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來講,李世民可能不是一位好人,但他絕對是一個好皇帝。從道德、做人方面來講李世民做得確實不地道,甚至是無「德」。
當他決定殺死他親兄弟、親侄子的時候就已經沒有道德可言了,就不說霸佔李元吉的老婆和逼迫自己的親爹退賢讓位了,而李世民在這件事情的結果就是,他成為了一個為了自身利益不斷做出人倫下線的人。
但是如今的我們可以站在歷史的角度去評價它了,我們就不難看出李世民其實是一個難得的皇帝,也就是他開創了貞觀之治,為以後武則天當皇帝當的安穩,用文學的表達方法就是為大唐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唐朝從以武立國到後面的李世民登基之後,於是就命尉遲恭、李績等將軍來討伐周圍的小國家,而且還北據匈奴,可以說他開創了一個盛世。唐朝從建立起到滅亡,可以說在對外戰爭方面根本沒有慫過誰,只不過一切的一切都是大唐的自身的問題導致的。
如果是兒子不爭氣那麼當爹的愁得慌,如果是兒子都爭氣,那麼當爹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江山只有一個,當爹的也很難做抉擇。
所以大唐的盛世的基調都是李世民所搞起的,那麼李世民為什麼要和自己的兄弟李建成爭奪皇位呢?
兄弟要不要算一筆賬
如果是兒子不爭氣那麼當爹的愁得慌,如果是兒子都爭氣,那麼當爹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江山只有一個,當爹的也很難做抉擇。
在古代嫡長子是具有法定的繼承權的,而李建成本身作為嫡長子,所以不出意外皇位就是它的了,但是不出意外那必然要出意外了,因為他有個弟弟叫做李世民……
但是要說在當時李世民要比李建成要強的話,那麼打死都不相信,無論是資源方面還是人脈方面, 李建成必定是嫡長子吶。李建成那可是內定的人物,李世民又拿什麼來和人家比?和自己那名正言順的哥哥來強奪繼承權,當李淵眼瞎,要知道當時的制度就是很嚴格了,畢竟是封建時代,名不正吐沫星子都能淹死他。
所以李世民在當初根本就沒有和李建成強奪皇位的想法,但是在太原起兵的時候,李世民是被安排在「征服天下」的崗位上了,而李建成呢,在當時被李淵給安排到身邊,就已經開始學習帝王之術了。
所以當時的李淵想得很好,一個主內一個主外,一文一武兩兄弟齊心豈不樂哉?但想法和美好,現實很骨感。
李世民那可是統兵打仗的天才,早在十幾年的時候起兵的時候,就屢戰屢勝。李淵看見之後,只能不斷地通過封賞官來表達自己對兒子的支持。但是你頂不過人家優秀吶,所以到後來李世民已經以及成為滿級大佬,爵位都封到極點了,這就讓李淵很惆悵。於是,李淵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不是能幹嘛,再讓李世民兼任其他官職。
但李世民默默地說了一句,哎呀,滿級大佬欺負新手玩家了,這樣李世民幹得越來越多,而且手上的權利也越大越大。慢慢的李世民心態就發生了轉變,憑什麼我任勞任怨幹了那麼多,權利也那麼大,而李建成一天什麼也不幹,這不就是工具人,為自己親哥哥打工嗎?
親兄弟明算賬,算不明白乾一架
這種情況到了李淵當上皇帝之後,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並沒有任何的緩解,反而還越來越大,就拿着李世民的一句話來說:「他釀的,這皇位我是給你打穩了」,就這種情況下,李建成想了想自己都是要當皇帝的人了,雖說我弟的功勞很大,但是天下都是我的了,要不公開挖李世民的手下吧,嗯…就那個尉遲恭吧。
逸鴿覺得李建成完全就是膨脹了,在沒有繼承皇位的時候,就公然地挖李世民的牆角,而且挖的還是尉遲恭。就相當於有一天大家都在開會,這是李建成走了出來,直接指着李世民的大臉說道,你這條胳膊很粗我要了,就是這種感覺。
但李世民也沒有閑着,在武德七年的時候,就在地上挖個坑,來誣告太子勾結了但是的邊疆將領要起兵謀反。總是這兄弟兩人的帳是算不明白了,來吧拔刀吧。(主要是但是李建成還和李元吉一起想要擼掉李世民的兵權)
而李世民做了一個他此生最重要的決定,買通了李建成手下的常何,可以說一個小小的玄武門守將常何影響着一個國家的命運也不為過。
當然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然而就這麼一個李世民,卻在李建成墓中出土的短短55字的墓志銘卻讓如今所有人都大為吃驚。
也就是這55個字,讓我們看出了李世民的為人。
當然大家看不懂,但反應過來的意思就是李建成死於何年,又葬於何處。關於他的生平卻並沒有介紹。正如同「我輕輕的來,又輕輕的走,毛都沒帶留的……」
所以從中我們就能看出李世民的人品,世人不是傻子,無論是不是貞觀之治就是你李世民給李建成和李淵看的,看我能做那麼好。在之前對於逸鴿來說,無論從人品來說還是在成就上功過相抵吧。但是就從短短的55字的墓志銘上,我看出了你心胸狹窄……
當然,逸鴿不才,這僅僅是個人的看法,還是那句話還是那句理,「功過是非,自有後人決斷」。那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