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76年,深陷水門事件的尼克松,接到了毛主席的二次訪華邀請。
這次會晤可以說是賓主盡歡,臨別之際,尼克松好奇地詢問毛主席有什麼特長。
毛主席莞爾一笑,簡單的一個回答,卻讓尼克松彎腰致敬。
尼克松遭遇了什麼風波?毛主席為何在此時對他發出邀請?毛主席究竟回答了什麼?
水門風波,尼克松下台
在美國潑托馬克河畔,有一座世界知名的建築,「水門大廈」,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醜聞,「水門事件」,就發生在這裡。
1972年,尼克松的總統任期即將結束,為了查探對手消息,打敗對手順利連任,他安排人在水門大廈裝了竊聽裝置。
毫無疑問,此舉是收益與風險並存,而不幸的是,尼克松的計劃敗露了。
1972年6月17日晚,美國民主黨某工作人員在下班離開水門大廈後,回頭時意外發現,關燈的辦公室居然有光影晃動。
當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遭了賊,於是他馬上返回,找到保安要求搜查辦公室。
這一搜就搜出來了5個帶着手套的「可疑人物」,而帶頭的正是尼克松的手下幹將,詹姆斯·麥科德。
第2天,此事就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尼克松也被迫提前結束休假,返回商量緊急對策。
一開始,尼克松準備把這件事情推給其他人,並多次當眾強調「這件事里無白宮成員身影」。
可就在尼克松以為能將此事帶過的時候,美國法院卻又收到了多封揭露水門事件內幕的匿名信。
更致命的是,被捕的詹姆斯沒能扛住壓力,把白宮法律顧問迪安給招了出來。
此時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迪安包攬所有罪行,這樣尼克松等人還有機會。
可是這件事性質極其惡劣,法律量刑也很重,一度傳聞要將迪安判刑40年。
危機關頭,為了保全自身,迪安果斷將尼克松招了出來,想要將功贖罪,只不過此舉無異於把尼克松架在火上烤。
最後沒辦法,尼克松只能出面把此事認下,不過他強調此舉是為了國家安全,也並非是他獨創,早在羅斯福時代就有慣例了。
無論竊聽是不是美國沿襲下來的傳統,民眾都不打算就此放過這件事。
於是很快又有民眾爆出,尼克松自1971年開始就在辦公辦公室里安裝竊聽裝置。
法院希望尼克松能夠交出錄音帶,尼克松拒不配合,甚至還要求罷免負責調查此事的特別檢察官考克斯。
人們對尼克松的忍耐到達頂點,此案被移交給了司法部,眾議院也準備彈劾總統。
實在沒辦法,尼克松於1974年8月8日晚,向全國發表電視演說,當眾辭去總統職務,而他也就此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辭職之後,尼克松心感落寞,可就在此時,令他沒想到的是毛主席居然邀請他二度訪華,這是怎麼回事呢?
二次邀請尼克松的用意
尼克松辭職的兩個多月後,因為靜脈炎住院,沒想到竟意外接到了毛主席親自打來的電話。
電話中,毛主席安慰了尼克松,並對他表達了充分認可,歡迎他隨時前來中國。
尼克松倍感溫暖,不過當時他大概以為毛主席只是客氣客氣而已。
卻不想在1975年8月中旬,他居然再度接到了毛主席迫切的邀請,
「如果你的身體情況允許的話,我希望能儘早與你見一面。」
毛主席的真誠打動了尼克松,他最終決定二次訪華。
不過當時他畢竟剛剛下台,如果立刻訪華,難免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於是他又等了一段時間。
在基辛格的斡旋下,1975年末福特訪華不久,尼克松就再度來到了中國。
與時任總統福特相比,前任總統尼克松受到了更溫暖的歡迎,而原因也很簡單,他對待中國的態度遠比福特友好。
1972年尼克松訪華的時候,中美關係本已有破冰預兆。
可是在福特上台之後,中美關係的發展卻相當緩慢,方向也十分「曖昧」,福特與蘇聯領導人伯格日涅夫的那次擁抱就是最好的證明。
1976年2月21日晚,尼克松乘坐專機抵達北京,華國鋒等人親自去歡迎。
雖然此時的尼克松已經不是總統了,但是毛主席依舊安排他下榻在18號國賓館,一如4年前的那次來訪。
其餘方面的安排也大抵如此,甚至就連國宴上的10道菜都和當年一模一樣。
尼克松再次大為感動,這也加強了他建設中美新關係的決心。
實際上,尼克松的這次訪華是面臨著不小的風險的,福特等人,其實並不希望尼克松在這個時期訪華。
畢竟4年一度的換屆又到了,尼克松這時候接受中國邀請,難免有些特殊意味。
不過彼時的尼克松只能算作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平民」,福特等人也不好限制他的自由,於是最終只能按捺不滿,由着尼克松去做。
同樣的,這次會晤也受到全球矚目,許多報紙在中國向尼克松發出邀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大肆報道這個新聞。
當尼克松乘坐專機趕到中國的時候,更可以說是身上聚集了全世界的視線。
人們都想知道尼克松這次訪華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中美關係又會走向何方,而這些問題都極有可能在這次會晤中得到解決。
事實證明,這種猜測是正確的,尼克松的二次訪華,徹底打開了中美建交的大門。
訪華詳細與提問
在國宴後的第2天,尼克松就去拜訪了毛主席。
根據尼克松後來回憶所說,當時雖然毛主席的身體情況不是太好,但毛主席的思維依舊是非常清晰的,尼克松的所有話他都能聽懂,且也有着交流的念頭。
交談尾聲,尼克松向毛主席提出了一個問題,
「您覺得您有什麼特長呢?」
聽到這個問題後,毛主席不假思索地就開始回答,尼克松和翻譯竭力聽取,最終才隱約明白毛主席說的是5個字,
