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劉漢興嗎?」
「這小子誰不知道,據說他能在黑燈瞎火之中,打滅數十米外的香頭,這般本事滔天的人才,當真是個人物」。
這樣的「謬讚」發生在劉漢興的身上,卻也不是空穴來風。
陳龍
1932年2月,日寇風島大佐在團山子是作威作福,甚至妄為到率領自己的部下和安寧縣二百多名偽警察連夜進犯的喪心病狂。
為了「滅敵」於無聲息,風島選擇火速戰鬥,但在劉漢興沉穩有序的軍事和民心的雙重動搖之下,原本意氣風發的風島部隊卻以傷亡近三百人的代價退出了戰場。
潰散的軍隊在八棵樹屯殺豬燒飯的時候,劉漢興正拿着望遠鏡在山頭四處搜查漏網之魚。
風島的身影出現在望遠鏡中,而隨着砰的一聲槍響,他的身體也隨即直直倒下,再也沒有了濫殺無辜的機會。
而「替天行道」之人便是劉漢興,或者也可以叫他陳龍。
實力的有目共睹讓毛主席遠赴重慶談判的時候選擇將陳龍帶在身邊,可完美執行任務的陳龍,卻面對毛主席的三次邀約屢屢拒絕。
陳龍
這又是為何?
主席贈送的手錶
毛主席勤儉一生,中山裝即便是破了,毛主席也總會說一句「縫縫補補,還能穿,把省下的錢全部花在國家建設之上」。
因為這樣,很多時候的毛主席都顯得有些「簡樸」。
1945年8月15日,蔣介石電邀毛主席赴重慶進行和平談判。
蔣介石
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可即便是知道蔣介石不安好心,為了國家和人民,思慮再三之後的毛主席還是決定用以身涉險的赴約,推動國家和平化的發展。
8月28日下午三點三十七分,毛主席乘坐的飛機抵達重慶。
毛主席等人合影
在翹首以盼的接待人群中,毛主席的老朋友,時任重慶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正在其中。
知曉毛主席要來,郭沫若一早就和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張瀾等人一同來到了機場。
郭沫若
他眼瞅着飛機的平穩落地,也因看到毛主席揮展的雙手,而展露笑顏。
但是當人群涌動的時刻,郭沫若卻發現了一個小細節:毛主席的腕部並沒有戴手錶。
在那個時代,戴手錶是一件非常時髦的事情,但是毛主席卻因為節儉不在乎表面這些虛無的功夫,這讓郭沫若很是欽佩。
可是重慶不比延安。
蔣介石肯定不會讓毛主席「好過」,考慮到這層原因,郭沫若便想着將自己的手錶送給毛主席。
毛主席與周總理
那是一塊瑞士純機械錶,據說是郭沫若於1945年訪問蘇聯是,友人贈送的紀念物,情誼是遠超無物品原本的價值。
毛主席自是不願接受,但在郭沫若「重慶的日夜皆是險惡,分分秒秒都可能會有超出意料的變數和安排」的勸說之下,毛主席這才接下了這塊手錶。
這是郭沫若送來的禮物,但是在從重慶回延安之後,毛主席卻要將這塊手錶贈予旁人。
受此恩惠,陳龍本應感慕毛主席的盛情,但是面對毛主席讓其留在自己身邊工作的邀約,陳龍卻是三次拒絕?
這又是為何?
