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的川軍團,在抗日戰爭中有這樣一支軍團,他們參加了全國幾乎所有的大型抗戰足跡遍布13個省,先後投入350萬兵力,最終以犧牲65萬餘人的代價,成為了全國參戰人數最多,犧牲人數最大的軍團——川軍團。
無川不成軍,川人不負國
川軍團也是歷史上最悲壯的軍團,他們曾因裝備落後、赤腳草鞋而被人稱為叫花子軍團。但就是這樣一支軍團,卻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打出了無川不成軍,川人不負國的美譽。今天就讓我們重回歷史,了解一下抗日戰爭中的川軍團。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四川省主席劉湘得知後主動請纓抗戰,還給出了出兵30萬、壯丁500萬,供糧若干萬石的承諾。7月14日,劉湘通電全國主張與日寇抗爭到底,並號召四川各路軍隊,要用日寇的血來洗刷中國的百年恥辱。
徵兵令一下,川內兒郎紛紛投軍,四川綿陽安縣的「模範父親」王者成,在得知兒子主動參軍後,當即送來一面旗幟,旗中央寫了一個斗大而蒼勁的「死」,「死」字的兩側寫着這樣兩行小字: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短短几個大字,便將川人的愛國情懷體現得淋漓盡致。
不僅如此,得知川軍即將出川抗戰,各路將領和四川民眾紛紛解囊為出川將士籌集了50萬大洋軍費。一切準備就緒之後,首批30萬川軍兵分三路奔赴抗日前線,而川軍出川的第一戰就遇上了抗戰中規模最大、犧牲最為慘烈的淞滬會戰。
在被稱為人體絞肉機的淞滬戰場上,川軍到底付出了怎樣的犧牲呢?男兒立志出夔關,不滅倭奴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有青山。這是1937年川軍出川抗戰時,集團軍副司令唐式遵所賦的一首詩。
唐式遵
穿草鞋抗大刀上戰場
而在川軍首次迎敵的淞滬戰場上,戰士們就將此詩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負責在淞滬戰場迎敵的川軍是楊森所率領的第20軍,該軍原本駐紮在貴州,但淞滬抗戰爆發後,戰士們穿着草鞋扛着大刀就上了前線。
1937年8月16號,20軍主力第26師奉命在陣地上進行防禦,結果突遭日軍飛機空襲,鋪天蓋地的攻勢和漫天炮火,將26師陣地衝擊得七零八落,由於雙方裝備上的懸殊,26師甚至還沒見到日軍的影子,就已經損失了300多人,這讓很多士兵非常不甘。
他們不怕死,但是他們不想還沒見到日本鬼子,就這樣被活活得炸死。於是在見到有日軍衝上來時,他們立即跳進戰壕,舉起槍來就射擊,日軍傾巢出動打衝鋒,後面的20軍乾脆不要命地跳過戰壕,迎頭就給敵人一頓劈刺,硬生生打退了日軍好幾次衝鋒。
但在日軍的強勢炮火下,戰至第7日時,川軍第26師已經傷亡慘重,但為了能夠給後方部隊一個完整的陣地,26師所有人一起衝上戰場,連師部警衛連也編入戰鬥序列,最後一鼓作氣拿下了丟失的陣地。
等到26師退下去的時候,這支部隊還剩700人,全師4個團長2死1傷,14位營長犧牲了13位,連長、排長的傷亡人數更高達250多人,士官向文彬更是在一天中的三個小時內,由中校升上校,由上校升少將。
在淞滬戰場這個絞肉機上,千千萬萬的四川軍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打響了八年抗戰的第一槍,如果說淞滬會戰中的川軍打出了軍人的錚錚傲骨,那麼滕縣保衛戰中的川軍則挺起了整個民族的抗戰脊樑。
作為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首次勝利,徐州會戰中台兒庄戰役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作為其序幕之戰的滕縣保衛戰,卻很少有人知道。徐州會戰指揮官李宗仁曾說:「若無滕縣三千川軍之奮力死守,哪有如今之台兒庄大捷?」
李宗仁
1938年3月初,日軍第10師團開始向滕縣逼近,負責守衛滕縣的是川軍122師,師長王銘章。這支部隊不久前剛在山西同日軍作戰40多天傷亡較重,等到達滕縣時,連輕傷兵加在一起不到六千人,且其主要武器還是七九步槍和手榴彈等老式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日軍。
1938年3月16日上午10時,日軍開始對滕縣縣城實施轟炸,短短兩小時內,滕縣城就落下了三千多發炮彈,整個縣城硝煙瀰漫。11時15分,滕縣城東南角被日軍炸開一個缺口,在數十挺輕重機槍掩護下,60餘名日軍步兵開始衝鋒,但很快被防守的第371團用手榴彈炸死50餘人,這之後日軍又組織了兩次進攻,但均被我軍打退。
第二天早上六點,不甘心的日軍再次以60餘門大炮和20多架飛機對滕縣城實施轟炸,幾乎將整個藤縣變成了一片火海,而守軍卻因為沒有火炮和防空武器,只能被動挨打,日軍見我方傷亡慘重卻仍死守不退,於是繼續派十餘輛坦克從缺口就行攻城,我方守軍用近身肉搏的方式與日軍展開鏖戰,甚至還有戰士乾脆抱着一捆手榴彈直接沖向日軍坦克,最終日軍被打退了。
錚錚鐵骨,踐行慷慨赴死
但川軍卻為此犧牲了整整一個連,戰至後期,日軍已經衝進藤縣城。看着近在咫尺的小鬼子,川娃子們沒有退縮,拎刀便上迎面而戰。他們沒有重機槍、沒有軍餉、也沒有援軍,但是沒有一個人認慫,他們用自己的錚錚鐵骨,踐行着慷慨赴死的誓言。戰至最後,師長王銘章身邊只剩下十多人,在退守西關電燈廠附近時,不幸被西城門樓上的日兵發現。
一陣密集的掃射後,王銘章師長和他的參謀長趙渭憲、副官長羅甲辛等十幾人同時為國捐軀,王銘章殉國後,意味着滕縣已經淪陷。但是一直到中午,滕縣城內都有零星的槍聲響起,很多被打散的川軍散兵依然在堅持抵抗日軍。
日軍城坡後,滕縣城內的三百餘名重傷員均無法走動,他們每人分得一顆手榴彈或子彈,有的與日軍同歸於盡、有的自我了斷。從始至終,他們無一人投降。整個滕縣保衛戰中,川軍所表現出來的戰鬥意志,甚至令整個西方的記者團震驚。
滕縣保衛戰之後,川軍守城的五千餘人全部戰死,他們用生命和熱血書寫了自己:倭寇不除,誓不還鄉的誓言。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四川作為全國少數幾個沒有被日軍侵佔的身份,不僅負擔了全國三分之一的軍費,同時還徵兵超過三百萬人,平均每五個士兵中,就有一個四川人,他們用自己的熱血換來了今日的和平。
向川軍致敬!向所有抗日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