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吃飯變遷史:「一日兩餐」有何來歷?古代沒有晚餐嗎?

2022年07月01日14:14:24 歷史 1175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杜甫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能耽誤吃飯,而在中國的飲食標準中,一日三餐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飲食規則,所以現代人也十分的遵守這種飲食時間,除了個別體力工作者之外,大部分人都保持着一日三餐的標準。

古人的吃飯變遷史:「一日兩餐」有何來歷?古代沒有晚餐嗎? - 天天要聞

可是在古代,其實並沒有一日三餐,那時的人基本上都是一日兩餐,為何我國會由一日兩餐過度到一日三餐呢。

傳統的飲食規則

無論是一日三餐還是一日兩餐,都代表着定時飲食的制度,而我國定時飲食的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隨着禮法、制度內容的逐漸完善,一日兩餐的飲食規則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認可,那麼為何古代選擇了一日兩餐呢。

嚴格來說,無論是一日三餐還是一日兩餐,所針對的都是普通人,也就是平民百姓,在我國古代,除了商人和貴族外大部分人都是農民,而一日兩餐的標準,也正是根據他們的生活習慣所出現。

古人的吃飯變遷史:「一日兩餐」有何來歷?古代沒有晚餐嗎? - 天天要聞

下地非常的辛苦,在現代化農業機械出現之前,莊稼全部由人去播種和收割,所以對於農民來說,吃飯不僅僅是為了活着,還要保證充足的體力,這就是古代一日兩餐的由來。

古人的第1餐類似於現在的早餐,往往在太陽升起之後就要開始享用,因為這決定了他們上午能不能有充足的體力去工作,時至今日,很多南方地區對早餐的重視程度依舊非常高。

不過古人的第2餐並不是現代人常說的午飯,他們的第2餐更像是下午茶,大概在2點左右進行食用,以此來保證下午能有充足的體力去繼續工作,不過在工作結束後,古代農民是沒有飯餐的,在古人看來,太陽落山之後他們就不會繼續勞作,需要儘早的休息,所以也就不需要吃飯了。

古人的吃飯變遷史:「一日兩餐」有何來歷?古代沒有晚餐嗎? - 天天要聞

而且古人往往睡得都比較早,到了冬天可能六七點左右就會睡覺,所以古人也沒有晚餐的需求,但在傳統飲食規則的背後,一日兩餐往往代表着糧食的匱乏,和底層農民生活的艱辛。

普通民眾的生活

二戰時期,為了節省國內開支,讓軍隊擁有更多的物資,日本天皇帶頭開始恢復一日兩餐制度,並將節省下來的糧食全部供給給軍隊,而在我國古代一日兩餐的背後,同樣代表着糧食的不足。

中國老百姓糧食缺乏,所以必須通過少吃來保證不會受到飢餓,如果一日三餐,糧食肯定是不夠吃的,這也是古代為什麼經常爆發農民起義的原因,直到清朝,古代平民依舊要不停的為吃飽肚子而四處奔波,所以說一日兩餐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也不是所謂的健康飲食,只不過是人在較為艱難的環境下艱苦求生存的無奈之舉。

古人的吃飯變遷史:「一日兩餐」有何來歷?古代沒有晚餐嗎? - 天天要聞

但對於古代的富人和貴族階層來說,從來沒有一日兩餐的概念。

生活的差異

從主食上來說,古代夫人和貴族階層彷彿也是保持着一日兩餐的制度,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一天只在這兩個時間段吃東西,就拿古代名著《紅樓夢》來說,紅樓夢中的賈府代表着古代的貴族階層,而他們的飲食文化也是古代社會的真實寫照。

在賈府,所謂的一日兩餐針對的是一家子人全部到位,一起吃飯的時間段,除此之外,賈府中的廚房曾經有這樣一個描述,除了負責正餐的廚房,還有很多的小廚房,在小廚房內基本一天到晚隨時都在為不同的人做飯。

古人的吃飯變遷史:「一日兩餐」有何來歷?古代沒有晚餐嗎? - 天天要聞

按照這樣的情況來說,別說一日兩餐了,就連一日一餐也不會餓着肚子,對於他們來說,一日兩餐更像是一個大家庭的聚會,而不是正常的飲食需求,這樣的大聚會中可吃可不吃,因為餓了隨時有熱騰騰的食物。

