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了解《募兵制》

2025年04月08日21:53:05 歷史 1109

概述

五分鐘了解《募兵制》 - 天天要聞

中國古代兵制之一。自唐五代以後,募兵製取代徵兵制,為封建時代兵制的一大變革。宋朝不論禁兵、廂兵,還是南宋的屯駐大軍等,一般都採用招募的辦法。災年招募流民和饑民當兵,是宋朝一項傳統國策。統治者認為,將壯健者招募當兵後,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這是防止災年爆發農民起義的對策。招募軍伍子弟,也成為宋朝重要兵源。此外,壯健的罪犯也刺配當兵,特別是充當廂兵。在兵源枯竭的情況下,統治者也往往強行抓夫,給民間造成很大的騷擾和痛苦。

簡介

中國古代兵制之一。春秋吳起簡募良材,以招募而不是傳統徵發形式組建了列國的第一隻特種精銳部隊——武卒。

從前,春秋時代,徵兵工作主要面向城市戶口,隨着戰爭規模的擴大,農村徵兵工作也有聲有色了,但征來的人沒工資,還得自己解決武器和糧食。有時候打仗打到半道,天轉冷了,還得自己寫信給老家,讓老娘給做冬衣,讓老爹給送過來,真是賠本又賠命啊。打完仗,征來的兵員摸摸腦袋如果還在的話,就各回各家繼續從事鄉間勞動。戰場上的事,好像夢一場,只把那黃沙戰血染過的武器藏在地窖里,希望再也不要拿出來用它。吳起改革了這傳統的徵兵制,他以苛刻的篩選標準招募士兵,一旦入伍吳起就發給他們工資,成為職業軍人,而不是臨時徵發打完仗就回家。這些人放下手中的農活出來扛戟,相當於找到一份長期工作,不但拿薪水,還「一人入伍,全家光榮」:全家免去徭役賦稅,還賜給土地房屋。

起源

唐朝初期實行府兵制來徵集管理軍隊。但到了唐玄宗後期,府兵制遭到了嚴重破壞。唐初規定府兵三年一代,但隨着唐朝中期之後邊患增加,用兵不斷,戍期延長,加上腐敗日益嚴重,邊將侵吞士兵財物,強迫士兵為自己服苦役,因此無人願當府兵。

天寶八年(749年),管理府兵的折衝府已經無兵可交。唐政府不得不停止徵發府兵,改行募兵制。唐初曾在局部邊地少量募兵,自玄宗時開始盛行,開元年間,京師宿衛、邊鎮戍兵和地方武力基本上俱為募兵充任。

選兵標準

這種「募兵制」的選兵標準很高,要求全副三層衣甲——即「上身甲」、「股甲」、「脛甲」。當時沒有褲子,人們下身是裙子——對於軍人來說就是裙狀的皮革「股甲」。裙子裡邊光着大腿,從膝蓋以下有半截褲筒似的脛衣套在小腿上——脛衣是由從前遠古時代的綁腿進化來的,以後將繼續向上擴張成為褲子(但當時還沒有褲子,只是小腿上的脛衣),對於軍人來講小腿上的脛衣就是皮革的「脛甲」。穿好這上身甲、股甲、脛甲三層衣甲,腦袋上再着胄(青銅頭盔),操十二石之弩,挎箭五十枚,荷戈,帶劍,裹三日之糧,負重奔跑,由拂曉至日中,能奔跑一百里者,才能應徵人伍。(當時的一百里相當現在的41.5公里)

選兵待遇

「募兵制」選出的人叫做「武卒」,錄取之後按各人特長進行編隊,職責與武器各有序列。吳起採取由單兵到多兵、分隊到合成的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使武卒完全脫離生產,專心操演,成為「常備兵」,明顯不同於過於業餘兼職的「徵發兵」,是一種史無先例的創舉,開後代募兵制的先河。這些職業化的軍人,驍勇善戰,立了功還有賞爵和田地。

