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武松註定絕後,你看他奪走了潘金蓮的什麼,武大郎也只能賠笑

2025年01月18日23:20:55 搞笑 5469

小時候常聽人說「少不讀水滸」,那時候的我們反而會因為這句話而產生逆反心理,倒要讀一讀這部名著,看看有何玄機,不過那時候的我們多半只會注意到書中的快意恩仇,讀過之後還要反問一句「這有什麼讀不懂的」,只認為大人們是故弄玄虛。

然而如今再讀,才發現作者的安排確實有諸多讓人不解的地方,比如他為何要賜予大多數梁山好漢凄慘的下場?

難怪武松註定絕後,你看他奪走了潘金蓮的什麼,武大郎也只能賠笑 - 天天要聞

(武松、潘金蓮劇照)

其實諸如李逵、王英、周通之流落得悲劇收場也不足為奇,畢竟他們本就作惡多端,可書中那「行者」武松可是公認的大英雄,為何連他也沒能得到個圓滿的結局?施耐庵為何要讓他絕了後?

或許再重讀一遍《水滸傳》,你就會明白作者的用心。

一、梁山群雄的落寞收場

其實當年初讀《水滸傳》時,就覺得征方臘前後的設定有極強的割裂感。

多數「印象流」的讀者可能會覺得梁山好漢們唯一打的硬仗就是征方臘一役,其實不然,在此前的征遼、田虎、王慶的過程中,他們也遇上了不少麻煩。

就說征田虎時,光是一個喬道清就差點滅了整個梁山,你且看這段描述:「喬道清叩齒作法,捏訣念咒,把劍望西一指,喝聲道:『疾!』霎時有無數兵將,從西飛殺過來……半空中現出二十餘尊金甲神人,把兵器亂打下來。早把魯智深、武松、劉唐打翻。北軍趕上,也被活捉去了。」

你看這壓迫感,方臘的手下們也做不到如此離譜,可偏偏就是征方臘時死的人最多,只能說是故事要收尾了,作者要清算那些有罪之人了。

畢竟他在原著第四十五回中就提到過這麼一首詩:「朝看楞伽經,暮念華嚴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經咒本慈悲,冤結如何救。照見本來心,方便多竟究。心地若無私,何用求天佑。地獄與天堂,作者還自受。」

難怪武松註定絕後,你看他奪走了潘金蓮的什麼,武大郎也只能賠笑 - 天天要聞

(武松斷臂劇照)

「因果報應」終歸會在每個人身上應驗,所以作惡多端之人,註定難得善終,不過還是那句話,武松是英雄,為何也結局不佳?

你可能要說了,武松好歹活下來了,只是斷了一臂,還活到八十歲,算是比較體面的了,可問題是作者為何沒給他留給後人?對於古人而言,傳宗接代可是大事。

之所以強調「武松絕了後」,是因為梁山上確實有不少好漢是有後人的。

二、有後人的好漢

《水滸傳》作為經典文學作品,自然是有不少衍生作品的,甚至有不少衍生作品就是圍繞「梁山好漢後人」來創作的。

難怪武松註定絕後,你看他奪走了潘金蓮的什麼,武大郎也只能賠笑 - 天天要聞

(張清、瓊英劇照)

不過這裡不談那些衍生作品,只談原著,也確實有不少好漢是有後人的。

比如「沒羽箭」張清,這哥們在征田虎的過程中遇上了真愛「瓊矢簇」仇瓊英,二人後來喜結連理,雖然張清戰死在獨松關,但瓊英還是幫他生了個遺腹子。

書中提到這麼一句:「後來瓊英病痊,彌月,產下一個面方耳大的兒子,取名叫作張節。次後聞得丈夫被賊將厲天閨殺死於獨松關,瓊英哀慟昏絕,隨即同葉清夫婦,親自到獨松關,扶柩到張清故鄉彰德府安葬。瓊英守節,獨自撫養孤兒。後隨吳玠大破金兀朮四太子。