類似的情況在現代社會中很常見,尤其是在大型公司當中,因為工作繁忙,大家基本上都是見縫插針地去吃飯,不過這種飲食方式會給身體造成極大的負擔,這也是很多年輕人都有胃病的主要原因

一日三餐

那麼我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一日三餐呢,這不得不提到我國古代經濟最巔峰的朝代,宋朝了,雖然宋朝飽受詬病,但不得不說,宋朝的整體經濟實力非常的強悍,基本上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錢解決,而在龐大的商品經濟之下,我國的飲食習慣也開始出現了變化。

古人的吃飯變遷史:「一日兩餐」有何來歷?古代沒有晚餐嗎? - 天天要聞

在宋朝,真正意義上出現了晚餐和宵夜,宋朝不僅取消了宵禁政策,還出現了琳琅滿目的夜市,在夜市中不僅有富貴人家的身影,更有普通人的身影,而在宋朝的龐大的經濟體系下,百姓平民百姓的收入增多,也有了吃晚餐的底氣。

不過可惜的是,那時一日三餐的飲食方式並沒有得到普及,因為只有大城市中才有夜市,在小城市和村落當中,一到夜晚街上會非常的安靜,也很少有人吃完飯,而在中國一日三餐全面普及是在清朝末年。

隨着工業革命的成果進入中國,工廠制度開始在中國出現,電燈在中國也開始大範圍的普及,大家也適應了夜晚工作的模式,晚飯也開始普及,在各類電視劇中,夜晚有很多的攤販在賣夜宵,有的甚至會經營到凌晨。

古人的吃飯變遷史:「一日兩餐」有何來歷?古代沒有晚餐嗎? - 天天要聞

我國古代沒有晚飯,是因為夜晚大家不會進行活動,但到了現代社會,有了電燈,人們的活動時間得到了大量延長,自然是需要吃晚飯的,有的人甚至將晚飯作為一天當中最重要的第一頓飯,因為早飯和午飯吃的非常沖忙,無暇享用美食,只有晚上可以輕鬆的吃飯。

不過此時也有人提出,一天兩餐才是最科學、健康的吃法,並鼓勵在晚上六點後不要去進食,如果按照公務員朝九晚五的生活作息,這種飲食方式是沒有問題的,但大部分人還是無法適應這種飲食方式,畢竟六點過後可能還要活動接近十個小時,怎麼能不吃東西呢。

飲食文化的改變代表着生活狀態的改變,隨着社會加速,也只有晚飯才是可以隨意享用的,有的年輕人甚至直接忽略掉了早飯,但不管怎麼吃,最重要的還是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中央工作會議速記資料、1935年的結婚證……這些珍貴檔案亮相 - 天天要聞

中央工作會議速記資料、1935年的結婚證……這些珍貴檔案亮相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檔,一份檔案就是一份歷史記憶。今年6月9日是第17個「國際檔案日」,6月5日下午,「築夢現代化 奮鬥蘭台人」2024年嘉定區「國際檔案日」暨檔案地方志文化宣傳月主題活動在嘉定區檔案館新館舉行,吸引20多位市民走進檔案館,開啟一場奇妙的檔案文化體驗之旅。「活」檔案,講「活」歷史「周總理主持日常...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 天天要聞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比利時首相辭職,法國總統馬克龍解散議會,德國總理肖爾茨更是創下記錄的慘敗,如今整個歐洲都在右轉。 今年是大選之年,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會在今年投下關鍵一票,這也必將決定未來數年的世....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 天天要聞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園對公眾開放110周年,6月10日,中山公園在來今雨軒舉辦深度人文對話活動「到公園去——從1914年到2024年」。國內著名文化學者、園林專家、京味作家和公園管理者就北京公園早期的功能與地位、北京公園的未來發展等話題進行交流研討。來今雨軒講堂於當天正式揭牌。 由皇家壇廟轉向市民公園 中山公園開放有...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 天天要聞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端午節,這個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而粽子,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食物,不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載着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一、粽子的起源據考證,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之前,那時它並非專為端午節而制,而是用於祭祀祖先和神靈。這一習俗,體現了古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對祖先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