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2019年11月10日04:15:08 歷史 1259

在醫療落後的年代,人類面對瘟疫時總會恐慌到失去理智,以致從局部擴散到更大範圍。類似慘劇在過去幾百年中比比皆是,其中最大的一場悲劇發生在17世紀的歐洲,也就是史書中記載的「歐洲黑死病」和「世紀大瘟疫」。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但凡跟歐洲黑死病有關的文字記載,都離不開「老鼠、英國人和歐洲死亡2500萬人」的字眼,如果還原歷史的話,也就是「一隻病變的老鼠把病毒傳染給英國人,英國人再把鼠疫傳染給整個歐洲」。據說最嚴重的時候,倫敦每周因黑死病而死的人都在7000以上。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但奇怪的是,這場導致歐洲2500萬人死亡的大災難,雖然從倫敦開始擴散,但英國北部卻安然無恙的沒怎麼被肆虐。這一切與英國中部德比郡山谷中的亞姆村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是村民們把瘟疫擋在英國中北部的「大門」外。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亞姆村很小,居民們主要來自中世紀英格蘭開採鉛礦的礦工,由於鉛礦的儲量足夠供應南北所需,英格蘭政府就把連接南北的交通補給點設在了亞姆村,成為英國南北商人的必經之路,村民們也得以受惠過上優越的生活。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然而,原本富足安寧的生活被不速之客打破:一名從倫敦出發的布料商人把瘟疫帶到了亞姆村,與布料商人接觸最多的裁縫一家四口,兩天後發燒昏迷、皮膚潰爛死亡。隨着醫生及探望者的離開,村民們也出現了高燒癥狀。

此時,從幾百公里外的倫敦才傳來黑死病的消息,為了躲避瘟疫,村民們決定往北撤離。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第一個提出反對的是牧師威廉,他把村民們召集在教堂里商議:如果往北撤離,肯定會把瘟疫帶到北方;如果留在村裡,或許可以阻止瘟疫波及剩下的大半個英國

經過簡單的討論,村民們做出了最痛苦的選擇:留下來,阻止瘟疫通過亞姆村蔓延至北方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走的話未必能活,誰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瘟疫;不走的話就會死,哪怕沒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們願意試試,因為善良需要傳遞下去,後人們要記住善良

這段話被刻在亞姆村中央空地的紀念碑上,這段歷史也被寫入1950版的英國教科書中。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通過決議,寧死不走的村民們先把通往北方的道路封鎖,留下幾個身強力壯的男子在路邊阻止行人,其餘人將自己關在有水井的籠子或圍牆裡,確認感染者再將其移送到酒窖和地下室中,未感染或確認痊癒的人才能離開。

遺憾的是,進入酒窖和地下室的所有人都沒能活着出來,在那個缺乏抗生素和醫療水平的年代,感染瘟疫的存活率可以忽略不計。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村民被確認染上黑死病,村子裏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墓碑,到最後幾乎整個村子都是。之所以只有墓碑,是因為被感染的屍體只能集中深埋,留下墓碑是為了寫幾句話告誡活下去的人。

