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看陳庄殲滅戰
◎馬東明
陳庄殲滅戰,又稱陳庄戰鬥、陳庄大捷,開始於1939年9月25日晨,結束於9月30日晚,由陳庄夜襲戰、橫山嶺-破門口阻擊戰、南北伍河和東柏山陣地戰、馮溝和魯柏山殲滅戰等戰鬥組成;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120師主力、晉察冀軍區部隊、抗大二分校師生,在靈壽黨政軍民大力支援下,在以陳庄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對日軍開展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山地伏擊戰,受到了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電賀嘉獎,被譽為抗戰以來「最模範之殲滅戰」;共殲滅日軍獨立第八混成旅團水原少將旅團長及以下日偽軍1380餘人,是八路軍在河北一次性殲滅日軍最多的一場戰鬥,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堅定了軍民抗戰信心。

陳庄殲滅戰期間,八路軍120師指揮部設在岔頭劉家溝,120師師長賀龍、政委關嚮應、參謀長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在此指揮了戰鬥。120師參戰部隊主要有:386旅旅長張宗遜、政委張平化率領的716團和4團,以及張仲翰、陳文彬率領的津南自衛軍和楊嘉瑞、范忠祥率領的獨一支隊。陳祖林、肖鋒率領的四分區五團和彭龍飛率領的四分區八區隊,在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指揮下,參加了戰鬥。駐紮在陳庄一帶的抗大二分校師生,在校長陳伯鈞、副校長邵式平、政治部主任袁子欽帶領下,積極投入戰鬥。戰鬥中,八路軍指戰員傷亡584人,其中,共產黨員387人,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才是最忠誠於民族解放事業的中堅力量,才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中流砥柱。

陳庄殲滅戰期間,靈壽縣廣大軍民,在縣委領導下,進行了全民動員,全力支援抗日前線。縣成立支前總隊,區成立大隊,鄉成立中隊,由縣區鄉主要幹部帶領踴躍參戰。縣委書記齊文儉,親自帶領縣基幹隊到燕川、劉庄一帶配合四分區五團執行戰鬥任務,追殲殘敵。各區委,組織了幾十支擔架隊、運輸隊、嚮導隊和2000多名游擊隊員、民兵和群眾,參戰支前、搶抬傷員、保障給養、帶路殲敵,為陳庄殲滅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紀念陳庄殲滅戰的偉大勝利和八路軍戰士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黨和政府於1959年11月1日在橫山湖主壩東山頭南曇花樓山頂,修建了陳庄殲滅戰紀念碑。紀念碑,坐北面南,佔地面積40平方米,沿副壩有道路直達碑址。碑體通高3米,由碑身、碑座兩部分組成,通體為漢白玉石料雕磨而成。其中,碑身高2米,呈平面五角形;碑座,高1米,為平面束腰式。紀念碑正面陰刻有「陳庄殲滅戰紀念碑」八個楷書大字,其餘四面共刻有464個字,記載了陳庄殲滅戰的經過。文革期間,碑文中的「賀龍」二字曾被抹去。1978年,縣文化主管部門對紀念碑進行了保護修復,建蓋了碑亭、增添了花牆、美化了環境,讓抗戰精神和英雄史跡,與青山同在、與慈河共存。

總書記指出:「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一個人也好,一個政黨也好,最難得的就是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如今,在陳庄殲滅戰戰場原址上,樹立着「陳庄殲滅戰紀念碑」,埋葬着陳庄殲滅戰犧牲的八路軍戰士,建立了陳庄殲滅戰陳列館,以各種方式紀念着這段極不平凡的紅色抗戰歷史。站在這片用鮮血染紅的土地上,面對用生命築起的一座座豐碑,抗日救國的革命硝煙猶在身側,感天動地的救亡呼號充盈耳旁,崇高莊嚴的革命氣韻瀰漫身心,頓時讓我們清醒、讓我們明白:只有銘記歷史,才能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參閱: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靈壽縣委員會:《賀龍元帥與陳庄殲滅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