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10月9日上午,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在大會舉行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在與演播室連線時說,「現場正滾動播放關於辛亥革命的紀錄片影像」。
一直以來,辛亥革命都是重大題材影視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影像看辛亥革命,也能讓人感受到激奮力量。
一聲槍響
110年前,民眾、新軍士兵已經開始接受現代思潮的洗禮,封建體制再也無法禁錮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然而,一次次革命起義被鎮壓,以失敗告終。
武昌起義爆發前夕,起義消息泄密,多名革命志士遇害,士兵們心情沉重。此時,軍官陶啟勝來到營房進行巡查,發現士兵們交頭接耳,便大聲呵斥,此舉徹底點燃新軍士兵的怒火。一聲槍響,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大幕。
這一槍,意義非凡。許多描寫辛亥革命的影視作品,不約而同地將畫面聚焦在這一柄槍上。
紀錄片《辛亥》中,呈現了一些由當時國外媒體記錄下來的紀實影像,獨白聲中,畫面圍繞一柄漢陽造步槍開始敘事。
時任《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這樣描述——
「一支普通的漢陽造向帝國的權威率先發出挑戰,更多的槍支緊隨其後,向『帝國不朽』的神話發出致命的咒語。或許,要撬動這一龐大沉重的軀體,只需要輕微的力量就足夠了。」
電影《辛亥革命》中,發出這聲槍響的人嫁接到隨後集合隊伍對空連放3槍發起武昌起義的熊秉坤身上。一組蒙太奇鏡頭,將營房內陶啟勝的作威作福與熊秉坤的正氣凜然形成鮮明反差。
在熊秉坤舉槍瞄向陶啟勝後,陶啟勝怯懦地逃出門外。槍口對向門外,鏡頭陡轉定格在槍口,意味深遠。
關於辛亥革命的講述,也有一些逸事,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黎元洪被迫做起義軍首領。
電視劇《走向共和》中,三名起義軍首領將藏在床底的黎元洪拉出,因為其時他是城中軍銜最高之人,較適合帶領起義軍。在「威逼」之下,黎元洪唯有答應,這一幕十分詼諧。
當黎元洪的辮子被起義軍拋向空中,也意味着封建王朝的謝幕。
鼠疫前因與局限性的後續
紀錄片《辛亥》的一個特色是以小見大,片子伊始,便由一則「不起眼」的新聞報道切入——一名叫單太和的人離奇死亡,死因不明。但這則幾十個字的消息並沒有讓人意識到,一場災難即將降臨。
隨着更多同類消息傳出,眾人方知,一場鼠疫正襲擊華北大地。這場鼠疫從哈爾濱起,當蔓延至京城時,彼時醫官用「十萬火急」上報,但攝政王載灃卻表示一切已部署妥當。
鼠疫使民心散去,隨着之後種種事件,最終在四川保路運動這一導火索後,辛亥革命在必然性的歷史邏輯中爆發。
可辛亥革命的爆發也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第一幕場景,便是在袁世凱府邸,劇集用了寫意的「末日景象」「白日打燈」畫面,直斥革命成果的被竊取和必然覆滅。
但辛亥革命更大的意義在於其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人呼喚而出。電視劇《光榮與夢想》中,毛澤東就在與宋慶齡的對話中說出「繼承中山先生之志」。
在總台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報道中,對於大會舉行的意義,特約評論員楊禹這樣分析——
體會辛亥革命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聯繫;
體會辛亥革命發生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之間的歷史邏輯;
體會以孫中山為代表辛亥革命先驅的奮鬥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奮鬥的內在聯繫。
前赴後繼的救亡圖存者
辛亥革命,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後繼的結果。在影視作品中,人物群像的描繪能讓觀眾清晰看到革命先輩為中華民族尋出路的精神意志。
電視劇《辛亥革命》中,國學大師章太炎在被清廷關押兩年後被人話為「瘋子」,但他在獄中的「瘋言瘋語」卻字字珠璣,亦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文人傲骨。
電影《辛亥革命》中,林覺民被帶去被張鳴岐問話一幕,林覺民突然站起俯視看向張鳴岐。當鏡頭聚焦林覺民,遠處的光灑向其人;而當鏡頭對準張鳴岐,則身處「黑暗」。
站起來後,林覺民說道——
辛亥革命中,亦有女性革命先驅的身影。當秋瑾走向刑場,說出「中國婦女還沒有為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始」時,巾幗的鏗鏘之力頓顯,兩千年的封建思想也土崩瓦解。
在所有有關辛亥革命的影視作品中,最當講述的必然是孫中山。《走向共和》中,孫中山在前期的思想相對稚嫩,但在後期,他視野的長遠性逐漸顯現——他心繫群眾,當有人說「老百姓的素質低,不能使用民權」,他以孩子「不識字就不用上學堂」反證。
在一次次鏗鏘有力的演講中,他的革命理念逐漸清晰,直到片尾發起二次革命的一段演講達到思想頂峰。
關於辛亥革命影視作品中孫中山的片段無須贅述——不過,在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此前採訪曾8次出演孫中山,《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中流擊水》等劇孫中山扮演者馬少驊(延伸閱讀:從「鞠躬」找到蔡元培|專訪演員馬少驊)時,他透露《走向共和》片尾演講共有9頁紙,他為之準備了數月去研讀揣摩。當他透過貼近人物磨鍊演技後,對於演繹孫中山,有了更多思考,「他之所以偉大,在於他有兩個字特別了不起——無私。他的『天下為公』在他的所思所做里無形中就已是他的人生信條」。
歷史長河中,辛亥革命激發出了民族旺盛的生命力;而在影像世界裏,對辛亥革命的客觀講述,也讓其中蘊含的精神得以留存在一代代人記憶中。
-END-
主編:依梧
作者:宵夜
編輯:五魁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