張清若知道自己有這麼一位英雄後人,也該含笑九泉了。

不過除了張清之外,甚至連宋清那種毫無存在感的龍套草包也有後人。

難怪武松註定絕後,你看他奪走了潘金蓮的什麼,武大郎也只能賠笑 - 天天要聞

(宋江、宋清劇照)

說是:「宋江親弟宋清,承襲宋江名爵。不期宋清已感風疾在身,不能為官。上表辭謝,只願鄆城為農。上皇憐其孝道,賜錢十萬貫,田三千畝,以贍其家。待有子嗣,朝廷錄用。後來宋清生一子宋安平,應過科舉,官至秘書學士。

你看,宋清何德何能?

不過話說回來,無論是張清還是宋清,他們也確實沒做什麼惡,作者賜予他們足以光宗耀祖的後人,也實屬正常。

不過既然是談「因果報應」,那武松又做了什麼惡?還得重新翻開「武十回」,答案就在其中。

三、武松與嫂嫂潘金蓮

「武松殺嫂」的橋段堪稱書中最解氣的橋段之一,那潘金蓮不僅做出背叛丈夫的事,甚至還勾結姦夫,謀害親夫,當真是該死。

所以武松殺嫂時那乾淨利落的操作不禁讓人拍手稱快,這事兒哪裡存在什麼反轉?

不,其實不需要反轉,你只需要客觀的看待整個事件的過程,就知道潘金蓮這個角色原本不至於走到這一步。

書中強調過,潘金蓮原本是清河縣一大戶人家的使女,只因那大戶看上了她,便要強行將她佔有,她不從,那大戶才將她白白送給了武大郎,甚至還主動賠上嫁妝。

這裡就有兩個關鍵信息,其一是曾經的潘金蓮也是烈女,不是什麼人她都會投懷送抱的。

難怪武松註定絕後,你看他奪走了潘金蓮的什麼,武大郎也只能賠笑 - 天天要聞

(武松、嫂嫂劇照)

其二是張大戶對武大郎的態度,他送潘金蓮還不夠,還要白送嫁妝,為何?目的很明確,就是讓武大郎管住潘金蓮,武大郎就好似是潘金蓮的枷鎖一般。

潘金蓮連張大戶都看不上,又如何看得上武大郎?嫁給武大郎對於潘金蓮來說就是一種折磨。

因此書中提到潘金蓮嫁給武大郎之後才開始撩撥清河縣的那些浪蕩子弟,她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武大郎臉上無光,繼而休妻。

然而武大郎的做法卻是搬離清河縣,耳不聽為凈。

再到武松住進武大郎家,潘金蓮見武松是「打虎英雄」,自然應該明事理,於是她主動撩撥武松,企圖從武松這裡找到突破口,讓他看清自己,繼而向武大郎挑明真相,好讓武大郎休妻。

可武松又是怎麼做的?只怒斥嫂嫂一番,接着便不再管此事,哪怕潘金蓮反過來向武大郎誣告武松,他也只是一笑而過,而武大郎對於武松的沉默,也只是尷尬賠笑,只看着武松搬離自己家。

總之一句話,武松不會勸哥哥休妻,因為他也知道,以他哥哥的條件,一旦休妻,就再也娶不到妻子了。

難怪武松註定絕後,你看他奪走了潘金蓮的什麼,武大郎也只能賠笑 - 天天要聞

(武大郎、潘金蓮劇照)

武松奪走了潘金蓮的什麼?他就好似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奪走了潘金蓮活下去的希望,絕望的潘金蓮只能選擇走極端。

所以再回看武松的所作所為,真的是「正義的」嗎?不,甚至都談不上是「正確的」,因此作者只是讓他在六和寺出家,而不是戰死,已算得上是仁慈。

還是那句話,萬物皆有因果,即便武松是打虎英雄,也不是完人,也要為自己的犯下的過錯付出代價,在這一點上,施耐庵的處理不帶任何的個人情感,當真是合情合理。

搞笑分類資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