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一直流傳着一個說法:
得了心臟病後就該靜養,
運動更是被認為是禁忌。
對於心臟病患者,周圍的親朋好友似乎都會格外地"關照":
你有心臟病啊?那你可悠着點!
吃清淡點啊,多靜養少運動,千萬保重身體啊!
好像對他們而言,生命不在於運動,而在於靜養。
難道得了心臟病,真的就只能當"溫室花朵"嗎?
心臟病患者,究竟是靜養休息好,還是運動鍛煉好呢?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一說。
心臟康復在於靜養?
很多患者都會有這樣的誤區:生病一定要靜養休息。
殊不知,只是一味地強調卧床休息,嚴格限制身體活動,有時不但養不好病,反而還會因為運動量降低,帶來更多危害。
因為人體的心肺功能需要通過主動運動才能得以強化,如果長期卧床或不動:
一個方面會導致各臟器功能減退、身體機能退化,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更不利於心臟功能恢復;
另一方面,心臟病患者相對而言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甚至血管斑塊,長期不動只會使情況加劇,甚至還可能因血液循環不暢導致靜脈栓塞,引發肺栓塞等危重疾病。
這種時候,就需要通過科學的運動訓練使心臟病患者即安全又有效地恢復心臟功能。
心臟康復在於科學運動!
有研究指出,心臟病患者發病後,假如能保持體能上的良好狀態,就能減低60%第二次發病的概率!
因為科學的運動對患者身心健康都有益,特別是身體障礙程度高的患者,運動是有很多好處的。
1、運動是控制體重的關鍵
不管是減肥還是調節血脂,幾乎都離不開運動,而體重一旦得到控制,不僅可以防三高,還可以改善心肌功能。
2、運動可以延緩動脈硬化
長期運動可以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促進血管新生和內皮修復,達到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和穩定血管斑塊的效果,還能促進冠狀動脈血管側枝循環形成,實現自身血管搭橋,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很有幫助。
3、運動可以調節血壓和心率
科學的運動能穩定情緒,改善睡眠,使過高的血壓和心率下降。
4、運動還可以改善心肌缺血。
對心臟來說,適當的運動可改善心肌線粒體功能,增強心肌功能,使心肌的泵血功能增強,提高身體對氧的利用率和血液循環效率。
5、運動降低猝死風險
運動能夠提高心肌對缺氧的耐受力,進而降低心肌損害,減少可能的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風險,而這些都是可能會增加猝死風險的相關因素。所以運動可以減少心源性猝死風險。
所以,適度科學的運動有助於心臟病病情的控制與恢復。
但怎樣才能更"科學"的運動呢?
當然,心臟病患者畢竟不同於普通健康人群,運動也不能太隨心所欲。
而且對於心臟病患者來說,心臟病的種類和嚴重程度不一樣,所適合的運動強度也不同。
因此需要經過醫院的體能檢查和身體評估(從患者的體能、心臟負荷、心率、肺功能等多方面進行評估),才能制定有針對性的運動方式,做到運動有"方",使患者更安全而有效的參加運動鍛煉。
這個"方"指的是醫生開的運動處方。
運動處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個是運動強度,一個是運動方式。
其中,適度運動很重要。運動強度大容易導致損傷,甚至讓心臟不堪重負。
我們自己如何判斷運動強度是否適度呢?
主要可以通過下面這三個指標來進行判斷:
1、靶心率:就是運動要達到的心率。運動時,心率會加快以滿足肌肉對氧的需求,運動越劇烈,心率就越快。你可以根據運動處方所制定的靶心率調節運動強度,如果心率低於靶心率,你可以緩慢增加速度及強度,以此保證運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談話:運動使你呼吸較平時深長且加快,但不應該感到氣促。當你在運動時還可以保持正常的談話速度,說明此時運動強度是適度的。
3、自我感覺勞累程度:用自我感覺用力評分法( RPE)從低到高分為6-20級,自測勞累程度,一般選擇13級,也就是運動時感覺稍稍用力,但不應該感到很用力。
當然,運動方式的選擇也很重要,有氧運動是首選!
有氧運動是指以增強人體吸入、輸送與使用氧氣為目的的耐久性運動。人在運動中需要增加氧氣的供給,而在有氧代謝運動的同時機體自身通過適度增加心跳與呼吸就可以滿足這一需求,實現氧氣供與需的平衡。
以跑步為例,中長跑(800、1500米)屬於半有氧代謝,再長的距離就以無氧代謝為主了。
其實在心臟康復中不提倡無氧運動,因為無氧運動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狀態下高速劇烈的運動,對於老年人這種高強度鍛煉可能存在引發心絞痛、心梗的風險。
在有利於心臟的有氧運動項目,快走是最安全的,更是老年人的明智選擇。
當然,慢跑也是很好的運動項目,只是與快走相比更容易造成關節、韌帶的損傷。快走可以使人們獲得理想的耐力,又不會因為運動量過大而刺激產生過多有害的自由基,也沒有損傷骨骼和肌肉的危險。
此外,太極、爬山、太極拳、騎車和游泳都是不錯的有氧運動選擇
同時,在進行運動的時候還要注意運動頻率和時間:只有有效規律的運動,心臟才會受益。病情穩定後建議運動每次大於15min,最好是30-60min或3公里左右,5次/周。
哪些心臟病患者不適合進行運動康復?
大部分病情穩定的心臟病及心臟手術前後的患者都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執行適合自己的運動康復方案,但如果患者有下列情況則不適合運動鍛煉:
不穩定性心絞痛;血壓不穩定,有顯著低血壓或顯著高血壓;嚴重心律失常;未控制的心力衰竭或急性心功能衰竭;新近栓塞性疾病;支架術後、冠脈搭橋術後、起搏器術後病情不穩定的患者;主動脈瘤等。
必須要特別提醒心臟病患者,運動康復有諸多好處,但缺乏醫生指導反而會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
如果心臟病患者不經檢查、選擇了不恰當的運動方式、運動量超出安全範圍、錯誤的運動時間、準備活動不充分等,極有可能促使原發疾病加重,誘發嚴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有條件的話,建議最好能在專業心臟康復醫師的監護下進行科學的康復運動。
總之,大部分心臟病患者都可以通過堅持科學適度的運動,使癥狀得到改善,延緩疾病發展。但前提是必須在醫生指導和健康監測下進行,一旦出現不適癥狀應馬上停止運動並尋求專業救護。
所以,心臟病患者們,可別讓心臟病背了你懶癌晚期的黑鍋,走出門,痛快地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和健康吧。
說不定就能把心臟病給控制得死死的,讓它沒有作亂的機會。
而對於廣大健康群體來說,運動好處更多,趁着現在身體還不錯,趕緊動起來吧!
參考資料:
[1]丁榮晶,胡大一,馬依彤.冠心病患者運動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15,43(07):575-588.
[2]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 . 中國心臟康復與二級預防指南 (2018 版 )[M]. 北京 :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 2018.
[3]郭蘭,李梅. 心臟康復研究新進展[J]. 華西醫學,2019,34(05):567-575.
[4]侯作旭,張圓,高峰.有氧運動的心血管保護機制及其研究進展[J].生理科學進展,2014
[5]張福春,許頂立.心臟病人的運動處方[J].醫藥食療保健.2015(10):10-11.
[6]李博文,田振軍.運動干預缺血性心臟病及其機制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2020,32(08):864-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