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北省修建宜巴高速公路的工程,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着。這條高速公路,連通宜昌和巴東兩個地方,山路地形十分崎嶇,施工難度很大,但是工人們依然抱着迎難而上的決心,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眼看這條高速公路,再有個一年半載就能竣工了,但是修建到黃花鄉南邊村這一段時,卻發生了一件讓所有人始料不及的事情。
那時候正值雨季,山區的氣候又陰晴不定,一會兒暴雨襲來,一會兒又雲開日出。給施工隊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工人們也是干一會歇一會,既怕耽誤了工程,又怕淋濕了機械和材料。
當天,一位開挖掘機的小夥子,正在進行路基挖掘填充時,突然從土地裏面挖出來一些白骨,於是他立即進行了上報,施工方管理層也進行了商議。
對於這樣的事情,其實是見怪不怪了,很多時候他們在挖掘地面時,都會碰到這樣的白骨屍骸,有的是無主墳墓,有的是動物的屍骸。
施工方安排了專家,前去考察了一下現場,在排除了地下有古墓的可能性後,安排人將這些屍骸進行了收斂,放到了附近的山頭進行了安葬。
這件事做完以後,天又下起了大雨,而這一次的大雨,卻和平時不太一樣,並沒有見好就收,反而整整下了兩天一夜。
不管是施工方還是工人們,都在暗暗地着急,因為當地的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這樣的暴雨會讓挖好的地基裏面蓄滿雨水和泥沙,工作量就會進一步地提高,工程的進度也會被拖延。
雨停以後,幾名有經驗的工人,接到指示去現場勘察情況,結果剛到工地上,他們就被眼前的一幕給嚇懵了。原來在整個工地表面的泥沙被沖走後,入眼所見竟然全是皚皚白骨,看上去讓人頭皮發麻。
幾名工人迅速返回了住處,將事情彙報以後,施工方管理層全部大驚,他們立即前往了現場,並且致電給了當地政府,請求政府派人下來協助調查。
經過清點,所有的遺骸加起來大概有三千多具,但是這些遺骸的來歷和他們生前的身份,卻無人得知。
之後,施工方也沒有趕工程進度了,而是配合當地政府,開始調查一些遺骸的來歷,在經過長達半個多月的走訪以後,這些遺骸的來歷被揭開,一段塵封了60多年的往事也被公諸於世!
工程停下以後,政府的工作人員開始走訪黃花鄉南邊村周邊的居民,希望能從他們的口中,得到一些關於這些遺骸的線索。
連續走訪了幾十家村民,但是大家對遺骸的來歷都不知道,而這件事情卻傳得十里八鄉人盡皆知,有膽大的村民,還跑到建設工地去現場查看。
就在這個時候,南邊村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秦德彪卻找到了施工隊,他透露出一個重大的線索,這些遺骸屬於一支軍隊,一支英雄的部隊,他們都是英雄。
之後,在政府工作人員的記錄下,秦德彪老人緩緩地回憶起了那段歷史,一段被塵封的故事慢慢呈現在人們眼前,充滿了蕩氣迴腸,也充滿了血雨腥風。
秦德彪老人不記得具體的年份了,因為在那個久遠的年代,他也還只是一個不滿十來歲的小孩子。
那時候,在南邊村的山坳之中,有一個隱蔽的抗日野戰醫院,秦德彪的母親也是一位後勤護士。年幼的他,常常跟隨母親去野戰醫院照顧抗日前線送來的傷員。
在英雄的抗日隊伍中,有着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輕傷不下火線」,所以被送到後方醫院的傷員,大部分都是缺胳膊缺腿,受傷嚴重,甚至瀕臨垂死的抗日戰士們。
年幼的秦德彪,第一次跟媽媽去野戰醫院的時候還十分害怕,但是幾次以後,他變得膽大了。而在他心中,有一件事讓他印象深刻,那就是所有的戰士們,都有着一個目標:等傷好了,一定要再上戰場殺敵。
然而,在那個缺醫少葯的年代,一瓶消毒水、一片止痛藥,甚至是一卷繃帶,都屬於十分珍貴的醫療物品,很多戰士們因為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最終都永遠地「睡」着了。
抗戰年代戰況瞬息萬變,條件限制巨大,這些犧牲的戰士們,只能被就地掩埋了下去,甚至沒有一個墓碑,也沒有任何人祭奠。
就這樣,日復一日的積累之下,犧牲的戰士們全部被埋在了一處地方,最終匯聚成了三千骸骨,鎮守着祖國的大好河山。
對於老人的說法,專家一時之間並沒有直接下結論,而是繼續走訪調查,查找資料佐證,最終確定了這些遺骸的身份。
1940年,侵華日軍攻克湖北宜昌,之後開始荼毒百姓,大量的宜昌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
之後,駐留在宜昌的國軍抗日隊伍和八路軍隊伍,開始同仇敵愾,準備一舉收回宜昌。無奈敵我雙方武器裝備懸殊太大,多次戰鬥之下損失慘重。
當時這支抗日隊伍的最高指揮官,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國軍將領傅正模,他所指揮的抗日部隊是第75軍預備第四師。
在這場和日軍如同拉鋸一樣的宜昌爭奪戰中,傅正模一邊指揮戰士們和日軍打游擊,一邊則派出一部分人,聯合當地的群眾,將物資和人員撤出了戰區,躲進了山坳之中。
日軍在宜昌修整完畢,開始兵分兩路攻打攻打湯渡河、珠寶山兩河東部區域。這裡是控制兩湖船運的重要地段,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為了不讓日軍的詭計得逞,傅正模也只能拚命戰鬥,而在這兩處慘烈的戰場上,第75軍預備第四師損失無比的慘重。
每天都有大量的傷員被送到野戰醫院,之後在缺少藥品的情況下死去。剛開始的時候,每一位犧牲的戰士,還會有一床白布裹身,之後白布不夠了,幾個戰士就只能共用一條。
傅正模所率領的第75軍預備第四師,在宜昌周邊,和日軍整整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游擊戰鬥,而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整個隊伍幾乎沒有了倖存者,而這處山坳之中卻被埋下了三千多具的烈士遺體。
查清了這些遺骸的來歷,卻查不到他們的身份。因為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很多戰士們背井離鄉,再到戰死沙場,和家裡人都沒有任何的聯繫。
之後當地政府,開始積極對這三千餘具遺骸進行分揀,歷時數個月以後,將他們全部葬入了烈士公墓,以供後人敬仰悼念。
如今在這個社會上,還有一些抗戰時期的老兵存在,他們比任何人都值得我們尊重,因為如果沒有這些老兵的付出,就沒有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
而被安葬在湖北省黃花鄉南邊村烈士公墓的這些烈士,他們雖然沒有名字,我們卻一定要尊稱他們一聲「英雄」。
如今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在大肆發戰爭財,挑撥離間攪動國際風雲,這樣的人,最終都會被釘在世界歷史的恥辱柱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