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8日這天,正是農曆八月十五。
在這個舉家團圓的日子裏,一代偉人毛主席卻躺在床上,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李敏靜靜地守護在父親的病床前,醫護人員也時刻待命着,病房裡的氣氛異常凝重。
此時毛主席的身體已經虛弱到了極致,但意識卻沒有完全模糊。
他看着李敏,似乎想說什麼,卻沒有力氣開口,最終只緩緩地抬起了手,左手食指和拇指搭在一起,比划了一個圓。
李敏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直到幾年後收拾母親賀子珍的遺物時,才恍然了悟父親臨終的牽掛……
李敏和母親賀子珍、女兒孔冬梅
1936年冬,在延安一個破舊的窯洞中,李敏出生了。這是賀子珍為毛主席孕育的第九個孩子,生育對賀子珍來說已經變成了一種負擔。
鄧穎超等人紛紛前來祝賀,在看到嬌小的嬰兒後,憐愛道:「真是個小嬌嬌呀。」一旁的毛主席聽了,從此也「嬌嬌」、「嬌嬌」地叫起這個寶貝女兒來。
小女兒的誕生為毛主席和賀子珍的夫妻感情增色不少,但兩人之間的矛盾還是漸漸地暴露了出來……
賀子珍對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她希望去深造、去學習,希望自己能夠獨立為革命做貢獻。
為此,賀子珍不知和毛主席吵過多少次架,而夫妻間越來越頻繁的爭吵也讓她萌生了離開的念頭。
賀子珍
1937年9月,剛從洛川開完會回到延安的毛主席收到了警衛員遞上來的一方白手帕。
上面寫着一行字:「從此訣別」,這便是後人口中賀子珍留下的訣別信了。毛主席捧着白手帕,黯然神傷,久久不語。
他回憶起兩人之間的最後一次爭吵,聽賀子珍說要離開,他是勸也勸了,哭也哭了,沒想到最終還是沒能讓賀子珍回心轉意。
賀子珍這一走,徹底在夫妻之間劃開了一道無法彌補的裂痕。
毛主席、賀子珍夫婦
都說孩子是父母之間的感情紐帶,偉人之家也不例外。李敏一天天長大,自然而然地便成為了毛主席與賀子珍之間溝通的「鵲橋」。
1941年,李敏被送到蘇聯,與母親一起度過了一段艱苦的歲月。她注意到母親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帶着一條紅毛毯——母親說,那是父親蓋過的毯子。
李敏尚且年幼,還不明白什麼叫夫妻,卻已經隱約懂得了一個道理:母親還是牽掛父親的。
8年後,李敏回到了父親毛澤東的身邊,在北京上起了學,賀子珍則留在上海繼續養病。
女兒的到來給毛主席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父女倆在香山共度了一段難忘的時光。
毛主席與他的「嬌嬌」
從女兒的口中,毛主席得知賀子珍在蘇聯的生活並不好過,而這一點,在賀子珍的來信中也得到了證實:
主席,我已回國,離開九年,我現在對國內的情況不太了解,只想先找一份工作。在蘇聯時,我們的生活比長征還要苦,不過這些都已經過去了……
這封信並不長,卻滿載柔情,只可惜來得太晚了。
此時毛主席已經有了新的家庭,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兩人的婚姻也早已在她離開時就畫上了句號。
毛主席在面對賀子珍的來信時十分悵惘,他想要說什麼,卻又無從說起。
最後,偉人只寫下短短几行字作為回信:「嬌嬌在我身邊很好,希望你保重身體……」字裡行間是道不盡的無奈和惆悵。
毛主席父女
1954年,李敏18歲了,正是女孩最敏感細膩的時候,她察覺到了父母對彼此的牽掛,主動承擔起了「信使」的職責,每年寒暑假都要在上海和北京之間往返。
同年,全國人大會議召開,毛主席的聲音通過電波從每家每戶的收音機中傳出。
賀子珍聽着那熟悉的湖南口音,痴痴地坐了一晚上,第二天眾人不見她起床,一進屋才發現她暈倒在了桌前,面前還放着一隻燒壞的收音機。
賀子珍病倒了,李敏將這個消息帶回後,第一次見到父親在自己面前流下淚來。
毛主席已經六十多歲了,他經歷過太多的生死離別,在革命中失去了十幾位親人,賀子珍對他來說是至親至愛的存在,他如何能承受再失去一位親人的打擊呢?
晚年的賀子珍
李敏見到被外界頌為偉人的父親流淚,鼻頭一酸,也差點落下淚來。
毛主席平靜下來後,提筆寫了封信,又找出了一條泛黃的白手帕,讓李敏一起帶給賀子珍。
很快,這封信和手帕就送到了賀子珍的面前。
她看着信上熟悉的筆跡,看着那些關切的話語,還有那一方白手帕,再也抑制不住忍耐了17年的思念,抱着女兒痛哭起來……
毛主席的關懷比任何的藥物都要效用,賀子珍專心養病,精神和身體也漸漸好轉了起來。此時的她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還會見到毛主席。
1959年7月,毛主席到廬山開會,得知賀子珍也在江西,便安排了一次秘密會面。
毛主席在廬山
相逢不似長相憶,一度相逢一度愁。闊別22年再見後,兩人並沒有顯得多麼釋懷,李敏作為女兒更是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
「爸爸見到了媽媽,媽媽也見到了爸爸,結果反而增加了對彼此的懷念、牽掛,增加了彼此的憂慮、悲傷和彼此心靈上的痛苦。」
1984年,賀子珍離世後,李敏在整理母親遺物時,又翻出了那方承載着兩人愛情的白手帕,同時還找到了一疊發黃的信紙,那都是父親給母親寫的信。
沒有人知道那些信里都寫了什麼,李敏也不曾打開過。
後來母親生前的好友水靜告訴她:她與賀子珍同住時,有幸看過一封毛主席寫給賀子珍的來信,開頭便是桂妹二字。
李敏於是好奇道:「為什麼是桂妹?」
毛主席父女
水靜解釋道,賀子珍原名桂圓,因其出生在農曆八月十五,正是桂花飄香月滿盈之時,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字。
「桂妹……桂圓……」李敏反覆地在心裏念着這幾個字,不由得潸然淚下——
8年前父親臨終時比劃的那個圓,會不會是他對母親的最後一聲呼喚呢……
毛主席與賀子珍這對革命夫妻的愛情感人至深,一方白手帕、一條紅毛毯,一聲「桂妹」都足以窺見兩人對彼此的牽掛之深。
在殘酷的革命鬥爭中,千千萬萬中國人在毛主席的庇護下活了下來,而「桂妹」卻永遠地失去了她的「潤之」——這無疑是一場時代的悲劇,而後人將永遠銘記他們。
文/木中青
參考文獻:《毛澤東與賀子珍》《黨史博覽》《真情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