歷史發展

五分鐘了解《募兵制》 - 天天要聞

東漢

自光武帝劉秀實行罷兵政策後,東漢的兵役制度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秦及西漢的普遍徵兵制逐漸取消,代之以募兵制的盛行。東漢無論中央軍,還是地方臨時組建的軍隊或長期屯兵,大多採用募兵的形式召募士卒,如象林營、長安營、雍營、漁陽營等,其士卒均系召募而來。

東漢的募兵制與西漢有很大區別。西漢募兵制是作為徵兵制的輔助和補充,召募的士兵為數不多,但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精勇之士,戰鬥中往往以一當十,戰鬥力極強。而東漢的兵役制度由於以募兵製為主要形式,對於應募對象不再有所要求,因而士兵成分複雜,多以社會散閑人員、無業游民為主,也有農民、商賈、少數民族男子,甚至還有死刑囚徒,如度遼營即是由召募的死刑囚徒組成的,其他各要地屯兵也有不少刑徒。由這些人組成的軍隊素質低、戰鬥力差,而且軍紀敗壞。

東漢募兵的主要手段是以財物誘引。最先採用這種手段的是光武帝劉秀。劉秀初起兵時,因兵少問策於任光,任光建議道:可募發奔命,出攻傍縣,若不降者,恣聽掠之。人貪財物,則兵可招而致也。這種思想,影響了東漢歷代統治者,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應募當兵,他們往往支持、縱容兵卒劫掠財物。而許多應募從軍者,也往往意在掠奪他人財物,而無心作戰。

如此,募兵雖多,但戰鬥力也可想而知了。

東漢募兵的其他手段,還有以免除賦役為條件召募士卒的。如東漢末軍閥混戰時,孫策初入江東,即以樂從軍者,一身行,復除門戶為條件募兵2萬餘人,馬千餘匹,威震江東,形勢轉盛。

東漢時期,由於豪強地主土地兼并極為嚴重、造成大量農民破產,社會上出現為數眾多、無所歸依的流民,為了生存,他們往往自托於營伍,走當兵吃糧之路,這樣也為募兵制的盛行提供了兵源保證。

東漢募兵戰鬥力差,除成分複雜、素質低、軍紀敗壞等原因外,還有,募兵制往往是應急性臨時招兵,士卒平日未經軍事訓練,不習騎射,長期屯兵雖為職業軍人,但終身從軍,當兵時間很長,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樣使軍中存在着大量病老羸弱之卒,戰鬥力自然日趨低下。由於上述原因,東漢的軍隊無論對外族作戰,還是對內鎮壓反抗,常常勝少負多,每戰常負,王旅不振。

東漢募兵制的盛行,最嚴重的弊病是為地方軍閥的武裝割據提供了方便。東漢前期,中央集權有所加強,地方官吏擁兵不多,募兵須由中央下令。

中期以後,隨着皇權的衰落、募兵制的發展,各地軍政長官紛紛自行召募士兵,組建軍隊,到東漢末,這些軍隊均成為他們自己的私家武裝,使之得以割據稱雄。

與此同時,各地的豪強地主也趁機大肆發展自己的私家武裝。豪強地主組織私家武裝,早在新莽時就出現了。當時為了抗拒農民起義軍,各地豪強地主以軍事編製部勒所屬的宗族、賓客、子弟和依附農民,組成私人家兵--部曲,或築壘自保,或騷擾鄉里,或擁漢反新。劉秀起家的基本骨幹多系南陽、河北擁有私兵的豪強地主,如劉植、耿純等,他們加入劉秀的軍隊後,仍保有原來的部曲,死後則由其子繼統營眾。東漢建立後,劉秀以優厚的政治、經濟待遇,換取這些功臣放棄軍權,解散舊部。對其餘各地的私人武裝,劉秀採取武力鎮壓與安撫並施的手段,迫使其逐漸轉入隱蔽、非常設的形式。

