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些中國的脊樑挑起了國家的大人,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以國泰民安為己任,以眾生之福為使命,這些英雄本是血肉之軀,卻有着草木般頑強的生命。
有這樣一位抗日英雄,由於叛徒的出賣他只能看着周圍的戰士一個個倒下,自己所在的冰天雪地的營地被日寇團團包圍,他仍抱着決一死戰的信念,和日軍奮戰到最後一刻。
他求死而慷慨,赴難而長笑,不畏敵人的威逼利誘,滿身是血,所發之言句句含憤,讓人聽了不為之震撼和動容。
民族英雄楊靖宇
楊靖宇本名馬尚德,於1905年出生在河南的一個貧苦家庭,18歲那年,他考入了開封防染公立學校,在學校里他學習到了革命的思想,愛國之情便在那裡逐漸萌芽,他入了共青團,積极參与黨的事業,在多地領導了農民運動。
後來他領導了東北抗日聯軍,常年活躍在東北一帶打擊日寇,由於他的英勇好戰以及部隊的殲敵無數,被日軍視為了眼中釘肉中刺。
1939年秋天,日軍對南滿進行了大討伐,楊靖宇率領自己的隊伍,在濛江一帶牽制了日軍近兩萬人,日軍氣不過,開始實行並屯政策,這間接切斷了抗日聯軍的糧食供應。
這些並沒有打倒楊靖宇,儘管環境艱苦,將士們的數量也逐日減少,楊靖宇依然盡自己所能,奮力地抵抗着日軍的進攻。
讓楊靖宇意想不到的是,打敗他的並不是他的敵人,恰恰是他身邊最親近的人。
楊靖宇的得力助手程斌叛變了,他帶着一百多人投靠了日軍,搗毀了70多個存放物資的營地,直接斷了抗聯戰士的物資來源。
1940年2月,此時只能靠吃棉絮度日的楊靖宇遇到了前來山中的趙廷喜,他想讓趙廷喜下山去找些食物,可惜楊靖宇等來的不是能充饑的糧食,而是日軍的隊伍。
日軍團團圍住了他,子彈擊中了楊靖宇的右腿,他靠着樹榦,繼續瞄準剩下的敵人,一隻手被擊中,他便用剩下的手扣動扳機掃射敵人。
在他生命的最後,有敵人勸他投降,他發出這樣的怒吼:「中國人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敵人在他死後豁開了他的肚子,發現裏面沒有一粒糧食,有的只是枯草和棉絮,日軍頭目岸谷隆一郎發出這樣的感慨:「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嘆。大大的英雄!」
妻子郭蓮
楊靖宇還沒改名之前,被母親訂了一門親事,對象是當時年僅16歲的郭蓮。郭蓮是個農村姑娘,沒有什麼文化,可她勤勞善良也十分聰慧,跟着他一段時間後,也學會了認字讀書,夫妻倆結婚後關係很好。
兩年後,郭蓮給他生了個男孩,取名為馬從雲,此時的楊靖宇在外面領導農民起義,在河南建立了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夫妻倆聚少離多,楊靖宇也常常感慨母子倆跟着自己很不安全。
深明大義的郭蓮知道丈夫在參加革命,她也知道這是為國為民的大好事,自己受點苦又算什麼。
沒過多久,郭蓮又為楊靖宇生了個女兒,取名為馬錦雲,此時的她因為丈夫的原因長期在逃難,不但要帶着年幼的孩子還要照顧年邁的婆婆,一家人早已貧窮地揭不開鍋,身體也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
就在女兒出生的5天後,楊靖宇突然從外面回來了,他看看妻子,抱着孩子,一時間竟激動地說不出話來,可是相聚的幸福總是短暫的,楊靖宇又匆匆離去,誰曾想,這一走就是永別。
日子年復一年地過去,郭蓮在把孩子拉扯大的同時天天盼望着丈夫能夠回來,在那個通訊不便的年代她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早已改了姓名,成為了大名鼎鼎的戰士,也早就為國捐軀了。即使丈夫已改名換姓,可反動派仍然盯着他家不放,妄圖打探他的消息。
1944年的某天,漢奸和日寇闖進了馬家,他們逼問郭蓮楊靖宇的下落,郭蓮只是連聲說不知道,殘忍的日寇看打聽不出消息,便對她嚴刑拷打,還把她扔進了糞坑。郭蓮被救出後早已遍體鱗傷,沒錢治病的她在38歲那年便緊隨丈夫的腳步離開了人世。
楊靖宇的後代
馬從雲和馬錦雲兩兄妹在安葬了母親後,也按着她的意思四處打探自己父親的下落,他們在鄉下把當年參加紅軍的人家都尋訪了一遍,可得到依然是否定的答案,沒有人知道楊靖宇烈士曾經的姓名便是馬尚德。
有一位解放戰士告訴兄妹倆,他們的父親可能現在還在解放軍的隊伍里,如果他沒犧牲,抗戰勝利後一定回來找你們的,兄妹便在家等着父親的歸來。
1949年,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組織興建東北烈士紀念館來悼念那些為國捐軀的戰士,楊靖宇作為東北抗日聯軍的領袖,他的英勇事迹被許多人所熟知和傳頌,可人們對楊靖宇的私生活以及早年經歷卻知之甚少,尋找他的的家人也是難上加難。
1951年7月1日的《河南日報》上刊登了一篇紀念楊靖宇的文章,文中說楊靖宇就是馬尚德!
楊靖宇的戰友找到馬從雲家,激動地說馬從雲就是楊靖宇的兒子,此時的馬從雲還不知道自己和楊靖宇為什麼是父子關係,在聽完了人們的解釋後不禁熱淚盈眶:他們苦等的父親再也不會回來了,但父親確實如他所說一般,成了一個為國為民的大英雄。
在黨和國家的幫助下,楊靖宇的子女們脫離了貧困的生活進入到信陽鐵路學校學習,決定用自己的知識來更好地建設父親還未曾看見過的新中國。
小結: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百年前那些艱苦的歲月里,有多少像楊靖宇這般的烈士為帶領國民脫離苦難,拼上自己的性命去奮戰到底,他們站在黑暗的現實里,瞭望遠處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