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之改革與中興

2021年09月12日16:05:04 歷史 1114

大明王朝之改革與中興


大明王朝之改革與中興 - 天天要聞

首先出場的是大明的第十二位皇帝,隆慶皇帝,明穆宗朱載垕[hòu](公元1537年-1572年)

他本可以安心的當一個太平王爺,奈何兩位兄長早逝導致他只能來到歷史賦予他的機會和任務,加上他的兒子萬曆皇帝朱翊鈞深的嘉靖皇帝喜愛。所以祖孫三代的格局就在嘉靖後期形成。也註定成為一個穩定的過渡。

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

登基前的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對他登基後處理政務有着較大的影響。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儘力輔佐,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內外得到大治,史稱隆慶新政。 但因為沉迷媚葯,也服這些媚葯助興,導致荒於政事。朱載垕在位6年,因病去世,終年36歲。廟號穆宗,謚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


大明王朝之改革與中興 - 天天要聞

短暫的一生結束後,萬曆皇帝開始了漫長而又枯燥的一生,當然,他也是明朝最長的一個皇帝,在位48年,萬曆的前十年因為他還是一個孩童,所以首輔張居正有了他施展抱負的空間,他的政治理想的治國的方略有了展現的平台,開啟了明朝朱明的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的執行。一度使大明王朝又回到了往日的榮光,萬曆中興似乎讓帝國又重新煥發了青春。

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練兵鎮守長城,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

當然,改革者總是有些妄大的對權利的貪婪,導致了神宗皇帝成年後對他的芥蒂,當然拋開小結不談,張居正在治國和對國家的經營方略上還是偉大的。當然張居正私生活還是比較混亂和奢華,這點,明中期的經濟高度發達,驕奢淫 在那個時代是一種常態,最終他也是縱慾而亡。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肯定張居正,但仍稱他「自信過度,不能謙虛謹慎,不肯對事實做必要的讓步」。

明史》盛讚張居正為政期間「海內殷阜,紀綱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論定,人益追思」。

張居正提出了「厚農而資商」,「厚商而利農」的經濟觀點。他與工部派來的榷稅使周漢浦探討「始所建榷及後稍異」的原因,進一步闡明道理,暢言:「古之為國者,使商通有無,農力本穡,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病;農不得力本穡以資商,則商病。故商農之勢,常若權衡。然至於病,通無以濟也。這點經濟政策不得不說抓住社會矛盾根本,從而來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從而來穩定國家正常運行。


大明王朝之改革與中興 - 天天要聞

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講的就是這個時期的事情。確實明中期萬曆前十五年,確實能代表封建王朝對政治鬥爭最好的詮釋。

張居正去世後,萬曆中期以後,中興似乎結束,並迅速的走着下坡路。

朱翊鈞親政後,曾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雖然有取得勝利,但是消耗了張居正改革所積存的國庫。

萬曆中期後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後並沒有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萬曆對於日軍攻打朝鮮、女真入侵和梃擊案都有反應,表示雖然忽略一般朝政,還是關心國家大事,並透過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萬曆皇帝據說還是個鴉片愛好者,這個時期鴉片已經在帝國的上流社會所流行。

晚期的萬曆皇帝進度怠政期,而且出現了國本之爭和黨爭,然後明末三大案之一的梃擊案也是發生在這個時期。。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正如梁啟超說,明末的黨爭,就好像兩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這樣的惡果,未嘗不是由朱翊鈞的荒怠造成。


大明王朝之改革與中興 - 天天要聞

然後軍事方面著名的薩爾滸戰役,導致後金的崛起。所以史書說的大明亡於萬曆就是這麼來的,外部埋下了後金的威脅,內部因為個人喜好引起國本之爭,然後形成明晚期黨爭的局面。最終為帝國的沒落拉開了序幕。

下一篇我們聊明朝的最後一個篇幅,帝國的衰落,也叫日落西山吧。

謝謝大家。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着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