答案還要從陳龍的少年經歷開始說起。
陳龍原名劉漢興,老家就在遼寧撫順的黑土地上。
陳龍
年幼的時候,陳龍讀過幾年私塾,在同齡夥伴都愛在田野間瘋跑的時候,陳龍最大的愛好卻是讀書。
各式各樣的書陳龍都讀,描述一代梟雄的《岳飛傳》更是被他翻閱了不下十遍。
這個習慣雖然不至於讓陳龍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但是卻讓他立志成為像小說中一樣的英雄人物。
家境的貧寒讓陳龍中學畢業後只得輟學,而一腔報國之志的他也隨即加入了東北軍,前往遠在吉林的陸軍軍官學校受訓。
陳龍
畢業之後,表現優異的陳龍成為了排長,而因在牡丹江一帶屢立奇功,等到1932年的時候,陳龍已經成為了團長。
他是團長中的年輕者,但是在戰場之上,陳龍卻有着超出年齡的老成和幹練。
一槍命中風島的戰績不過是陳龍作戰生涯中輕描淡寫的一筆,而在周保中的介紹下,陳龍順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在東北抗日聯軍隊伍中擔任了第二軍參謀長一職。
周保中
因為這樣,陳龍對這片黑土地有着濃厚的情感,而這也成了他日後三拒毛主席的原因之一。
老兵的「新」上陣
與第五軍的默契配合,讓陳龍多次重創日偽軍。
提及陳龍的時候,敵人總是氣得牙痒痒,他們總想要報復陳龍,可是即便知曉陳龍參戰是一次不少,但卻始終見首不見尾,只能以無數次的落敗灰溜溜的逃走。
周保中在日記中時常提起陳龍,而更多關於陳龍實力的驗證也日益浮現在了水面。
1936年3月13日,陳龍敏巧誘敵,不費吹灰之力解除了三道河偽軍二十七團一連的全部武裝。
陳龍與妻子
對於敵人72支「三八式」步槍、輕機槍兩挺以及萬餘發子彈的「贈送」,我軍很是感謝。
金子的光芒難掩,只要稍加雕琢和充實,陳龍定會譜寫出更加非凡的人生。
因此在1936年的時候,陳龍被派往蘇聯學習。
可即便離開國土,陳龍也是沒有閑着,多次向陳潭秋彙報東北抗聯的鬥爭情況。
陳潭秋
1938年底,陳龍從東方大學畢業,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
組織先後交給了陳龍不同的崗位職責,可不論從事怎樣的工作,陳龍都是不負所托。
其中也包括了1945年驚心動魄的43天。
1945年8月,猖狂的日寇踏進了自掘的墳墓,宣布投降。
外紛暫且告一段落,可蔣介石方卻是再生事端,以和談的名義邀請毛主席赴重慶談判。
蔣介石
明面上蔣介石說的是「共商國事」,但蔣介石內心打得壞主意就差寫到了臉上。
即便知道來者不善,但是為了中國,毛主席還是選擇赴約。
但這次「和談之行」,卻必須在安保方面做好十足的準備,以免蔣介石的喪心病狂危機到毛主席的生命安全。
那麼,在人選的選擇上,就必須苦下功夫。
毛主席一行人合影
該選誰好呢?
沒有人有準確的答案,但是聚在一起的領導人們,還是在一番斟酌之後,說出了自己內心認為最合適的人選。
但毛主席聽到卻都只是搖搖頭。
突然之間,毛主席好像想到了什麼,眼神明亮地對李克農說了一句「那個叫陳龍的兵還在不在?」
李克農
聞言的李克農有些一愣,但卻很快予以了肯定的回答。
「那就讓他隨我一同去吧,身邊還是得跟着一個能打的人才行」。
就這樣,因為毛主席的一句拍板,陳龍化名陳振東,以私人秘書的身份跟隨毛主席、周總理、王若飛等人一同抵達了重慶。
毛主席
雖然有着豐富的作戰經驗,但是「私人秘書」這一職位對於陳龍而言,確是非常的新鮮,他唯恐自己稍有掉以輕心,就會鑄成不可原諒的大錯。
因此在重慶43天的時間裏,陳龍的心始終是懸着的,他晝夜不分地監視着各種動向,整個人都明顯瘦了一圈。
毛主席看到心疼極了,當即下「硬命令」強逼陳龍休息一天一夜,並且還要王若飛親自監督。
王若飛
話已至此,陳龍只能老實照做,踏踏實實地睡了一個好覺。
事實證明,毛主席也着實沒有看錯人,謹慎的陳龍不僅幾次因為防微杜漸直接扼殺了意外發生的可能,甚至面對蔣介石及其下屬的蓄意挑釁,還成功反將一軍。
主席邀約的三拒絕