如豪強地主在自己的田莊中,於每年春秋,青黃不接或寒冬將至時,召集依附農民,警設守備,繕五兵、習戰射。這種非常設定期召集的私兵,由於在維持封建統治秩序,實現國家鎮壓方面具有一定的補充作用,因而得到了東漢政府的默許。有時甚至准許地主官僚將其家兵組成正式軍隊出外作戰,如靈帝時,交阯[zhǐ]部群賊並起,牧守輭弱不能禁。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朱 任交阯刺史,即從本郡簡募家兵從征,會同其他部隊,旬月盡定。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爆發時,官軍兵源、軍費均告匱乏,戰鬥力又差,無力鎮壓這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於是東漢政府允許各地豪強組織私人武裝,投入鎮壓,從此豪強地主的家兵成為公開的常設的有組織的私人軍隊,它們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以後,它們迅速轉為中央集權的對立面,成為軍閥割據混戰所依據的重要武裝力量。

唐五代時期

自唐五代以後,募兵製取代徵兵制,為封建時代兵制的一大變革。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徵賦役。這就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節省了府兵往來與路途的消耗,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封建國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不過,募兵制的士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係,導致軍閥的形成。

五分鐘了解《募兵制》 - 天天要聞

宋朝時期

招兵的主要體格標準是身長,還須檢查跑跳動作和視力。宋太祖趙匡胤最早將強壯的軍士選充「兵樣」,分送各地,用作招募的標兵。後又改置「等長杖」,按身長尺寸招兵,各種番號的禁兵、廂兵等,身長標準也各有等差。招募為兵者,必須在臉、臂或手部刺字,以防逃亡,這是當兵的恥辱標記。軍士由一支軍隊轉換另一支軍隊,也須改刺番號。刺字完畢,則發放衣鞋、錢幣等,稱「招刺利物」。宋朝儘管設置等長杖,而實際招募時,也可明令降低身長標準。至於官吏在招兵時,以老弱病患者濫充強壯者,更是屢見不鮮。

宋朝對各級禁兵、廂兵將士,屯駐大軍將士等,都發放軍俸。軍俸級別極為複雜,既有官兵差別,官與兵又各有等差,因各地幣制、物價等差異,又形成地區差別。軍士的正俸一般包括料錢、月糧和春冬衣。此外,還有郊祀賞賜、特支錢、雪寒錢、柴炭錢、銀鞋錢、薪水錢,因立戰功等原因而頒發的軍賞,往沿邊或外地出戌時發放領取錢米的口券,此類固定性或臨時性的補助,名目繁多,難以悉數。宋朝軍士大都攜帶家眷,居住兵營。一般情況,上等禁兵的收入可維持全家溫飽,而廂兵收入微薄,不足以糊口,加之軍官經常欺壓和奴役軍士,剋扣薪餉,使很多軍士生計艱窘,不得不兼營他業,因而嚴重影響宋軍的戰鬥力。軍士逃亡和反抗事件也層出不窮。

宋朝對各級軍士每年或不定期地實行揀選。壯健驍勇的軍士可由廂兵升禁兵,禁兵中的下、中、上等兵直至皇帝近衛班直亦可依次升遷。不合格的軍士則須降低軍種和軍級。老弱殘疾的軍士,可充當「小分」或「剩員」,領取一半軍俸,擔任軍中各種雜役,也可削除軍籍,回鄉務農,或任便居止。但揀選制往往徒具形式,並不認真執行。

因招刺太濫,揀選不實,訓練頗差,使宋軍維持一支素質甚差的龐大隊伍,巨額的軍費開支,常佔據宋朝財政支出的十分之七八,造成嚴重的財政危機,大大加重人民的稅役負擔。大量軍士脫離農業,造成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影響農業生產的正常發展,甚至出現了肥沃農田大量拋荒的嚴重後果。

