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宮裡人變乞丐,等到新中國建立後,孫耀庭的生活才變好

2021年10月05日18:51:03 歷史 1035


從宮裡人變乞丐,等到新中國建立後,孫耀庭的生活才變好 - 天天要聞

說到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時代,「太監」這個詞語是無論如何也避不開的。從公元前二百年前「指鹿為馬」的趙高,再到「九千歲」魏忠賢,都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太監」。

當然了,這些人都是封建帝制時代鼎盛時期的太監,在封建帝制時代末期的太監們,可沒有他們這麼「幸運」了

公元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中華文明中的最後一個封建帝制王朝隨着槍聲的響起覆滅。對於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來說,封建王朝的覆滅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對於那些「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太監們來說,卻無異於「滅頂之災」。

從宮裡人變乞丐,等到新中國建立後,孫耀庭的生活才變好 - 天天要聞

孫耀庭就是這些受到了「滅頂之災」打擊的太監們之一,他才剛剛花了點銀子爬到了一個稍微輕鬆點兒的位置上,清王朝竟然就覆滅了。而作為當時宮裏面最小的太監,孫耀庭連離開皇宮的能力都沒有,只能繼續龜縮在皇宮裏面「當差」。

兩千年的封建專制即使被覆滅,也依舊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中華大地上死而不僵的幽魂。而宣統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的時候,孫耀庭還沒有成為太監,因為這一年的他還只有十歲

從宮裡人變乞丐,等到新中國建立後,孫耀庭的生活才變好 - 天天要聞

但是溥儀雖然已經退了位,卻並沒有被「逐」出皇宮,而是繼續在皇宮紫禁城裏面居住着。那時候的人們還不知道,只要「皇上」還在宮裏面住着,那麼這個封建的時代就不算完。後來因為一些事情孫耀庭的家裡人決定先把他變成太監,然後再把他送進宮裡。

可沒有想到,復辟的袁世凱被打倒,居住在皇宮裏面的溥儀也被迫離開了紫禁城。從一九一六年變成太監開始,孫耀庭僅僅只做了八年的太監。到了一九二四年的時候,封建主義的死亡已經成為了定局,而孫耀庭那顛沛流離的生活也就此拉開了帷幕。

從宮裡人變乞丐,等到新中國建立後,孫耀庭的生活才變好 - 天天要聞

剛開始離開了皇宮之後,孫耀庭先是回到了天津老家,住進了自己幾個兄弟的家裡。別看那個時候的孫耀庭只有二十來歲,但是從小就被送進了皇宮的孫耀庭卻根本就不會幹什麼農活。在幾個兄弟家裏面住了一段時日後,覺得不能「坐吃山空」的孫耀庭還是回到了北京,找到了四十幾個和他一起離開了皇宮的年輕太監,湊錢買了幾間瓦房和幾畝田地,靠着收租過起了日子

那個時期的房子我們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樣的,不說什麼混凝土和石磚的事,就連鐵釘都不知道能有多少顆。隨着時間的流逝,房屋的安全性越來越低,好不容易以過上一點兒安生日子的孫耀庭就在一個大雨夜失去了庇護所。

從宮裡人變乞丐,等到新中國建立後,孫耀庭的生活才變好 - 天天要聞

從一個太監到一個終日只能撿煤渣的乞丐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這其中的變化,想必孫耀庭應該是最清楚的。在當「房東」的那些年,孫耀庭本來還憑藉著自己有點兒文化水平,想找一份給幼兒啟蒙的事情做做,可沒想到那些找啟蒙老師的家庭一聽孫耀庭是個太監,立刻就搖着頭逃也似的離開了

事情發展到了這個局面,孫耀庭也就無法再做什麼掙扎了,加上正好房屋倒塌破損之後孫耀庭也徹底斷了收入,就只能終日流離在北京城的那些個高牆大戶之間的巷子里,靠着撿煤渣來換取一些生活物資。這種生活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結束新中國為老百姓當家做主之後,孫耀庭才從悲苦的生活中脫離了出來

從宮裡人變乞丐,等到新中國建立後,孫耀庭的生活才變好 - 天天要聞

一九五零年,新中國的工作人員發現了孫耀庭這位見證了整個動亂時代的「活歷史」之後,把他收錄到了一個「補助」名單中去。這時的孫耀庭,每個月都能夠獲得大約十六元人民幣的補助。到了後來,國家在確定孫耀庭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之後,又為孫耀庭安排了一份每個月能拿三十五元工資的工作。

面對着來着國家的關照,已經四十多歲的孫耀庭感激得涕淚橫流,在人生的晚年,孫耀庭一直盡心儘力地在崗位上工作,一直到一九九六年的時候,已經有了九十四歲高齡的孫耀庭才在北京市的廣化寺逝世。

從宮裡人變乞丐,等到新中國建立後,孫耀庭的生活才變好 - 天天要聞

孫耀庭的經歷雖然頗為曲折,早年的人生經歷更是在向我們展示了封建王朝落後、封建的一角。但好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嶄新的國家之中,那些封建的、落後的、令人遍體生寒的丑習、陋習早已經遠離我們而去。

從宮裡人變乞丐,等到新中國建立後,孫耀庭的生活才變好 - 天天要聞

從宮裡人變乞丐,等到新中國建立後,孫耀庭的生活才變好

在宮中生活8年後,孫耀庭就開始了遊盪,新中國建立後他才享福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筆尖的話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 天天要聞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近日一段貴州榕江搶險一線的視頻讓無數網友淚目這個背影被稱為巷道里的「中國脊樑」這名只留下背影的戰士被找到了!他叫馬東昇是武警貴州總隊的一名戰士7月1日武警貴州總隊官兵深入貴州榕江縣城的小區、巷道清淤排障馬東昇所在的任務地點在一處巷道內那裡地勢低洼、空間狹小還有一段長約25米、傾斜近45度的斜坡他回憶當時巷...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 天天要聞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1942年,新四軍指揮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煙盒,臉色平靜,接連下達了多道重要命令:全軍保持無線電靜默,派騎兵,火速追上高級幹部,讓他們緊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個新四軍的指揮體系,可能就被日軍給一鍋端了。粟裕將軍究竟在香煙盒上看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 天天要聞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資區普查隊發現兩座承載着歷史記憶的古橋——梅嶺惠安橋和上侖石塔及水尾橋。它們不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節點,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民間傳說。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7月3日,一場承載着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 天天要聞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7月4日,香港培僑中學在校內舉行活動,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據了解,培僑中學在2025年7月1日組織60名師生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升旗儀式,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編號2023-0205號)。圖為迎國旗儀式。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7月4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