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大軍攻入了大明皇宮,大明皇帝朱由檢嘆息一聲,於煤山一棵歪脖子樹上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位本該受到萬眾矚目的大明天子,臨死前肯陪在其身邊的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
崇禎之死也標誌着延續兩百多年之久的大明王朝正式宣告滅亡,而說起明朝的滅亡,人們總會為兩個人感到可惜,一位是袁崇煥,另一位則是孫傳庭,當時袁崇煥主要負責抵禦清廷的侵擾,而孫傳庭則負責鎮壓大明境內的起義軍。
袁崇煥的故事暫且不談,在大明滅亡前幾年,孫傳庭可是將高迎祥、李自成等人打得節節敗退,最後逃進深山才得以保命,那麼李自成的隊伍後來又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這就不得不說崇禎曾經乾的蠢事了,他曾經將孫傳庭關入牢中三年。
雖然崇禎皇帝還是將孫傳庭放了出來,但大明的運勢已盡,孫傳庭也無能為力,只能以身殉國,也正是在孫傳庭身死半年後,李自成攻入了大明皇宮。那麼問題來了,孫傳庭為何又打不過李自成了呢?
大明滅亡的一己之見
大明從朱元璋建立起,傳至朱由檢結束,270多年的國祚相比於歷史上的其他王朝並不算短,期間有過萬邦來朝的輝煌,也有過君王北狩的低谷,不過總體來說,大明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不亞於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
在大明中後期國勢出現傾頹之勢時,大明君臣也不是沒有想辦法挽救,比如萬曆時期的改革就極大緩解了大明內部出現的矛盾,可惜這些舉措並沒有完全將大明拉到正軌,偌大家業傳至朱由檢手中時,早已千瘡百孔。
當然,也有很多說法稱大明不是亡於崇禎皇帝之手,而是「實亡於萬曆」,這個說法太過於絕對,但也有一定道理。萬曆皇帝登基之時不過十歲,大明在首輔張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呈現中興之兆,可惜張居正死後,其政沒有貫徹下去。
此後,萬曆皇帝開啟了長達28年的不上朝生活,這導致宦官干政、派別林立等眾多問題浮出水面,尤其是腐敗、怠政之風盛行,使得吏治敗壞。
另外就是萬曆三大征巨額的花費,據《明神宗實錄》記載,三大征僅耗費的餉銀就高達1120萬兩,這使得大明國庫出現虧空,無奈之下,萬曆皇帝下令徵收礦稅,惹得朝廷、民間怨聲載道。
而九邊重鎮的常年支出也使得大明國庫不堪重負,後來甚至到了連士兵餉銀都發不出的地步,幾個月或者整年無餉可發的情況時有發生,到了崇禎年間,部分地區的餉銀已經兩年未發,如此情況,大明怎麼會不亡。
孫傳庭被關三年
明朝後期朝局糜爛,民間也經常發生叛亂,比如闖王高迎祥、李自成等人,崇禎九年,孫傳庭擔任山西巡撫,參與剿滅農民軍,事實證明孫傳庭在軍事方面有很高的天賦,從文人轉為武將後,接連平定陝西、河南等地的叛亂。
值得一提的是,孫傳庭解決叛亂時,朝廷沒有給他撥下一分餉銀,都是依靠他自己的手段解決了軍餉問題。不過孫傳庭雖然才能很高,卻不甚了解人情世故,他在朝廷中不僅明確反對楊嗣昌的四正六隅之策,還處處不配合楊嗣昌的規劃安排:
會楊嗣昌入為本兵,……分四正六隅,馬三步七,計兵十二萬,加派至二百八十萬,期百日平賊。傳庭移書爭之,曰:「無益,且非特此也。……賊不必盡,而害中於國家。」累數千言,嗣昌大忤。
楊嗣昌曾經給孫傳庭下發任務,招募本地兵卒一萬人,而朝廷則會下發餉銀23萬兩,而孫傳庭根本不理會楊嗣昌,自己籌集錢糧餉銀招募士卒,且不向朝廷上報招募士卒的人員情況,這令楊嗣昌對孫傳庭多有不滿。
後來孫傳庭與洪承疇合力圍剿陝西農民軍,使得李自成帶領18人倉皇而逃,躲進深山老林中才避免一劫。此外,楊嗣昌倚重的將領是熊文燦,此人指揮作戰能力一般,一直主張安撫、招降農民軍,而孫傳庭向來主張剿殺這些匪寇。
孫傳庭在與熊文燦合作圍剿河南一帶的農民軍時,熊文燦曾寫信一封讓孫傳庭停止圍剿,不要破壞他的招降大計,但孫傳庭不以為意,繼續領兵出擊,直到楊嗣昌來信,他才答應撤兵,不過此後熊文燦的招降仍舊宣告失敗。
崇禎十二年,孫傳庭因不贊同陝西將士留守薊遼而與楊嗣昌起爭執,後因建議不得採納而託疾稱病,提出乞骸骨。楊嗣昌早就對孫傳庭不滿已久,於是指責他是裝病,崇禎信以為真,將孫傳庭關入牢中,而這一關就是三年。
無力回天,以身殉國
崇禎十五年,闖王李自成領兵圍困開封,此時熊文燦、楊嗣昌等人早已兵敗,大明朝廷竟面臨無將可派的尷尬局面,就在此時,朝中大臣提議,啟用仍被關在牢中的孫傳庭,於是崇禎皇帝在文華殿召見孫傳庭問詢退敵之策,並命他前去解除開封之圍。
孫傳庭領兵之後,首先處決了擁兵自重的賀人龍,然後又招募士卒,操練新軍,可沒等孫傳庭做好準備,崇禎就開始催促他趕緊前往開封,孫傳庭解釋士卒皆重新招募,沒有什麼戰鬥力,但崇禎不聽,孫傳庭無奈之下只好硬着頭皮出發。
結果行軍半道途中,孫傳庭就接到開封已被攻破的消息,後「柿園之役」戰敗,孫傳庭退入潼關。柿園之役讓本就實力不強的明軍元氣大傷,孫傳庭沒有辦法,只有到處拉壯丁,募集軍費,結果惹得關中民怨沸騰,朝中也有人不斷上書彈劾孫傳庭。
崇禎沒有理會朝臣的彈劾,他也明白大明除了孫傳庭外已經無將可用,不過崇禎卻一直在催促孫傳庭出戰,早日平定李自成等人的叛亂:
明年五月,命兼督河南、四川軍務,尋進兵部尚書,改稱督師,……趣戰益急。傳庭頓足嘆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頃之,不得已遂再議出師。
孫傳庭只好再次選擇出征,結果在汝州之戰中敗於李自成之手,大明最後一支精銳也自此被消滅,李自成攻入潼關後,孫傳庭也戰死沙場,享年51歲,不久後,其妻女也墜井而亡,而歷史中則留下「傳庭死而明亡矣」的感慨。
結語
孫傳庭為大明盡心效命,結果仍舊沒有得到崇禎的信任,在崇禎看來,是孫傳庭將自己的精銳給折騰光了,因此崇禎對孫傳庭心存不滿,甚至當孫傳庭的死訊傳來時,崇禎竟然認為他是詐死,連基本的封賞與謚號都不願意給,有君如此,也難怪大明要覆滅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