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一座炸不掉的工兵橋

2022年06月28日10:45:02 歷史 1292


電影《金剛川》:一座炸不掉的工兵橋 - 天天要聞

抗美援朝戰爭《金剛川》採用的是多角度敘事,分別從「士兵」、「對手」、「高炮班」的角度來陳現。

很多網評認為電影情節太簡單了,不值得用多角度陳現。我感覺還好,只不過因為前面角度的「泄露」,使得後面情節的衝擊力削弱了。

但是「對手」這個詞用得太不恰當了!以國相搏,怎能客氣地稱為「對手」呢?

電影《金剛川》:一座炸不掉的工兵橋 - 天天要聞

電影的故事比較簡單:1953年7月12日,抗美援朝反擊決戰金城戰役前一天。志願軍急速向金城進發。金剛川下湍急的江水攔住了其中一支「燕山部」的進路。工兵連奉命架橋,高炮班提供支援,燕山部伺機過橋,美空軍瘋狂炸橋。


沒有令人叫絕的戰略,沒有出其不意的戰術,只有炸橋、修橋、過橋。僅有的對抗,來自高炮班不多的炮彈。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無數這樣的「小戰役」組成的。由於沒有空軍支援,制空權是屬於美軍的,局部的「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也是客觀事實。

電影《金剛川》:一座炸不掉的工兵橋 - 天天要聞

事實比電影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事實是連電影中的兩門高炮也沒有,根本沒有對空力量支持工兵連修橋。轟炸機來了,只能躲。炸壞了就再修,修好了又被炸。七炸七修,中國志願軍硬是把一座簡易工兵橋,變成了一座炸不爛的「神橋」。

電影《金剛川》:一座炸不掉的工兵橋 - 天天要聞

估計導演也覺得如果完全按史實來拍的話,太過簡單平淡。於是增加了高炮班,增加了血性的對抗。


張譯飾演的炮手,同樣是有歷史原型的,不過是在另一個戰場。這位戰鬥英雄在戰友都犧牲了自己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使出最後的力氣獨自控制高炮,打下敵軍戰機。


電影把兩個發生在不同時空的故事融合到了同一時空,增加了衝突性和觀賞性。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電影《金剛川》:一座炸不掉的工兵橋 - 天天要聞

張譯演出了一個謹小慎微的炮手在最後一刻毫不退讓的豪情,尤其是一邊架炮一邊唱出的「姓張,名飛,字翼德~」。


吳京,給了我一些小驚喜。因為他之前演的角色都非常正,不僅是正面人物,而且是沒有缺點的完美。這次他演一個經驗豐富但有點兒不守規矩的炮兵,有點兒小壞,與張譯的角色相互映襯。

電影《金剛川》:一座炸不掉的工兵橋 - 天天要聞

下面是吐槽部分:

最後一個美軍飛行員,看到中國志願軍架起的人橋,被感動了,以至於沒有執行炸橋任務。

從電影敘事邏輯來看,好像是因為這個飛行員動了惻隱之心,沒有炸橋,所以部隊才得以順利過橋。看着很是不爽。

電影《金剛川》:一座炸不掉的工兵橋 - 天天要聞

還有那座人橋,的確讓人內心一震,鼻子一酸,所謂「用我們的血肉鑄成新的長城」也就如此了。

可震撼之餘,我個人感覺這「升華」太過了。人橋是如何在湍急的河水中保持不倒的?那些在水下做橋樁的戰士是如何長時間憋氣的?那些手拉手做橋體的戰士是怎麼保證平衡的?這麼多人聚着就不怕炸嗎?


我個人覺得還是值得一看。至少對我來說,使得我去查閱了相關的史實,對於抗美援朝戰爭的了解多了那麼一點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銅川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 天天要聞

銅川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強調了文化機構在提供全面教育體驗方面的關鍵作用。隨着博物館事業持續發展,博物館教育、研究職能進一步發揮,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日益凸顯。銅川博物館作為綜合性博物館,充分利用資源和空間,推動文物資源活...
慶余年2:看懂范閑的兩大冒險動作,才明白慶帝為何不殺他 - 天天要聞

慶余年2:看懂范閑的兩大冒險動作,才明白慶帝為何不殺他

范閑意外當上了監察院一處處長。從北齊返回途中,二皇子派人要殺范閑,情急之下,范閑假死,騙過了所有人,包括慶帝。當聽到「噩耗」,慶帝甚至連鞋都沒穿,就跑到大殿專門聽侯公公的彙報。然而事實上,范閑根本沒死。沒死就是假死。假死就是欺君。一直以來,欺君之罪,是死罪。
國際博物館日,一群光谷青少年走進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品讀歷史文化 - 天天要聞

國際博物館日,一群光谷青少年走進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品讀歷史文化

極目新聞記者 胡長幸通訊員 吳怡蓉 黃志鵬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當日上午,東湖高新區關工委聯合青志協、明楚王墓文管所組織灣郡社區30多名青少年走進武漢龍泉山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開展歷史文化研學活動。活動當天,孩子們在遺址公園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一路上探尋婆婆樹、龜碑...
AI重現!原來「辛追夫人」長這樣 - 天天要聞

AI重現!原來「辛追夫人」長這樣

記者從湖南省博物院獲悉,「辛追夫人」3D數字人形象5月17日首次公開發佈,分別為年齡約35歲的全身坐姿版和50歲左右的頭部形象,它以上世紀70年代馬王堆漢墓「辛追夫人」出土時的頭部掃描X光片為主要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