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上學時聽過老師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可能莫過於「你們是我教過最差的一屆了!」可是還有一句話也是老師們的口頭禪,在老師被學生們折磨得崩潰時也會發出「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
其實早在宋朝,秦檜便有了這番感慨,這句話便是出自他的口中。是的臭名昭著的秦檜也曾當過私塾先生。

教書先生秦檜
元祐五年,秦檜出生在湖北黃州(今湖北黃岡黃州區)江邊舟中,一開始居住在常州,後搬到了江寧(今江蘇南京),遂為江寧人。
父親秦敏學,曾擔任過玉山縣令、靜江府古縣的縣令,也算是個小官。這樣看來秦檜也算得上是出生在一個小康之家,父親也十分看重他的學業。
但是在宋朝這樣一個重文輕武的一個朝代,人人都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而且當時的科舉競爭壓力和難度比起如今的高考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儘管秦父秦母望子成龍,希望秦檜可以通過科舉一舉衝天,儘管秦檜自命不凡,對待學業勤勤懇懇,但現實總是不盡人意。
秦檜的科舉考試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此時其家庭遭遇變故,暫時不能負擔得起他繼續讀書的費用了,而且家庭也需要他出一份力來分擔壓力。無奈之下,秦檜就只能放棄科舉之路,出去尋找一條謀生的路。
秦檜自幼讀書,自然是不樂意去那些出賣體力的重活,經幾番介紹,秦檜最終在一個私塾里當起了教書先生,給小孩們當起了啟蒙先生。然而啟蒙先生並不是那麼好當的。

一聲感嘆成名句
秦檜一開始覺得,教書先生這不好當嗎?自己雖未考取功名,但是總歸是寒窗苦讀十幾載,能教不好區區幾個幼童嗎?
他想像中的上課畫面是給學生傳道授課解惑,與學生們討論學術問題。可是他忘記了一件事情,他要上課的對象是十歲幼童,他要給他們當啟蒙先生。
十歲左右的孩童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老人總說這樣的一句,「十歲的孩子狗都嫌」,面對這樣一群活潑好動的學生,秦檜很快就招架不住了。

有的懶惰一點的學生會不按時完成作業,有的貪玩的學生會在秦檜上課時姍姍來遲,甚至有的學生會打架鬥毆,會嚎啕大哭,面對這些意料之外的情況,秦檜也有些崩潰。
但是他不能負氣說我不幹了,他還是只能默默處理這些突髮狀況,默默地回答學生們天馬行空的為什麼,因為他還是要靠這點微薄的薪水補貼家用。
可是秦檜又怎會甘心呢?他自幼讀書,父親雖說仕途不順,但也是進入了仕途,他也想步入仕途,在官場上大展身手,而不是窩在一個小小的私塾里當一個教書先生。

心中滿懷憤憤之情,秦檜不由仰天長嘆:「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他想,倘如他家中沒有遭遇不測,也是小康之家,小有財富,並不至於要他放棄科舉來這裡當一位私塾先生,有錢又怎會來當教書先生呢?
對自己處境不滿意的秦檜在教書的同時並沒有放棄讀書考取科舉,他一邊白天在私塾內教書,給孩子們啟蒙,可是空閑之時,晚上回到家中,他還是會捧起書卷,孜孜不倦的學習,希望考取功名脫離這番困境。

考取功名,卻丟了初心
皇天不負苦心人,秦檜最終也終於考取了功名,那時的他以為自己脫離了「猢猻王」的困境,步入仕途便會一帆風順,在政壇中大展拳腳,為皇上出謀劃策,將金兵趕跑。
初入朝堂的秦檜還是一個正直、全心全意為國家着想的好官,儘管他妻子王氏家族的人都是反對出兵抗金,主張議和的奸臣。
但是隨着秦檜一次又一次主張出兵抗金不被皇上採納,不符合皇上的心意,漸漸地秦檜也就不受皇上的重視,逐漸在朝堂中邊緣化。

在一次前往前線他被金兵俘獲,經歷了九死一生後,秦檜開始改變了,他意識到宋朝滅亡是遲早的事,他不再是那個心懷天下的秦檜,他變成了一個心中只有自己和權的人了。
他與妻子王氏家族那邊一樣,勸皇上議和,後撤,不贊同派兵攻打金兵。
在紹興議和中,秦檜因為與岳飛的意見不合,覺得岳飛侵犯到了自己的利益,又覺得留着岳飛對自己來說是個隱患。
秦檜便誣告岳飛曾說自己和宋太祖都是三十歲任節度使,辱罵先皇、意圖謀反,又以受詔不救淮西等罪名,讓岳飛冤死獄中。

將一代忠臣活活冤枉死,秦檜為了自己的利益冤殺多少忠臣?我們數不清,但是歷史終會將其刻在奸臣一欄,讓其臭名昭著。
不忘初心
秦檜當時放棄當一名教書先生是因為覺得自己的才華無法施展,可是當一位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怎會施展不開才華呢?歸根結底是其野心作祟,他不甘心。
那步入仕途之後呢?不甘自己被邊緣化,不甘自己不受重視。可是即使再怎麼不甘心也不可能忘記自己的初心呀!

如今教師是一個非常火的職業,在人們心中,教師穩定,工資高,待遇好,輕鬆。可是人們也只是看到了教師表面的光鮮亮麗,他們並不知道教師也會被學生折磨得長嘆:「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
可是這只是老師們的調侃,他們之所以當老師是因為覺得教師這個職業神聖,教書育人,富有責任感。他們要為祖國培育花朵,做祖國的花匠,看着學生成才,他們心中難道不驕傲嗎?
而秦檜當時發出這聲感慨更多的是不甘,不滿自己當時的困境,但當時的他還是有着自己為國為民的初心的。直到進入了官場,他被官場中表面的浮華迷了雙眼,逐漸喪失自己,最終鑄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