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263年開始,東吳獨自抗衡曹魏以及之後的西晉王朝。當然,直到公元280年,西晉才消滅東吳,徹底結束了三國時代。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昭消滅蜀漢後,為何單打獨鬥的東吳還能堅持17年呢?
一、成都之亂和西晉代魏
首先,在筆者看來,成都之亂和西晉代魏,給了東吳喘息之機。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後,滅蜀的第一鄧艾立即遭到了鍾會的誣陷,被司馬昭派人囚禁起來。與此同時,姜維和鍾會則密謀在成都起兵造反。
鄧艾被押後,鍾會馬上趕到成都,統率大軍,威震益州。自認為功名天下無比,不願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將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於是舉兵反叛。鍾會打算派姜維率蜀兵出斜谷,佔領長安,再派騎兵經陸路、步兵經水路奪取天下。值得注意的是,姜維並不是真的歸降鍾會,而是希望渾水摸魚,從而恢復蜀漢。
不過,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鍾會與姜維死於兵變,終年四十歲。並且,衛瓘指使田續殺掉鄧艾父子,師纂等也被殺。誠然,成都之亂被平定。不過,這也讓曹魏錯過了趁勢攻打東吳的機會,特別是鍾會和鄧艾的陣亡,也讓司馬昭更加忌憚擁兵自重的武將,不會急於推動消滅東吳的機會。
對此,在筆者看來,蜀漢的滅亡,確實給東吳上下帶來了巨大的震動。當然,因為成都之亂,司馬昭按下暫停鍵,這無疑給東吳以喘息之機。
公元265年,司馬昭病逝。在他去世後,司馬炎忙於取代曹魏的事務,更沒有精力來討伐東吳。於是,東吳得以組織兵馬,加強防禦,並逐漸適應了單獨抗衡西晉王朝的局面。
二、秦涼之變
其次,在花費數年時間整合蜀漢和內部後,西晉的實力確實明顯強於東吳。但是,當時的西晉卻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來應對北方游牧民族。公元270年,鮮卑族的首領發起叛變,這就是著名的秦涼之變。彼時,秦州刺史胡烈出兵平叛,結果他不僅沒能取得勝利,自己還被鮮卑大軍擊殺。
在胡烈被殺後,西晉派出的牽弘等大將也相繼陣亡。一時之間,西晉的西北地區為之震動。在此基礎上,晉武帝司馬炎不斷投入兵馬,耗費了9年時間,這才平定了西北地區的鮮卑勢力。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在歷時九年的秦涼之變中,為了平定河西鮮卑,司馬炎幾乎將晉朝名將盡數派遣至西北戰場,前後喪失了了四名馳騁西北的封疆大吏,損失了幾萬人的部隊,已經影響到西晉王朝的整體局勢,如果秦涼失控,西晉就不能進攻東吳,東吳不滅,西晉就會面臨兩面受敵的困境,司馬炎一統天下的宏圖大志,就無法實現。
三、長江之險和名將陸抗
當然,東吳能在蜀漢滅亡後支撐17年之久,也離不開自身的條件和努力。眾所周知,在魏蜀吳三國中,蜀漢有山川之險,東吳則有長江之險。在長江之險的基礎上,東吳還有一支經驗豐富的水師,這不僅是其可以取得赤壁之戰勝利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可以多次抵抗魏國進攻的基礎。在長江天險和東吳水師之外,陸抗這位將領的存在,更是為東吳的延續提供了保障。
眾所周知,陸抗是陸遜的兒子,如同父親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一樣,陸抗也有西陵之戰的耀眼戰績。公元272年,吳國將領步闡選擇背叛,並將西陵獻給西晉。西陵位於長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處,是東吳長江防線的重要節點,如果被西晉攻佔,將會給東吳的防線帶來巨大的漏洞。
對此,西晉派出三路大軍接應步闡。當然,關鍵時刻,陸抗搶先一步,不僅擊敗了西晉派出的援軍,還除掉了步闡這位叛徒,從而化解了一次重大危機。公元274年,陸抗去世,這促使東吳失去了最後的長城。到了公元280年,司馬炎調集20萬大軍進攻吳國,迫使孫皓放棄抵抗。伴隨着東吳的滅亡,三國時代也徹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