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黨史文物熠熠生輝——小物件烙上紅色印記

2022年06月27日09:48:11 歷史 1725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邱江華

竹林掩映,曲徑通幽,走進位於海口市解放西路的中共瓊崖一大舊址,思緒總是很容易被拉回到很久以前。這裡是中共瓊崖地方組織的誕生地,也是瓊崖武裝革命鬥爭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策源地。

二十三年間,一批又一批共產黨員在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帶領廣大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最終取得了瓊崖革命的勝利。時至今日,透過一件件擺放在展櫃里的紅色文物,我們仍能感受到他們不怕艱險、敢於鬥爭、大公無私的革命精神。

綉字手帕顯出赤誠之心

一塊白手帕整齊疊放在中共瓊崖一大舊址的玻璃展櫃里,上面用紅線綉着「毋忘五卅」4個字。乍一看,這塊手帕很普通,但實際上,這是中共瓊崖地委委員陳德華烈士的遺物。

海南周刊 | 黨史文物熠熠生輝——小物件烙上紅色印記 - 天天要聞

陳德華留下的手帕,上面綉着「毋忘五卅」4個字。

時針回撥到五四運動後,隨着瓊崖青年的覺醒,一批瓊籍青年學子紛紛出島求學,瓊山(現屬海口市)人陳德華就是其中之一。1922年7月,22歲的他前往上海,進入滬江大學學習。

在上海,陳德華不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積極投身各種社會運動。他參加上海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並參與組織上海學生聯合會,成為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的骨幹。

1925年5月五卅運動爆發後,陳德華等人參加並領導了上海五卅工人大罷工運動。5月30日下午,1萬餘名群眾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閘巡捕房門口,高呼「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要求釋放被捕學生。不料,英國巡捕竟開槍射擊,當場打死13人,重傷數十人,逮捕150餘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五卅慘案深深刺痛了許多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的年輕人,也刺痛了一心學英語、渴望與世界各國人士交流的陳德華。他沒有想到,滿口「科學」「民主」「自由」「博愛」的英國人居然會向手無寸鐵的中國人開槍,帝國主義的虛偽面目讓人警醒。

於是,五卅慘案後,陳德華用紅線在他經常使用的手帕上綉了「毋忘五卅」4個字,以此提醒自己不忘慘案,為打倒帝國主義、實現中國的獨立自主而努力。

「陳德華同志常常掏出這條手帕默默注視。」據陳德華的同學李強(新中國成立後任對外貿易部部長)回憶。1925年底,根據黨組織的指示,陳德華從上海前往廣東工作,並於次年初與王文明等回到瓊崖開展革命活動。

如今,陳德華留下的這塊手帕,不僅是一件珍貴的革命文物,還是瓊崖革命者赤誠之心的最好印證。在白布料的襯托下,「毋忘五卅」4個字鮮紅奪目,彷彿在向後人訴說著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一封家書映照初心使命

「『為求主義實現而奮鬥,為謀民眾利益而犧牲』,自我立志革命,參加實際工作以來,這二句以(已)成誓詞……我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而犧牲,我的革命目的達到了。」

在中共瓊崖一大舊址,海南日報記者看到了瓊崖革命烈士王器民的一封家書。這是王器民英勇就義之前,在獄中寫給妻子高慧根的遺書,也是他臨終之際向世人最後的道別。

海南周刊 | 黨史文物熠熠生輝——小物件烙上紅色印記 - 天天要聞

王器民在獄中寫給妻子的遺書(複印件)。

1892年,王器民生於海南會同縣(今瓊海市)塔洋鎮美果村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期,他勤學上進,曾跟隨華僑前往新加坡謀生。回國後,他積極推動海南教育文化事業發展,並投身愛國主義和反帝反封建活動。

1920年夏,王器民與剛從雲南講武堂畢業返瓊的徐成章商量,希望能在海口創辦報紙,宣傳馬克思主義等新思想。在多方努力下,最終《瓊崖旬報》於1921年4月7日在海口出版。

《瓊崖旬報》以改造瓊崖為宗旨,提倡民主和科學,宣傳愛國主義和反帝反封建的主張。當時,王器民既是報紙的編輯,還要負責雜務。他和徐成章組織「瓊崖土劇改良社」,王器民當編輯,請名伶吳發鳳執筆,編寫出《大義滅親》《滅種婚姻》《戀愛自由》《蔡鍔出京》等劇本,促進了瓊崖人民的覺醒。1922年,王器民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繼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廣東的國民黨反動派也發動「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向工農革命群眾開刀,大肆逮捕共產黨員。王器民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關在江門市監獄。

王器民在獄中同敵人頑強鬥爭,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他始終堅貞不屈,並痛斥反動派。同年7月,惱羞成怒的國民黨反動派決定對他下手,王器民在獄中被殺害。

「為求主義實現而奮鬥,為謀民眾利益而犧牲。」時隔近百年,我們重讀王器民的這封家書,仍覺字字滾燙,仍能真切體會到一名共產黨員堅定的政治信仰、遠大的理想抱負、豐滿的家國情懷。

