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19日,毛主席結束合肥視察的工作,將要前往蕪湖。這些日子裏,毛主席每每外出參觀,都深陷人民群眾的狂熱包圍中脫身不得。人一多,秩序就不好維持,這可苦了保衛人員。可是不能把毛主席完全隱藏起來,又不能封街鎖路,將人民群眾強行驅趕,這該怎麼辦呢?
於是在毛主席離開合肥時,安徽省政府決定弄個有序有準備的「夾道歡送」,這樣一來就能讓更多的合肥人民親眼見到毛主席了,這是多大的榮幸啊。關鍵,這件事還得到毛主席本人的許可,這可是破天荒了。其中,離不開張治中的不懈努力。
毛主席特批張治中隨行,一同巡視大江南北;途中,張治中不止一次向毛主席提建議,請他到安徽去,去黃山遊玩。毛主席的耳朵都聽起繭子了,有次故意回了句:「你們那個偏僻的地方,誰去?」最後毛主席還是去了安徽,視察工作。
毛主席從武漢離開,來到安徽時;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曾希聖,先行離開湖北,返回合肥做準備。曾希聖臨行前,張治中特地找到他:「這可是毛主席第一次到安徽,要讓廣大的安徽群眾,一睹毛主席的風采,這是安徽人民多年以來的渴望。我們能不能把群眾組織在大道兩邊,請主席坐在敞篷車上巡遊一二。」
曾希聖自然是求之不得,但是他知道毛主席的脾氣和慣例,不願張揚,出行喜歡輕裝簡從,不接受夾道迎送之類的安排。曾希聖說出顧慮,擔心毛主席生氣不讓;張治中大包大攬,表示自己去同毛主席講講,試試看。曾希聖一聽,這個可行。
曾希聖回合肥的當天,晚飯時,張治中真把這件事提了出來,詢問毛主席反不反對。毛主席還沒開口,旁邊就有人情不自禁地說了一句:「你說要夾道歡迎。」毛主席夾起一筷子菜,放進嘴裏慢慢咀嚼完再咽下:「你們多次批評我沒到安徽去,安徽省委的同志也多次說道。這次怎麼辦都行,我不管了!」
毛主席的這句話,真是讓張治中喜出望外,他立即將這一喜訊傳達給曾希聖,請他着手去安排。
原定計劃是,毛主席抵達合肥,群眾來夾道歡迎;但是隨行在毛主席身邊的安徽省委同志,又想到了一個問題:群眾站在街道旁歡迎,勢必會出現許多人跟隨毛主席到他的住處去;這樣就難免會有數量不少的群眾,一天到晚站在主席的住處,等待毛主席出來;這樣的歡呼和喧鬧,不利於毛主席的工作和休息,安保工作也不好做。
於是便定下,毛主席離開合肥時,搞一個「夾道歡送」的。所以毛主席初進合肥城,是暫時保密的;外出視察後,合肥人民才知道毛主席來了。毛主席是9月16日抵達合肥的,三天後的9月19日離開。這一天,夾道歡送的一切準備工作已就緒。但還是出了點小意外。
歡送毛主席的消息傳開,整個合肥都動了起來,附近幾個縣的群眾也聞風而動;原先通知了15萬人參與歡送,可集合起來後,人數已高達30萬人,這等於當時合肥市人口的半數左右。
省委住處到火車站,10多里的道路兩旁,站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他們有工人、農民、市民、教師、學生、軍人、退休大爺大媽;此刻,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愛戴毛主席的中國人民。天漸漸下起了秋雨,腳下是一片泥濘,但他們不為所動,小聲交談着,翹首以盼着,舉起「我們敬愛的領袖萬歲」的長幅標語等待着。
下午2點15分,毛主席在曾希聖的陪同下,乘坐第一輛綠色敞篷車,向火車站緩緩駛去。為了讓大家看得清楚,車隊走得特別慢;毛主席站在車上,和大家一樣沒有撐傘,頂着細綿的秋雨,向兩邊的群眾揮舞着手臂。
車隊所過之處,就會掀起人浪,歡呼聲和掌聲,一處比一處高;帶着小孩的家長,都賣力地將孩子舉過頭頂,讓他們看清我們的領袖。參與歡送的許多人,都激動得流出熱淚。車隊足足走了半個多小時才到火車站,65歲高齡的毛主席也冒着雨,足足站了這麼久。
等到進車站、到車廂後,毛主席又多次從車廂走出,向大家揮手致意,每一次露面都能引起一場山呼海嘯。火車開動後,許多人還在火車站,不舍離開。這天夜裡凌晨兩三點,合肥郵局依舊川流不息,寫信、寄稿的,都是說見到毛主席的事情。次日省報發行比平日增加兩倍,但還是有很多群眾沒買到,惹得群眾都有怨言:太保守了,賣的報紙太少了。
已經遠去的專列上,張治中對毛主席感慨:「今天群眾的情緒這般狂熱,他們對領袖擁戴敬愛的場景,實在是太讓人感動了。」毛主席開心地回道:「這是他們感到自己當家做主了,他們是國家的主人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