比如礦工萊德寫給女兒的是:「親愛的孩子,你見證了父母與村民們的偉大」;醫生寫給回娘家的妻子:「原諒我不能給你更多的愛,因為他們需要我」;牧師威廉寫的是:「希望你們把善良傳遞下去」……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亞姆村民的無私與勇敢,很快就感動了方圓百里的居民。為了表達謝意,附近居民約定輪流送來食物與藥品。留守村民怕瘟疫傳染給這些趕來幫助的人,只同意把物資放在村口圍牆上,也就是如今豎立路牌的地方,曾經兩米高的圍牆,早已倒塌只剩半米牆根。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村民們自願隔離400天後,瘟疫才隨着感染者的死去而消失,德比郡政府隨後派人前來確認。據說連續十天的報紙都以「賢者之鄉」為頭版,內容是「全村只剩下70個人活着,其中33個是16歲以下的孩子,剩下的都是這些孩子的母親和監護人」;圖片則是每一塊都寫着勸誡語句的墓碑。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令人揪心的是,這33個孩子被單獨分別留在教堂的各個角落,除了牧師每天送一次食物外,任何人都不能接近,也不允許孩子們相互有肢體接觸。對親人的思念和長期的精神壓抑,讓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患上精神疾病,其中一部分在鬱鬱寡歡中死去或因為抑鬱而自殺。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十年後,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偶然聽到一名仆女談起父母的事迹,被感動得當場落淚,隨即要求全國周知,並特赦亞姆村後代世襲免稅。至此,亞姆村的事迹才廣為人知,在後續無數詩人畫家的藝術作品中,亞姆村民一直被當成是「賢者善人」的代表。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而這些村民的後人也一直在貫徹祖先的勸誡,不僅拒絕了國王的補償,連幾百年後的德比郡政府,無數次送錢送地都不要。最近的一次就發生2019年初,他們拒絕的理由是:「我們可以種植農作物、飼養牛羊維生,而且也住慣了這裡的石頭房子,還有很多人比我們更需要這些錢。」

賢者之鄉:祖先為免瘟疫擴散寧死不走,後人拒絕補償不要錢 - 天天要聞

​所以,亞姆村被當英國北部居民當成聖地,有些新婚夫婦還會把婚禮放在這個曾經被瘟疫肆虐的地方舉辦。雖說現在知道這段歷史的人並不多,但知道的人都會特地趕來看一眼,也會追着村民們要買他們私人家的羊奶、蔬菜水果,為的就是表達一點心意,以及對善良的尊敬。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馬達Ⅱ感知·感恩·感奮 - 天天要聞

馬達Ⅱ感知·感恩·感奮

104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或許只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卻是從苦難到輝煌的一部奮鬥史。在這不平凡的104年里,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不止是 「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的鐵血敵後歲月 - 天天要聞

不止是 「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的鐵血敵後歲月

提到焦裕祿,你腦海里浮現的,是不是那個拄着拐杖、在蘭考沙丘上奔波的身影?是他捧着麥穗、望着泡桐的慈祥面容?沒錯,他是「縣委書記的榜樣」,是在和平年代裏為百姓謀生計、與風沙較勁的「老黃牛」。但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他人生中另一段少有人知的傳奇—
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鬆綁」問題 - 天天要聞

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鬆綁」問題

來源:解放軍報●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關鍵要抓黨性、嚴黨紀習主席在紀念陳雲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強調,「要學習陳雲同志的豐富領導經驗」。陳雲同志關於改革開放條件下加強執政黨建設的許多前瞻性、戰略性思想,尤其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當年,陳雲同志針對「不吃不喝,經濟不活」「經濟要搞活,紀律要鬆綁」等錯誤觀...
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表揚!廣東這支隊伍上榜 - 天天要聞

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表揚!廣東這支隊伍上榜

日前,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表揚了一批「四強」黨支部。記者留意到,駐守在深港邊界的深圳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皇崗邊檢站執勤十五隊獲評2025年度國移民管理機構「四強」黨支部。皇崗邊檢站執勤十五隊擔負著福田口岸出境旅客邊防檢查任務,自2019年成立以來,先後榮立集體三等功,獲評廣東省青年文明號、深圳邊檢總站「先進基層...
危地馬拉:拉丁美洲小國,因為美國的掠奪而陷入萬劫不復 - 天天要聞

危地馬拉:拉丁美洲小國,因為美國的掠奪而陷入萬劫不復

說起拉丁美洲的歷史,相信很多人會想起一個詞彙:香蕉共和國。這個詞彙指的是在近代的時候,拉丁美洲因為被美國控制,很多國家處於產業單一的狀態。比如危地馬拉只生產香蕉,所以得出個名字:香蕉共和國。其實拉丁美洲在世界歷史上頗為尷尬:很多人印象里,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