貼身用品還原簡樸生活

在中共瓊崖一大舊址,還存放着馮白駒使用過的牙刷、鋼筆、眼鏡和私人印章等貼身用品。在領導瓊崖縱隊配合渡海解放軍完成解放海南島的任務後,這些貼身用品曾陪伴投入新中國建設的馮白駒很長一段時間。

海南周刊 | 黨史文物熠熠生輝——小物件烙上紅色印記 - 天天要聞

馮白駒使用過的牙刷、鋼筆、眼鏡、私人印章等。

青年時期,馮白駒曾求學於上海大夏大學。在上海的所見所聞,深刻影響了馮白駒,在他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他樹立信念:要使勞苦大眾翻身解放、國家獨立富強,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舊世界,形成新的社會制度才能實現。

1932年7月,國民黨陳漢光部對瓊崖革命根據地和瓊崖紅軍進行「圍剿」,反「圍剿」失敗後,瓊崖特委和瓊崖蘇維埃政府機關退入母瑞山繼續戰鬥。

轉戰母瑞山的8個月,瓊崖紅軍面臨缺衣少食的困難,他們一度過着「野人」生活。沒有飯吃,馮白駒就帶領戰士們挖野菜充饑;沒有衣服穿,他們就用樹皮做「百花衣」;沒有床和被,他們睡石頭床、蓋芭蕉葉。

艱難困苦壓不垮共產黨人。馮白駒帶領大家一邊吃「革命菜」,一邊堅持學習和鍛煉身體。有時馮白駒帶頭唱瓊劇,密林深處朝氣蓬勃。馮白駒還將白居易的詩歌《賦得古原草送別》改為《母瑞山野火》:「莽莽母瑞山,敵困我自強。野火撲不滅,春風吹又旺。」以此鼓舞戰士們的鬥志。1933年4月,大家終於在馮白駒的帶領下成功突圍。

馮白駒一生節儉、不搞特殊化,從其遺物也可見一斑。「解放了,但是人民的生活還很不富裕,我們應該想想過去,想想大多數人民的生活還很艱苦,不能過高地談享受。」海南解放後,馮白駒曾這樣說。

在新中國建設初期,面對海南島百廢待興的現狀,進入全新角色的馮白駒放下槍杆子、拿起筆杆子,一心撲在工作上。如今存放於中共瓊崖一大舊址的這些文物,似乎在給我們復原馮白駒當時的工作場景:他或許就是戴着這副眼鏡,用鋼筆起草了「祝賀全島解放的偉大勝利」這篇手稿,隨身攜帶印章穿梭於各重要會議現場……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看看2023年廣州考古有啥新發現 - 天天要聞

看看2023年廣州考古有啥新發現

5月17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文物局)指導,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主辦的「尋跡羊城——2023年廣州考古新發現」展覽在南漢二陵博物館正式開展。「尋跡羊城」系列原創性考古新發現展,是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加強考古出土文物...
學歷史、製作蠶絲扇,小學生探索唐代服飾文化 - 天天要聞

學歷史、製作蠶絲扇,小學生探索唐代服飾文化

極目新聞記者 王媛通訊員 曾偲偲 饒思行 何苗5月17日,在武漢市江漢區大興第一實驗學校的唐代服飾文化體驗活動上,一二年級的學生們學習唐代服飾的歷史文化,通過親身實踐,感受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和勞動創造的美好。學生們通過一場精心設計的行前一課,跟隨研學導師的引導,穿越時空,回到了盛唐時期。通過多媒體展示和生...
鄧通被相師預測貧困餓死,漢文帝不信邪,結果卻助推這個結果 - 天天要聞

鄧通被相師預測貧困餓死,漢文帝不信邪,結果卻助推這個結果

我們提到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時,總是繞不開文景時期民間積累的財富。儘管漢文帝確實在自己的生活上比較節儉,但他在某些人身上也是很奢侈的,比如他寵幸的鄧通。1.受到賞識鄧通是蜀郡南安縣人,因為會持棹搖船在宮中當「黃頭郎」,即管理船隻的小吏,因頭戴黃帽而得名。
5·18國際博物館日,小眾博物館的大趣味,沿黃九省(區)聯動直播來啦! - 天天要聞

5·18國際博物館日,小眾博物館的大趣味,沿黃九省(區)聯動直播來啦!

黃河萬古流淌,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明印記。從巴顏喀拉山蜿蜒向東,黃河一路奔流,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發祥地,擁有豐富燦爛的文化資源,也是博物館非常集中的區域,其中不乏薈萃國寶重器的知名博物館。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
從馬來亞戰役看,日本對英國的態度轉變是怎樣的? - 天天要聞

從馬來亞戰役看,日本對英國的態度轉變是怎樣的?

馬來亞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跟英國於馬來半島所進行的一場局部戰爭。戰役期間,英軍可以說是被狠狠地打了一巴掌,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英國也由此被貼上了恥辱的標籤。因為在馬來亞戰役中的糟糕表現,英國便給人留下了不堪一擊、完全不是日本人對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