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在洛陽重建大漢帝國,因都城在長安以東,劉秀的大漢被後世稱之為東漢。劉秀稱帝時,天下尚處於動亂之中,赤眉、綠林軍余部佔據着大漢的舊都長安和關中地區,隴西、四川皆被割據政權佔領,劉秀實際控制區只有河北和中原一帶,擺在劉秀面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那就是統一天下,要不然他劉秀也不過是個割據軍閥罷了,而要統一就要一刀一槍把天下重新打一遍,廢話,誰不想當老大,憑什麼給你劉秀打工。
於是,就在稱帝後不久,劉秀開始了統一戰爭,也許是劉秀自帶主角光環,也許是對手太弱了,劉秀的統一戰爭出其的順利,劉秀身邊更是匯聚了當時天下最優秀的文臣武將,經過12年的統一戰爭,劉秀蕩平了各個割據政權,最終完成了天下的統一,為了酬謝這些跟隨自己打天下的老弟兄,劉秀高調封賞了自己最信賴的28位功臣,因為多是武將出身,史稱「雲台二十八將」,後世羨慕的稱之為「雲台二十八星宿」。
劉秀還是少有的幾個不殺功臣的開國之君,甚至在建國後依舊讓功臣宿將掌管重兵。也許是劉秀的真心換來了功臣們的忠心,縱觀歷朝開國時代,劉秀時期是皇帝與功臣相處最和諧的時刻,皇帝善待功臣,功臣效忠皇帝,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而這些功臣宿將無一例外都是一時之人傑,劉秀在這些人的輔佐下,迅速將重生的漢帝國推向了巔峰,東漢王朝以全新的姿態登上了歷史的中心舞台。但小插曲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而這個小插曲發生在萬里之外的中南半島。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女子征側、征貳利用劉秀裁減交趾郡駐軍的時機發動叛亂,一舉佔領交趾郡,交趾是大漢在中南半島最重要的戰略要地,交趾的陷落導致中南半島與嶺南割裂,位於交趾以南的九真、日南、合浦等地因為被阻斷與漢朝的聯繫,被征側、征貳悉數佔領。之後,征側在麊泠自立為王,公然與大漢中央朝廷決裂。當征側、征貳叛亂的消息傳到洛陽,劉秀迅速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商討應對之策,面對如此公然的叛亂,大漢沒有妥協的餘地,平叛是唯一的政治正確,剩下的就是研究怎麼平叛?派誰出征的具體問題?因為交趾遠在嶺南之外,距離洛陽萬里之遙,且自然條件惡劣,大軍出征的後勤保障問題更是一個大麻煩。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62歲的開國名將馬援主動請纓,劉秀念及馬援年事已高,不忍讓他勞師遠征,不想讓馬援挂帥。馬援看出了劉秀的疑惑,馬援激情澎湃地說「將軍不可老死病榻之側,當馬革裹屍還」,馬援的一番豪言壯語,最終說動了劉秀。隨即,劉秀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扶樂侯劉隆為副將,率領樓船將軍段志領兵數萬,合擊交趾。部隊到合浦時,段志去世,馬援兼領其軍。於是,馬援統軍海陸並進,長驅直入千餘里。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馬援率軍到達浪泊,大破征側、征貳主力,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征側、征貳的勢力遭到沉重的打擊。馬援乘勝進擊,在禁溪一帶數敗征側,敵眾四散奔逃。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馬援斬殺征側、征貳,將其首級傳送洛陽。之後,馬援親率大小戰船2000多艘,戰士20000多人,征討征側餘黨都羊等部,從無功一直攻擊到巨風,斬俘5000多人,收復交趾全境,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的征側部眾也望風歸降,馬援徹底平定征側、征貳叛亂,重新將大漢的軍旗插在了中南半島的上空。
戰後,馬援短暫留駐交趾,帶領漢軍士兵參與交趾地區的戰後重建工作,並向當地的交趾民眾傳授先進的農耕生產技術,恢復交趾的生產生活秩序,在馬援的安撫下,交趾重新迎來了和平。見局勢穩定,馬援着手準備班師回洛陽,他還在當地立銅柱表功,以為漢界之極,共有四處:一在欽州之西為東界;一在憑祥州南界;一在林邑北為海界;一在林邑南為山界。於銅柱上刻:「銅柱折,交趾滅」。回到洛陽後,劉秀加封馬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
說句題外話,這位維護大漢帝國國土完整的戰鬥英雄馬援將軍在今天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他有個後代那真是家喻戶曉了,那就是三國時期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馬超馬孟起,到底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