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塞毛織工廠
新塞毛織工廠,創建於1940年10月。其前身是1939年由定邊專署組織抗工家屬成立的抗屬工廠,創始人王彩文(邊區模範生產工作者,後任該廠廠長),資金1300元,有職員4人,工人5人,抗工家屬20人紡線,自製紡車、織機紡線織布。1940年10月,改名新塞毛織工廠,有幹部4人,工人30名左右,織機5台,生產少量栽絨毯。後因資金、機件、技工等困難,瀕於停頓。1941年春,由難民紡織工廠投資5萬元,購買七七紡紗機15台、彈毛機1台,並對難民工廠供應毛紗,從此改為定邊縣政府與難民工廠合辦,難民工廠為主要股東。至同年7月「正軌轉變」,改變經營方向、擴充資金、擴大生產,共有資金68996元,其中難民工廠原投資5萬元,警一團1萬元,余為專署投資。另外,銀行貸款3萬元。8月,未與主要股東難民工廠商議,改名新塞紡織有限公司,與商人合營,停止給難民工廠供應毛紗,改織毛毯和毛巾,難民工廠投資可按原款退回,此後,利潤與難民工廠無關。10月22日,邊區建設廳依據難民工廠的報告批示:「這樣處理於情於理,均非妥當……毛織廠改變後,如難民廠願意繼續投資,即應保護原股東權益,繼續供給毛紗,否則可按物價標準換算,將資本退回,具體辦法由該縣與難民工廠協商解決之」。結果不詳。
至12月,有大紡毛機9架,大小織毯機8架,打毛機3架,手紡車4架,彈毛弓7個。有職工48名,其中工作人員6名,技術工人21名,學徒18名,雜務3名。自7月16日至11月30日,共產2.4尺寬的毯子755方尺,細毛線1421斤,粗毛線833斤,盈利23478元。1943年春又擴充資金,織毛呢,6月購買毛布機6台,織毛毯機2台,至11月織毛呢100餘匹,毛毯2000餘條。至年底,完成衣服9000套,皮襖1500件,供給三邊分區黨政軍民及全體幹部作冬衣。至1943年11月,資金擴大至4000餘萬元,購買織毛布機14台,招收工徒100名,擴大生產規模,何時停辦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