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的科舉制度或古代如何進入體制內?(下)

2022年09月09日16:24:35 歷史 1134

上期我們講了科舉制度的起源,隋朝時的創立、唐朝時的完善、宋朝時的改革。今天我們繼續講解。

元代中落

自公元1234年開始,蒙元政權統治下的中國北方地區經歷了長達八十年之久的科舉廢停期,這是中國科舉歷史上最長的一次中斷。

淺談中國的科舉制度或古代如何進入體制內?(下) - 天天要聞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元朝的首次科舉會試開場。由於民族歧視的原因,漢人在考試科目、難度、錄取人數等方面均受到「特殊對待」,錄取後的崗位分配也有好壞之分。元朝這種極不公平的取仕方式,上層用貴族、下層用胥吏,違背了當時的國情,社會是不可能長治久安的。

明清鼎盛

公元1367年,明朝建立。帝國的統治者朱元璋窮苦出身,深知讀書人對於國家治理的重要性。於洪武三年(1370年)開科取士,規定「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勿得為與官」。

淺談中國的科舉制度或古代如何進入體制內?(下) - 天天要聞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老朱同志是一個極具改革創新精神的人,他認為科舉所取進士沒有真才實幹,隨即停止了考試,這一停就是十年。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恢復了科舉,並頒佈《科舉成式》,基本確定了明朝此後二百五十年的科舉法規。清朝科舉制度與明朝一脈相承,這裡我們着重講一下明朝的科舉制度。

為了更好的了解明朝科舉制度,筆者打算換一種方式為大家講解一下。

明朝的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考試者統稱為童生,可不要以為都是小孩來考,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試範圍是州縣,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別以為秀才很好考,考試分為六個等級,只有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

好了,現在你已經當上了秀才,從此就擺脫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個知識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權,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見到縣長大人可以不下跪。但是,並不是官,還差遠呢。

要當秀才已經如此之難了。可是為了當官,同志仍需努力奮鬥啊。

下一級的考試叫做鄉試。你可千萬別誤會,這裡的鄉試不是指鄉里的考試,二是省一級考試。鄉試可不是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題,並且有名額限制。在這一級別考試中過關的人叫舉人,舉人可了不得,是有資格做官的。

之所以說有資格,是因為這個級別是不能保證你一定會做官的,也就類似今天的大學生不包分配。

那舉人怎麼才能當官呢?很簡單,當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機會了。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參加某位官員的追悼會,看到某些人在門口探頭探腦,面露喜色,要不是和這家人有仇,一般就是舉人。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范進通知考中舉人後會發瘋吧,換了你也可能會瘋的。在這個考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叫做謝元。這就是連中三元中的第一元。

淺談中國的科舉制度或古代如何進入體制內?(下) - 天天要聞

好了,你已經考中舉人了,終於走出了省城,現在向京城出發,為了當官,向前沖!現在你已經是舉人了,終於走出了省城,現在向京城出發,為了進入體制內,向前沖!

現在你已經是舉人了。那麼請你打好包袱,準備好筆墨紙硯,明年二月你將要迎接人生真正的考研——會試

這個考試只是獲得舉人資格的才能參加,也就是說,你的對手將是其他省的精英們,朝廷將在你們中間挑選三百人(可能有變動),但要注意,這三百人並不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進士,他們只是貢生,要想當進士,你還要再過一關。

會試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再說下一關之前,我們介紹一下科舉考試的考場,當時的考場可不是今天光線明亮的教室,還有家長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明代考試的考場叫貢院,其實從其環境結構看,可以稱其為牢房。

淺談中國的科舉制度或古代如何進入體制內?(下) - 天天要聞

貢院里有上萬間房間(大家可以估計一下錄取率),都是單間。有人可能覺得單間很好。那麼我來介紹一下這是個什麼樣的房間,這種房間叫做號房,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

大家菇涼以下就可以感覺到,這幾乎就是個籠子。考生在進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帶書具和燈具進去,每人再進去前要先搜身。進去後,號門馬上關閉上鎖,考生就在裏面答題,晚上也在裏面休息,但由於房間太小,考生只能蜷縮着睡覺,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然而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在那盞孤燈下,在難以忍受的孤寂下,滿懷着報國(或者當官)的理想,用堅強的毅力寫出了妙筆生花的文章,是不容易的。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面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面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這些可憐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頭的,他們只是戰戰兢兢的答完問題,然後退出等待自己的命運。

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這是為我們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而狀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淺談中國的科舉制度或古代如何進入體制內?(下) - 天天要聞

如果到了這裡,你還榜上有名,那麼恭喜你,你將會被委派官職。不過不要期望太高,此時分配的官職都不高,經歷這麼多苦難,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個八品的縣丞而已,離縣太爺還遠着呢,但不管怎麼說,總算是進入體制內了。

科舉考試不但是獲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讀書人追求榮譽的途徑。對他們而言,狀元就是他們的目標,雖說文無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

