次擊敗明軍,崇禎的處境很艱難。
單純從軍事角度看,皇太極可以不把明軍放在眼裡,但事情沒那麼簡單,皇太極也有自己的難處。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麾下兵馬眾多,對君權構成了挑戰。
為了騰出手來削弱多爾袞「三兄弟」,確保皇位在自家人中傳承,皇太極需要與明朝議和,爭取時間。為此,皇太極多次派人與明朝聯絡,崇禎也有此意。
可惜的是,崇禎不想承擔議和的責任,不想被文官唾罵,議和沒能成功。陳新甲做事不嚴,議和之事泄露,朝堂一片嘩然,崇禎只能賜死陳新甲。
議和不成功,明清之間的戰鬥還在繼續,但皇太極在主帥人選上,已經冷落了多爾袞三兄弟。1642年的入關之戰,主帥是正藍旗的阿巴泰,皇長子豪格麾下將領。鄭親王濟爾哈朗,攻打寧遠,牽制明軍,多爾袞「三兄弟」閑居在家。
1643年,皇太極的「家天下」計划到了關鍵時刻,皇室擁有117牛錄,在八旗中首屈一指。但是,多爾袞「三兄弟」擁有98牛錄,也不容小覷。
如果能收拾多爾袞「三兄弟」,瓦解正白旗、鑲白旗,皇太極的「家天下」計劃就成功了。可惜,皇太極沒有「時間」了。1643年,皇太極病逝,多爾袞實力雄厚,對皇位躍躍欲試,但正黃旗、鑲黃旗不同意,只能作罷。
參考書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