遼金時期

遼清寧四年(1058)三月,募天德、東勝等處武健者從軍。天慶八年(1118),置怨軍八營兩萬八千餘人,皆系招募而來。金代亦有招募軍士之舉。

元明時期

元明兩代,軍戶是軍隊的主要成分,但募兵依然存在。元初平江南,曾招募勇士組成答剌罕軍。答剌罕,意即自在,許以軍前所掠人口財物,歸其自有。後該軍解散,眾兵四齣剽掠。

至元十七年(1280),令江、淮諸路復招集答剌罕軍。直到元代末年,曾在各處多次招募軍士。明建文年間,朱棣起兵「靖難」,曾募北平、保定、永平三府民為軍。

建文四年(1402)十二月罷。明景帝即位後,明軍主力因土木之變喪失殆[dài]盡,故四齣招募天下義兵。以後凡缺兵員,往往用募兵之法補充。此舉雖增加了軍費負擔,但招募之兵戰鬥力遠較軍戶為高。如戚繼光募兵所建之戚家軍,俞大猷募兵所建之俞家軍,都堪稱勁旅。

五分鐘了解《募兵制》 - 天天要聞

清時期

清末新建陸軍時(見新軍),即實行募兵制,要求應募者年齡在二十至二十五歲之間,身高四尺八寸以上,五官端正,體質強壯,沒有犯罪記錄,且須報明三代以內家人的情況。以後,民國時期,軍隊亦多系招募而來。

影響

天寶年間,鎮守京師的彍[guō]騎多招募市井無賴為兵,軍中腐敗叢生,戰鬥力低下。地方團結兵缺少財政支持,裝備差,數量少。唯有邊鎮軍力強大。唐初全國府兵68萬,京師附近便有26萬。而天寶元年(742年),全國軍隊57萬,邊地竟有49萬。《資治通鑒》記載,「猛將精兵,皆聚於西北,中國無武備」。

專設將領統兵雖然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但使士兵只知將帥,不知朝廷。募兵逐漸成為了將領的私人軍隊。邊鎮的節度使更掌握了駐地的民政、財賦、刑法權力,逐漸脫離中央,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安史之亂中的安祿山便是如此發展而來。

此外,募兵的軍器衣糧由國家供給,增加了國家的軍費開支和財政負擔。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 天天要聞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報道稱,普京最近向俄羅斯的一批精英通報,談判進程還要花很多時間。這是記者法麗達·魯斯塔莫娃和馬克西姆·托夫凱洛在名為「法里日報」的電子新聞簡報中報道的。該新聞簡報專門報道有關克里姆林宮的消息。這兩名記者曾為《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和《福布斯》雜誌等媒體供稿,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 天天要聞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天津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不少好該公墓都建於此,光是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公益性的有二三十家,選擇十分豐富。當然了,如果要選購的話,還是應當注意一些細節,尤其是初次購墓的客戶。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 天天要聞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為了便於市民選購和來往交通便利,天津基本每個區都建有公墓。天津共有國營公墓14家,那麼北倉有什麼好的墓地可選嗎?北倉好幾家公墓已經飽和了,但是靠近北倉的兩家公墓都是在售狀態,這兩家分別是天津憩園、西城寢園。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 天天要聞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天津是北京門戶,地理位置意義重要,這片土地上也建有不少不錯的公墓,光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那麼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的當下,國營公墓的發展情況如何呢?天津這14家國營公墓不是全部都對外出售,其中有的已經飽和了,也就是不再對外出售或者是墓位緊張了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 天天要聞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你是否聽聞過 「紅色處女軍」 的故事?這可是一支極為獨特的軍隊,成員皆為未婚處女。9 世紀初,捷克女王麗布施組建了一支特殊的私人衛隊,其成員均是未婚處女,「紅色處女軍」 就此誕生。衛隊隊長普拉斯妲對男人懷有極度的仇視,她只效忠於女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