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技文明的起步來自古老中國的貢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憑什麼在科技上瘋狂「圍堵」中國?全世界都應該感謝中國,憑什麼西方國家對中國不友好?
鄭和雕像
1433年,鄭和帶領27000多人的隊伍最後一次遠海航行。
從1405年開始到1433年,鄭和七次遠海航行,船隊橫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到達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等地,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這是大明王朝與世界的最後一次招手,沿途的鮮花與掌聲見證了這個東方國家的繁榮與強盛,給各國帶去了「皇恩浩蕩」的排場,留下了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指南針(羅盤)和火藥作為古代中國科技的高峰,經阿拉伯和印度商人的商業活動傳到了歐洲,成為地理大發現與殖民擴張的利器,深刻改變了世界。
可惜的是科技利器被大明王朝執政者當成講面子、比排場的工具,沒有轉換成強大的生產力去開疆拓土,造富於民。反而被歐洲冒險家和殖民者玩得風生水起,成為侵略中國、征服世界的工具。
鄭和航海圖
在鄭和遠海航行之前,人們生活在相互隔絕、各自獨立的陸地上,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還是圓的,每一塊大陸上的人都認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當然,在東方皇帝的心中,王朝依舊是高高在上的,中國之外皆蠻夷。
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與歐、亞、非大陸繼續着商業往來,活動範圍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
根據美國埃默里大學歐陽泰教授的《從丹藥到槍炮》一書:
西方人對中國傳入的火藥和指南針如獲至寶,欣喜若狂,他們對其進行改造,成為製造熱兵器——槍炮與遠洋航行——指南針不可缺少的重要裝備。
火藥、指南針對西方大航海——地理大發現——殖民掠奪美洲、亞洲等,都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可以說,羅盤、槍炮成為大航海、地理大發現開啟的重要的裝備。
今天人類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全世界都應該感謝中國的發明,至少應該尊重這個東方古老的國家。
如果沒有指南針,帆船便無法遠航,就不可能有環球航行,更不可能發現美洲等新大陸;如果沒有火藥製造的槍炮,就不可能有軍事殖民佔領及掠奪貿易,更不可能發生幾百人漂洋過海打敗數萬人、幾十萬人乃至幾百萬人的土著軍隊。
可惜,歷史不能假設,只能反思。
古代的羅盤(指南針)
只要人類活在這個世界上,追求經濟利益就是最大的動力。只要利益足夠大,無論多麼危險的事情都會有人去干,這就是我們老祖宗說得「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道理。
14世紀和15世紀,因為沒有冰箱,歐洲人保存食物主要依賴東方產自中國和印度的香料。香料需求十分急迫,需求量很大,價格很高,利潤豐厚。
此前,東方的絲綢、瓷器、香料及茶葉貿易被阿拉伯商人所壟斷。
1252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發起西征,1258年摧毀了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
1260年攻佔了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存在600多年的阿拉伯帝國滅亡。
阿拉伯帝國滅亡後奧斯曼帝國崛起。奧斯曼帝國位置極其重要,處在歐洲通往亞洲的關鍵陸路通道上,屬於咽喉要地,除此之外沒有可到達歐洲的商路。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卻抬高價格,控制商路,「吃獨食」,成為東西方商貿往來的最大阻礙,歐洲人經過多次陸地上的軍事戰爭未能打開通往東方的通道。
為了巨大的商業利益,焦躁不安的歐洲人迫切需要開闢新的商路,陸地上的商路已無可能打通,歐洲人將東西方貿易的希望投向了海洋。
歐洲人改造的羅盤和熱兵器有了用武之地,給了他們信心和勇氣。
葡萄牙共和國
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除了時代和機遇,執政者的戰略選擇與理想抱負也很關鍵,能起到引領作用。
葡萄牙亨利王子在12歲時看到了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理學指南》這本書,在其心中種下了好奇與探索的種子。
當「好奇」與追求經濟利益相結合就會迸發巨大的能量。
1415年,亨利王子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航海學校,建立天文台,改進羅盤,生產槍炮並為遠洋航行培養人才。
1415年,亨利王子出征緊鄰摩洛哥的休達,僅用一天時間,休達就被攻陷。葡萄牙控制了地中海與大西洋的交通要道。
嘗到甜頭的葡萄牙開始了瘋狂的殖民擴張。
1443年,亨利王子帶領的戰隊穿越了西非海岸的博哈多爾角。
1460年,葡萄牙佔領的非洲西海岸海岸線達到4000公里。
1487年7月,葡萄牙的航海戰隊到達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1498年5月,葡萄牙的船隊抵達印度的卡利卡特港,獲得了夢寐以求的香料。
在堅船利炮的猛烈攻擊下,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個據點被葡萄牙佔領,壟斷了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