1945年9月1日,毛主席到中蘇友協參加歡迎會,任誰來看,這都只是一件尋常不過的小事,但陳龍卻驚呼一聲,在毛主席踏腳上樓的前一秒緊急叫停。
「主席,這牆上的泥灰簌簌落下,樓梯也在止不住地晃動,眼瞅着就是要坍塌的架勢,這樓梯可是上不得啊」。
聽到這裡,周總理忙不迭地上前,與陳龍一左一右的攙扶住毛主席的胳膊,將其護送至了安全地帶,避免了將要發生的坍塌傷亡。
陳龍(左一)
而在抵達當天的晚宴上,陳龍也是對來者不善的蔣介石部下直接反將一軍。
毛主席與蔣介石
「聽口音,將軍不是湖南人嗎?那您和毛主席是什麼關係?可是遠房親戚?」
這句話,乍一聽是沒有什麼欠妥的地方,但是內則里卻是在暗諷我軍是重用親人,一家獨大。
毛主席(右一)
聽到這,陳龍的內心直接就炸了。
他還沒有開口諷刺蔣家王朝的任人唯親,國民黨卻倒打一耙,將這盆髒水潑在共產黨的身上,於是他毫不留情地說出一句「不是,在我軍的隊伍中,五湖四海的人都有,我們不是血緣親人,但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卻幾乎是零」。
要知道,毛主席一向是平等待人,雖然毛岸英是我軍一名戰士,但卻從來沒有享受過任何優待。
甚至就連殞命於朝鮮戰場,毛主席也並未破例將他接回,而是和萬千為抗美援朝獻身的將士們一樣,將他們葬在了他們傾灑熱血的土地之上。
毛主席與毛岸英
陳龍的回嗆堵得蔣介石的部下是啞口無言,氣急敗壞的他們便開始明裡暗裡的使絆子,想要將和談不能成立的罪名推責到共產黨一方的身上。
但我軍也同樣不是吃素的。
有理有據的回擊和爭辯讓重慶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而毛主席也在10月11日的時候乘坐飛機從重慶返回了延安。
毛主席
「陳龍將士真的是有勇有謀,我這次能活着回來真的是多靠他了」。
毛主席樂呵呵地向所有人介紹着陳龍在重慶談判期間的所為,並且將郭沫若贈予自己的手錶送給了他。
陳龍後人介紹毛主席贈予的手錶
轉贈他人之禮,一是因為毛主席出名的三不帶(不帶槍、不帶錢、不戴手錶),二則是因為回到延安,毛主席覺得自己用不上。
即便受到此般的重視,但是面對毛主席邀請自己留在身邊工作的邀請,陳龍還是在思慮之後,堅定地搖了搖頭。
「主席,我想回到東北去,那裡正在解放,我想回去幫忙」。
說出這樣的話,並非是因為陳龍不在意毛主席的生命安全,而是他知道在延安的毛主席是安全的。
而若是想要毛主席真正的踏實放心,不是要在家中吊著心擔心敵人的隨時進攻,而是奔赴前線戰場殺敵,斷了他們進攻的機會。
毛主席知曉陳龍的一片良苦用心,於是同意了他的請求。
但是對於這號人才,毛主席始終是未有相忘,在1949年的時候再次邀約,希望陳龍回到中央工作。
但是東北尚未完全發展起來,所以陳龍再次拒絕了毛主席的請求,而是繼續躬身在黑土地之上,致力於推動經濟的發展。
1954年陳龍被調到了北京工作,因為建國之後的外交活動頻繁,周總理特意找上陳龍,出面邀請其回到毛主席的身邊工作。
周總理
面對總理的親自邀約,陳龍卻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再次拒絕了回到毛主席身邊工作。
因為他生病了。
長期繁忙的工作讓陳龍患上了心臟病,雖然前往蘇聯療養,但卻還是無力回天,於1958年10月的時候離開了人世。
英年早逝的陳龍,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創造了無限的輝煌,雖然三拒毛主席的邀約,但是他從未放棄過對毛主席安全的保駕護航。
毛主席
而他的一片苦心,毛主席也是瞭然於心,所以才會對他的決定予以支持。
動蕩歲月紛飛的戰火讓人不願回首,但是戰士們之間惺惺相惜的戰友情,每每提及卻都是讓人動容的感動。
時代在變遷,但這樣的情誼卻永遠不會被逝去的歲月沖淡,而是凝集為一種精神,世世代代地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