雖說狀元很難得,但每次考試都是會有的。而另一種稱號,才是每個讀書人朝思暮想的,獲得這一稱號的人將成為傳說中的人物,為萬人敬仰。

這一稱號就是連中三元,具體來說就是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稱號於一身。這是真正的高難度動作,必須保證全省考第一,然後會試中全國考第一,最後殿試里在皇帝心目中仍然是第一。這就要求考生光是學問好還不夠,必須反應快,長得比較帥,才能獲得這一稱號。所以獲得這一稱號的,祖墳上豈止是冒青煙,簡直是噴火。

這種人在明朝的歷史中只出現過一個,而在整個科舉考試歷史中,也僅有十四人。

當官的秩序

通過科舉考試後,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官場的規則。

我們列舉出五個官員來說明這個問題,這五個人的職務是:甲是兵部侍郎(三品),乙是禮部郎中(五品),丙是刑部員外郎(從五品),丁是韓林院侍講學士(從五品),戊是布政司參議(從四品)。

淺談中國的科舉制度或古代如何進入體制內?(下) - 天天要聞

其中甲乙丙丁都是進士,戊是舉人出身,他們在兵部大堂相遇,分清官位後,按照秩序坐下,自然要從出身講起,此時,戊一定會先退出。為什麼呢?

因為他夠聰明!雖然他的官位在五人中排第二,但人家談的是進士的事,你一個舉人連殿試都沒有參加過,湊什麼熱鬧。這就類似現在開口問學歷,你是北大的,他是清華的,您呢?總不能說是某某某地方職業學院畢業的吧。這個時候上去無異於自討沒趣。而且這些進士出身的人十分喜歡講登科時候的事情,一開口就是想當年老子如何在殿試中應對自如等等,這是見面的第一步,擺出身。

下面是第二步,擺資歷。大家既然都是進士沒那就好談了,下一個問題,何時中的進士。一談之下,甲是洪武十六年的,乙是十九年的,丁是二十二年的,丙資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這就類似今天見面問人:您哪一屆畢業的啊?喔,是師兄啊,失敬失敬。當時可不是說兩句就能解決問題的,這個時候,那三位就要向丙行禮了,這是規矩。

第三步就是比名次,哪怕都是進士,也有個優等名次的問題。甲說:我是三甲同進士出身;乙笑一下:我是二甲進士出身;丙也笑:我是二甲第十五名。如果這個時候丁說:我是庶吉士。

那幾位馬上就不笑了,就得乖乖的站起來行禮,這是因為庶吉士實在來頭很大。

在所有進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進入韓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選精英考試才可成為庶吉士,他們的職責是給皇帝講解經史書籍,並幫皇帝起草詔書,類似於筆杆子、文秘,權力很大。

這三套擺下來,大家心裏都有了數,將來多多關照,有空拉兄弟一把,科舉勢力就這樣排定次序,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動搖了門閥制度,推動了文化的發展。但統治者改變考試內容使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產生的師門裙帶關係在官場中互相拉幫結派,造成了官場的黑暗和社會的混亂。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河泊所遺址考古的三個價值 - 天天要聞

河泊所遺址考古的三個價值

金質「滇王之印」。 漢代木構遺迹。 本組圖片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雲南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古滇國是從戰國延續至漢代的地方政權,屬西南夷的一部分。公元前109年,漢朝在此設置益州郡,又「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史記·西南夷列傳》)。 從設置益州郡開始,雲南開啟了融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新篇章。 日前獲評...
劉振起:河北游擊軍的戰略意義 - 天天要聞

劉振起:河北游擊軍的戰略意義

1938年5月,毛主席在《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河北平原、山東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經發展了廣大的游擊戰爭,是平地能夠發展游擊戰爭的證據。」
聽到岳飛遇害,李清照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聽到岳飛遇害,李清照做了什麼?

紹興十一年,岳飛在一天之內被十二道金牌緊急召回至臨安。隨即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但這只是一個幌子,是個緩兵之計,不久就被誣陷謀反,下了大獄。一時間朝野大駭!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 :「你們誣告岳鵬舉謀反,究竟有何真憑實據?」秦檜奸笑一聲:「其事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 天天要聞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兩岸關係一直是個敏感話題,尤其是「統一」這事兒一提起來,大家的耳朵都豎得老高。對此,台灣省84歲的前「監察院長」王建煊跳出來,拋出了一些關於統一後台灣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網上網下議論紛紛。歷史咋回事兒?台灣跟中國大陸的關係,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 天天要聞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改革開放後,商鞅、秦國遭到了全方位的抹黑,好事者甚至發明了「秦制」這個概念。在他們看來,中國落後的根源就是商鞅,就是秦制。秦制反民主、反自由,所以導致了落後,商鞅罪大惡極,竟然還寫了個《商君書》,提出「馭民術」,教君主們怎麼進行愚民,簡直十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 天天要聞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據法新社5月1日報道,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巴西的伊娜·卡納巴羅·盧卡斯4月30日去世,享年116歲。美國老年醫學研究組織和「追求長壽」組織稱,現在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115歲的英國薩里居民埃塞爾·卡特勒姆。「活到100歲,健康又長壽」,這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長壽不僅取決於基因,更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大量研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