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春夏改,隔夜鳥花遷」。北京時間今天(5月5日)13時57分,我們將迎來立夏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
立夏「三候」
何為立夏?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開始和到來。「夏」,在《爾雅》中被稱呼為「長贏」;贏,取其「盈滿」「盈餘」的意思。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我國古代把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這一節氣,可先聽到螻蛄在田間鳴叫,聒噪着夏日來臨;接着躲藏在地下的蚯蚓也耐不住掘土而出;王瓜的藤蔓開始快速攀爬生長,廣袤大地各類瓜果謝花結果,生機勃勃。
立夏習俗
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諸色細果,饋送親戚比鄰,謂之七家茶。
立夏日俗尚啖李。時人語曰:「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故是日婦女作李會,取李汁和酒飲之,謂之駐色酒。一曰是日啖李,令不疰(zhù)夏。」
在太湖流域,立夏的時令「三鮮」是蠶豆、竹筍和青梅。「俗於立夏日啖青梅,雲令人終歲神清不惛(hūn)睡。」當梅子由青泛黃之時,便是綿綿的梅雨時節了。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台門裡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着吉利話。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立夏養生
中醫專家提示,立夏後氣溫逐漸升高,降雨增多,濕熱之氣漸盛,此時養生防病應順應「春夏養陽」的原則,重在養護心脾、清熱祛濕、調和氣血。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肺病科主任醫師崔雲介紹,根據中醫理論,濕熱天氣可導致人體內外濕邪與熱邪交織,易引發濕熱咳嗽、暑濕感冒等呼吸系統健康問題;濕熱天氣還易出現外濕困脾,導致脾失健運,脾胃功能受損,出現腹脹、食欲不振、大便黏滯等現象;濕熱體質者此時更易受外界環境濕熱影響,面部出油長痘、大便黏滯等癥狀加重。
「立夏時節飲食宜『清補為主,兼顧祛濕』。」崔雲說,這一時期可適當食用烏梅、山楂等酸味食物以斂汗生津,適當食用苦瓜、蓮子等苦味食物以清心火;可多食新鮮的蔬菜等食物,少食油膩辛辣,減輕脾胃負擔;濕熱漸重時可食用薏苡仁、赤小豆、茯苓、山藥等健脾利濕之品;還應避免過量飲用冷飲、冰品,以免損傷脾陽,引發腹瀉等情況。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肺病科主治醫師範藝齡說,立夏節氣還應夜卧早起,午間小憩以養心氣;保持室內通風;保持平和心態,可靜坐、聽舒緩音樂以「靜心」;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散步、慢跑等運動,避免大汗淋漓耗傷津液陽氣。
立夏詩詞
《初夏日幽庄》
唐 盧照鄰
聞有高蹤客,耿介坐幽庄。
林壑人事少,風煙鳥路長。
瀑水含秋氣,垂藤引夏涼。
苗深全覆隴,荷上半侵塘。
釣渚青鳧沒,村田白鷺翔。
知君振奇藻,還嗣海隅芳。
《立夏日憶京師諸弟》
唐 韋應物
聞有高蹤客,耿介坐幽庄。
改序念芳辰,煩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陰,公門晝恆靜。
長風始飄閣,疊雲才吐嶺。
坐想離居人,還當惜徂景。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山亭夏日》
唐 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早夏遊平泉回》
唐 白居易
夏早日初長,南風草木香。
肩輿頗平穩,澗路甚清涼。
紫蕨行看采,青梅旋摘嘗。
療飢兼解渴,一盞冷雲漿。
《夏夜嘆》
唐 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
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
昊天出華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虛明見纖毫,羽蟲亦飛揚。
物情無巨細,自適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窮年守邊疆。
何由一洗濯,執熱互相望。
竟夕擊刁斗,喧聲連萬方。
青紫雖被體,不如早還鄉。
北城悲笳發,鸛鶴號且翔。
況復煩促倦,激烈思時康。
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河南衛視、人民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