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則醫案。
高某,女,67歲,喪偶。2014年1月25日初診。
患者斷經20年,發現外陰白斑1年余。
1年前出現外陰瘙癢,時常搔抓,基於老年人難以啟齒,故耽誤病情至今。
婦科體檢發現:外陰萎縮,局部皮膚髮白,左側小陰唇有一處潰口,約芝麻大小,痛癢難忍。舌質紅,苔薄,脈沉細。
患者經人介紹來我處求醫。治宜滋補肝腎,活血祛風止癢。
處方如下:
(1) 口服方:熟地黃,茯苓,山藥,澤瀉,丹皮,山萸肉,川薑黃,丹參,補骨脂,枸杞子,荊芥,防風,金銀花,連翹。7劑,水煎服。
(2)外洗方:地骨皮,艾葉,丹參,補骨脂,川薑黃,荊芥,防風,白礬,花椒。3劑,水煎,外陰熏洗。
(3)外擦藥:自製三仙白斑膏。外洗方熏洗外陰後,先用生薑片擦拭潰爛處後,再以膏藥塗抹。
2月10日二診:用藥後陰部瘙癢明顯減輕,局部潰爛面基本癒合。
訴恐再犯病,要求繼續服藥治療。患者舌質紅,苔薄,脈沉細。原方治療效果甚佳,故原方不變加杜仲,菟絲子以增強補腎之力,滋水涵木。藥用6個月後,外陰白斑及潰爛面未再擴大,瘙癢癥狀基本控制。
按:中醫學對外陰白斑無明確的文獻記載,據其臨床表現及體征可屬於「陰癢」「陰痛」「陰蝕」等疾病範疇,這些記載最早見於《金匿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
門老認為,本病的發生與肝腎陰虛關係密切。由於先天腎氣不足或久病損傷腎氣,腎精不足以致陰器失養。厥陰之脈絡於陰器,肝陰不足,則陰器失養,故外陰乾枯,萎縮變白;加之炎症的長期刺激,故潰爛、痛癢難忍。
目前臨床多用手術或外治法治療本病,然而,治標不治本。門老主張本病應標本兼治。內治宜補益肝腎,配合活血化瘀以治本,外治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而治標。
為此,門氏三代創建並不斷完善了外陰白斑方,系門氏婦科的家傳秘方,由口服方、外洗方、膏藥方三部分組成,充分體現了內外兼治的宗旨:
(1)口服方:熟地黃,山藥,薑黃,藁本,澤瀉,補骨脂,柴胡,丹參,桑椹子,荊芥,防風。
(2)外洗方:生南星,生半夏,薑黃,苦參,花椒,白礬。
(3)膏藥方:薑黃、密陀僧、雄黃各等分,共研細面,以小磨香油為糊狀。
口服方中以熟地黃、山藥、澤瀉、桑葚子滋補肝腎、填精益髓;薑黃止痛止癢。
根據現代研究,薑黃中所含的薑黃素具有抗真菌感染、抗癌的作用,對潰爛和未潰爛的傷口有促進癒合的作用;
補骨脂溫腎助陽,擅治白色病變;丹參養血活血、疏通經絡;防風、荊芥疏風止癢,祛除表證;柴胡、藁本擅人肝經,為引經葯,引諸葯下行作用於局部。
外洗方以驅蟲止癢的苦參、花椒為君葯,促進傷口癒合的薑黃、白礬為臣葯,清熱祛痰的半夏、南星為佐使葯,熏洗外陰,促進局部潰瘍的癒合。
清潔外陰後以中藥膏方外敷患處,進一步改善患處皮膚,以圖緩效。門老在臨床上經常化裁應用該方。瘙癢較重者,加地膚子、徐長卿;局部潰爛明顯者,加蛇床子;外陰萎縮明顯者,加杜仲、菟絲子等。
尤其需要說明的是,本病有1%~3%的癌變率,需積極防治,密切隨訪。
原文摘錄於:[1]胡國華.全國中醫婦科流派名方精粹[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胡國華 主任醫師
上海市中醫醫院婦科主任醫師,海派朱氏婦科第四代傳人、朱氏婦科流派學術傳承分基地負責人;全國名老中醫學術傳承(第五批)指導老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婦科分會常委;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婦科流派分會會長;現任上海中醫婦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對婦科疾病治療和養顏理容有深入研究。
擅長: 慢性盆腔炎、附件炎、陰道炎等婦科炎症、更年期綜合征、產後病、卵巢早衰、月經不調、不孕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