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額從22萬英鎊迅速上升到230萬英鎊,成為當時的海上貿易第一強國。
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源源不斷的黃金、象牙以及非洲胡椒湧入里斯本,填滿了葡萄牙的國庫。
西班牙共和國
國家和個人一樣,其行為有「共通性」,所做所為會起到影響帶動作用。
西班牙緊鄰葡萄牙歷史上是一對「冤家」。在葡萄牙開疆拓土進行殖民活動壯大實力的同時,作為鄰居的西班牙不再淡定,分外眼紅,開始向葡萄牙學習、探險及殖民擴張的過程。
西班牙的執政者更會用經濟利益調動航海家的積極性,且後來居上,實力跟能力超越了葡萄牙。
1492年1月2日,西班牙女王召見了熱那亞人哥倫布。
經過與哥倫布的談判與討價還價,雙方在1492年4月17日達成協議:
哥倫布被任命為發現地的統帥,可以獲得發現地所得的一切財富和商品的1/10,並一概免稅;對於以後駛往這一屬地的船隻,哥倫布可以收取其利潤的1/8。
《1492:世界的開端》這本書就將哥倫布出發這年定義為全球化的元年。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的船隊到達北美洲的巴哈馬群島,這是一塊歐洲人從來都不知曉的新大陸——美洲,並將其劃為西班牙的「屬地」
據統計,1502年至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大陸總共得到大約18600噸白銀和200噸黃金。
初嘗戰果的西班牙,也走上了遠航——殖民佔領——殖民掠奪之路。
1519年9月20日,西班牙的另一名冒險者麥哲倫,帶着5艘船和265名船員,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
1521年9月,船隊到達菲律賓,麥哲倫在殖民佔領的戰鬥中被當地土著居民殺死,但最終是西班牙的幾百名船員打敗了幾百萬的土著軍隊,佔領了菲律賓。
源源不斷的黃金、象牙和香料,沿着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開闢的新航線,流進了他們的國庫。
如果將葡萄牙和西班牙佔領的殖民地連接起來,他們的版圖幾乎涵蓋了整個世界。因此,西班牙也被稱作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朱元璋
這段歷史值得我們每個人好好學習研究與反思,開放與創新是國家發展強大的必由之路。
早在秦漢時期,大批商人將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經由絲綢之路遠銷到了歐洲。
唐宋時期,對外貿易很繁榮,朝廷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市舶司」進行管理。
繁榮的對外貿易造就了「秦漢盛世」、「大唐盛世」等一個個繁榮的帝王時代。
自秦漢至清朝幾千年時間,古老的東方中國一直是全世界的燈塔和學習的榜樣,吸引了「萬國朝拜」。
到了大明王朝時期,執政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王朝統治,開始實行海禁政策,限制對外貿易與交流,直至徹底實行「閉關鎖國」。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開始頒佈一系列詔令,實行海禁政策。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來犯為由「又下令禁止私通海外諸國」,並將「寸板不許下海」定為祖訓延續下去。
明穆宗登基後迫於財政壓力,下詔:「開市舶,私販為公販」,史稱「隆慶開關」。不久後又開放福建漳州月港,並在月港設立督餉館負責貿易管理和徵稅。
史載:隆慶初,僅月港一地一年朝廷得到的稅收白銀幾十萬兩。但貿易需要的手續繁雜,甚至連船隻數量和規格都有所限制。「東西二洋各限船四十四隻。」
在隆慶開關時,對日本的貿易也是禁止的,如有違反者以「通倭」罪處置。
從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頒佈海禁令開始至「隆慶開關」(1567年),近200年的時間,明朝實行的是保守型的海禁政策。
到了清朝乾隆時期採取了閉關鎖國政策,徹底關上了對外交流貿易的大門。
此時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利用改進後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製造了無數的新地圖、航海儀和火炮,開啟遠洋航行探險。
掠奪財富、搶佔殖民地、瘋狂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東方的中國此時逐步關上了國門。
明朝的海禁政策,以及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使東方缺席了這個重大的時代,對外面世界發生的一切渾然不知。
這一錯就錯了500年,當英國、美國等列強先後用堅船利炮沖開中國大門之時,中國才緩慢地清醒過來。
讓人唏噓,讓人感嘆,也讓人反思。
500年後的今天,我們再反思這段歷史,可以看到:西方科技的發展來自古老中國的貢獻,中國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世界的發展。
如果按照發展邏輯,引領世界進步的不應該是美國,不應該是日本,而應該是中國。
但我們卻佔盡先機,錯失了500年。
但願這樣的教訓不再重演,國家的富強需要開放,而不是封閉。
感謝耐心地看完,喜歡就點贊評論一下,非常感謝。
參考資料:
[1]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從丹藥到槍炮》。
[2]雷斯塔爾的著作 Seven Myths of the Spanish Conquest 。
[3]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
[4]達利歐於2020年5月22日發佈《過去500年的大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