「為人民服務!」
毛主席始終惦念着為人民服務的使命,這屬實令人敬佩。
尼克松也被毛主席的頑強精神所折服,當場彎腰表達敬意。
在他即將離去的時候,毛主席在助手的攙扶下站了起來,然後又推開秘書與尼克松告別。
這不禁讓尼克松想起了他第1次訪華的時候,毛主席的樣子。
那時候的毛主席也生着病,尼克松到來的時候,他特意在卧室安排了一次見面。
剛剛得知見面地點時,尼克松還很不高興,感覺自己受到了輕視。
可是基辛格卻與他說,
「您不要覺得規格低了,因為毛主席是一個非常樸素的人。」
得到基辛格的提醒,尼克松果然回憶起,毛主席在衣服上都有着補丁。
如此簡樸的領導人,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相當罕見的,也正因如此,毛主席反而透着一股別樣的魅力,讓尼克松格外尊敬。
在二次訪華中,與毛主席碰完面後,尼克松並沒有立即離開,反而和等人推進中美關係正常化。
1976年2月29日,在中國桂林廣州等地遊覽了一番的尼克松,乘坐專機離開了。
不到一周的時間裏,14名中國問題專家就聚集在了美國俄亥俄州,他們的任務也很簡單,那就是研究尼克松此次訪華的意義。
他們對尼克松的行為表達了高度認可,英國倫敦大學期刊主編威爾遜更說道,
「我們相信,未來世界回憶尼克松時,率先想到的是對話工作,而不是水門事件。」
這也意味着在美國像尼克松一樣,想推動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的人也不在少數。
畢竟和平與發展才是當下世界的主流,美國和中國走近所帶來的收益,是遠遠大於漠視或者封鎖的。
1976年的那次美國總統競選,也證明了這一點。
競選開始前,大家都以為福特會以大優勢獲勝,可他最終還是戲劇性地敗給了民主黨候選人卡特。
後來分析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這跟尼克松的那次訪華有很大關係。
尼克松的二次訪華,讓人們意識到了福特對華態度的問題。
或許也正因如此,所以後來新任總統卡特上台後,充分認識到了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一改之前福特的對華政策,走上了靠近中國的道路。
由此可見,毛主席邀請尼克松二度訪華,絕對稱得上外交史上的一次神來之筆。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終於發表了「建交公報」,也算是給尼克松訪華畫下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尼克松的觸動
談到中美兩國和平建交,尼克松絕對是繞不開的「功臣」。
可現在回首,我們也不禁想問,1972年尼克松為什麼突然選擇訪華呢?
這裏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從中美蘇三個角度來看。
先說中國,雖然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剛剛經歷了美國的封鎖和蘇聯的撤援,經濟上可以說是百廢待興,但是在軍事上我們是取得了長足進步的。
別的不說,光是兩彈一星就足以令中國立足於世界了,美國清晰看到了中國的實力增長,這才選擇了轉變態度。
再說蘇聯,上世紀70年代美蘇關係空前緊張,蘇聯的高速發展讓美國倍感威脅。
這時候中國的位置就非常微妙了,因為我國與蘇聯比鄰,美國若能拉攏我們,這很有利於美國爭霸。
所以說,哪怕是不能徹底拉攏中國,美國方面也想和中國改善關係,尼克松就是因為看清了這一點才選擇訪華。
最後要說的就是美國自身了,這個國家雖然志在爭霸,有很多的野心家,但也有很多眼光超前的發展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上面所提到的基辛格,他意識到未來和平與發展才是主流,中國的聯合更有利於美國的發展,所以他一直在大力促成中美建交。
1972年尼克松正式訪華之前,基辛格就已經來過中國數次了,尼克松之所以會被觸動,選擇訪華,基辛格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感謝基辛格之餘,我們更該感謝那些努力建設國家的先輩。
正是因為有着他們的努力和犧牲,新中國才能逐漸實現偉大復蘇,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獲得世界各國的尊重。
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今也有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為打破他國封鎖,刻苦鑽研30年,隱姓埋名不回家。
黃旭華是偉大的,而我國先輩中,像他一樣偉大的並不在少數。
當年鄧稼先為了實現「核」的突破,帶領105名科學家,義無反顧地投身戈壁灘。
由於研究核彈乃是絕密,所以他們都是跟家人保密的,即使是最親近的父母,亦或者是枕邊人都不能吐露分毫。
鄧稼先在和妻子離別之前,是這麼說的,
「我要調動工作,但是去哪、工作種類以及信箱號碼都不能說。」
「我不知道還能不能回來,但是如果這件事能就好,我死也值得。」
偉大的精神總是相通的,且極富有感染力,讓人不自發的就萌生敬佩之心。
鄧稼先的勇於獻身、舍小為大如此;毛主席的捨生忘死,一心為人民服務亦如是。
莫說是親眼見識過的尼克鬆了,就連後來聽聞的我們,不也深深為之感動嗎?
感動之餘,我們更應該繼承先輩遺志,砥礪前行,讓先輩的思想與精神繼續發揚光輝,讓中國愈發偉大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