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崗自殺的消息被毛主席知道了。見過大風大浪的毛主席在知道了這個消息之後仍然沉默了很久,好幾天都沒有說話。相比起開國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將軍,許多人對高崗並不熟悉。
張作霖在東北稱王,高崗長期負責東北的恢復和經濟建設工作。由於高崗長期主持東北的經濟工作,因此斯大林用「張作霖」這個名字來諷刺高崗。在抗美援朝初期高崗是不主張出兵的,但是他在抗美援朝期間做了三件事成為了大功臣。
革命老區的戰士
高崗於1905年出生在陝西榆林的一個小村子裏。當時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經燎原,貧苦農村出生的高崗從小讀書非常努力,在學校接觸了許多進步的思想讓他成為一名堅定的革命戰士。
17歲的高崗不僅用功學習還利用課餘時間積極組織學生運動,1927年高崗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經歷了大革命失敗之後高崗並沒有被打擊的心灰意冷,他仍然堅持自己所走的革命道路,回到老家之後,繼續組織當地的農民和進步青年運動。
正是由於向高崗這樣無數仁人志士的努力以及革命力量的充實,廣大的陝北農村和延安都成為紅色革命根據地。燎原的星星之火,在這裡變成思想的火炬照亮中華民族的至暗時刻。
1936年抗日戰爭爆發。這個時候已經31歲的高崗投身抗日革命。1941年西北中央局成立高崗擔任書記,成為西北地區這個紅色革命老區的總領導人。從出生到投身革命運動,高崗一直在陝西這片土地上播撒着自己的熱血。
抗戰勝利之後高崗從延安調到東北。在東北高崗肩負着恢復生產和開闢另一個革命根據地的任務。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高崗漸漸有了「東北王」的稱呼,而張作霖同樣也被稱作「東北王」。當然高崗是為了革命,張作霖是為了一己自私,但是高崗當時的權力確實非常大。
到遼瀋戰役結束的時候高崗已經有四個頭銜:軍區司令兼政委,政府主席以及東北局書記。而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高崗成為國家副主席。抗美援朝爆發之後,高崗的反應卻讓所有人意外。
高崗不主張出兵援朝
抗美援朝爆發之後,黨中央對於究竟出兵不出兵做了非常深入的討論,當時已經成為國家副主席的高崗明確表態不支持抗美援朝。由於在東北工作許多年,所以高崗對於東北的情況非常熟悉,高崗的主張是不要出兵朝鮮卻建議應該集中力量在東北搞邊防建設。
一次討論是否出兵援朝的會議上,高崗認為剛剛經歷了長期的戰亂,如果再次出兵援朝勢必會增加國家的經濟負擔。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到處都需要資金。同時,高崗還指出美軍的裝備非常先進,如果貿然出兵很可能會失敗。
其實高崗的想法也代表了當時不少人的想法,高崗的意見並沒有被採納,毛主席、周總理和朱老總站在戰略的高度最終拍板決定,這一仗一定要打。
當時國內的運輸條件非常落後,高崗的就是從東北運輸糧食將這裡作為大後方保證前線士兵的補給。雖然高崗不主張抗美援朝,然而在戰爭爆發之後,高崗做了三件事,也為抗美援朝的勝利立了大功。
抗美援朝的功臣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寫下壯麗的詩篇,湧現出無數像邱少雲、黃繼光這樣感動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英雄,也有長津湖冰雕連和水門橋的悲壯。在這場戰鬥中每一個志願軍都是功臣。高崗也不例外,高崗因為後勤工作出色,也為抗美援朝立下了大功勞。
高崗在志願軍奔赴朝鮮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後勤的準備工作。抗美援朝期間中國志願軍有超過兩百萬人奔赴朝鮮戰場。大後方的保障工作自然要跟得上。高崗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設運輸線。
只有有了通暢的運輸線,才能將彈藥,糧草源源不斷地運至朝鮮戰場。讓在前線的志願軍們有充足的彈藥。高崗當時在東北境內,一共開闢了三條兵站運輸線,有了運輸線下一個工作就是籌備後勤物資。
當時新中國成立沒有多久,經濟也不充裕。經過長年的戰爭許多地區的經濟都遭到破壞,但是戰爭已經開打,提供充足的物資也成為擺在高崗面前的一道難題。高崗要解決的就是彈藥,當時中國的技術不強彈藥也不充足,高崗特意去了一趟莫斯科希望蘇聯可以給予幫助。
蘇聯援助中國的不少彈藥武器,大多數都是通過高崗所建立的三條兵站運輸線源源不斷地用到朝鮮戰場。除彈藥之外衣服和食物也至關重要。《血戰長津湖》這部電影中,志願軍戰士們啃着凍馬鈴薯讓人印象深刻。
為了保證前線戰士們的補給高崗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後勤保障工作,高崗甚至不顧自己危險進入三次朝鮮戰場了解當時志願軍的需求。
當時有一件事情也足以證明高崗位後勤工作所做出的貢獻,毛主席向朝鮮戰場發出的不少重要的電報和指示,在電報的開頭都會寫三個字:彭轉高。電報交由彭老總最後也都會轉至高崗,說明毛主席當時對於高崗十分信任。
高崗也不負眾望,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高崗率領着高達6萬人的後勤保障隊伍順利地完成了保障工作。雖然當時的條件很艱苦,但是抗美援朝不僅幫助朝鮮打跑了多國聯軍,更是打出了中國之後數十年的和平。
總結
抗美援朝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戰爭史上寫下的壯舉,讓一向自詡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在朝鮮戰場上受到挫敗。長津湖戰役之後美國邊打仗邊議和,這在美國的戰爭史上十分罕見。如今年輕一代通過影視作品來了解那場慘烈的戰爭。
抗美援朝的勝利不僅僅是由冰雕連的烈士和黃繼光,邱少雲這樣的英雄書寫,也是由以高崗為代表的六萬多後勤人員共同譜寫勝利的篇章。當時剛從血泊中搖搖晃晃站起來的新中國因為抗美援朝的勝利而屹立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