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書報文摘原創,歡迎轉載
隨着《幸福三重奏》的熱播,于謙白慧明、吳京謝楠、何猷君奚夢瑤這三對夫妻的日常生活展露在大眾的視野當中,相較歡喜冤家型夫妻吳京謝楠、連體嬰兒型夫妻何猷君奚夢瑤,于謙白慧明這對「老年組」夫妻的相處日常,在我看來,是多數人生活中的模樣。
剛入住的時候差不多已經是中午了,吃飯就成了亟(jí)待解決的問題。相較何猷君奚夢瑤的「速食」面,于謙白慧明家的飯菜可豐盛多了。
于謙不慌不忙地走進廚房,淘米蒸飯,洗菜切菜炒菜,一氣呵成,不一會兒功夫五道菜就端上了餐桌。這哪裡是台上那個嘴皮子賊溜的相聲演員于謙,分明是於大廚啊!看來,平時沒少下廚掌勺,否則也不會那麼熟練。
于謙的廚藝得到妻子和吳京謝楠夫妻的一致好評,吳京更是清掉盤子里的菜,吃得撫着肚子露出心滿意足的表情。飯後于謙午睡,白慧明則洗碗、收拾廚房。
于謙愛做飯,白慧明不挑食,又總是眼中泛着濃濃的愛意深情望着他,他坦言給妻子做飯「特別有成就感,特別願意一直做」。
吃到嘴裏的酸甜苦辣咸不僅是舌尖上的觸感,更是生活的滋味。
記不清哪位作家說過:飲食與人生,生來圓融貫通。要想生活得有滋有味,靠的不只是嘴,還有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
下廚做飯就像做人,必須真材實料,博觀而取約,厚積而薄發,去雜而優選,精心烹飪方能成就美味佳肴。愛下廚的人,是自帶光芒的寶藏人呢。
01
愛下廚的人,心裏有愛,眼裡有光
意大利廚師安東尼奧·卡路奇歐說:「做飯這件事,說到底,是愛的表現。」
因為很多時候,做飯這件事,既費時又麻煩。如果沒有愛的驅使,誰願意拖着疲憊的身體,從菜市場奔波到廚房,處理繁瑣的食材,忍受油煙的熏染呢?
《大丈夫生於廚房》這本書里記錄了一位叫鬧鬧的法國美食博主的故事。
鬧鬧來自法國,居於北京。他之所以來北京,是為了追尋一份愛情,而他追到老婆的方式竟然是:下廚。
在法國時,鬧鬧家每個周末都會宴請親戚,通常是大家一起動手做飯,因而他從小便在廚房裡給媽媽打下手。待飯菜做好後,一家人在一起慢悠悠地品酒、聊天、享受美食。
這種通過食物聯絡感情的方式,深深紮根於鬧鬧的意識里,他認為:「什麼才算成功呢?我覺得除了賺錢,男人也要會做好吃的東西跟愛人、家人和朋友分享,讓自己和大家快樂,這個也叫成功。」
廚房的溫度,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個家的溫度。家是圓心,餐桌是支點,家人的歡聲笑語,最讓人心安。
愛下廚的人,懂得溫柔對待一蔬一飯,懂得表達愛、付出愛、分享愛。
「拾味爸爸」是我關注了三年的兒童美食達人,專註親子美食,已出版兩本書。
在兩個孩子沒出生以前,拾味爸爸對廚房一點都不感興趣,連簡單的泡麵都懶得弄。但初為人父的他,期盼着能夠和孩子之間建立更親密的關係,而餵養就是他能想到最直接的方式。
為了讓孩子愛上吃飯,吃得更營養更健康,拾味爸爸買輔食書、逛美食論壇,學習兒童營養學。從最初什麼也不會到逐漸摸索出門道,四年時間親自動手為孩子做出的美食竟然超過1000道,並且每一道都配備文字、圖片、音樂、視頻。
愛,有時候就是為了一件事、一個人,願意付出努力,自我修鍊和成長。
願意經營廚房和餐桌,調配油鹽醬醋、鍋碗瓢盆的人,一定是在意你的人,無論那個人是家人還是伴侶,一定是讓你活在幸福里的人。
02
愛下廚的人,善思善學,算得清「賬」
聽HR聊過一件事,挺讓人感慨。
黎珊和楊柳是同時招來的新人,年齡相仿,教育背景相似,實習期的成績也不相上下。
因為不分伯仲,所以在最終確定崗位之前,HR和兩人分別聊了聊,又讓兩個人一天之內對兩百位客戶進行電話回訪,並做好記錄。
黎珊接到任務後就極不情願地開始打電話,一天過去了,只完成了四分之一的工作量。
楊柳接到任務後,並不着急打電話,而是先分解任務:利用工作平台給客戶發送短訊,提醒將要對其進行電話回訪。組織要回訪的內容,再挨個打電話。言簡意賅又讓客戶清晰明了的溝通方式,使楊柳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一天下來,完成了二分之一的工作量。
楊柳的工作方法不一定是最快最好的,卻得到HR極大的讚賞。被問起從哪得來的經驗時,她回答:平時在出租屋裡做飯得來的。
楊柳說,從小父母總告誡她吃飯是第一位的,只有身體飽了,大腦才能發揮作用,長大才能掙得飯碗。因而,即便一個人在外,在吃飯上她也絕不糊弄。
可要想做到既營養均衡又不佔用過多時間在做飯上,則需要動動腦子。她總結做飯就像做項目,全盤思維很重要:採用哪種烹飪方法,先幹什麼後幹什麼,食材搭配,調料運用,火候大小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內容。
不出所料,楊柳領先黎珊一步走上重要崗位。由於楊柳善於思考,工作能力強,因而升職加薪快,也比同齡人更快實現財務自由。
林語堂說:「我們的生命並不在上帝的掌握中,而是在廚子的掌握中。」
的確,柴米油鹽蘊藏着大智慧,愛下廚的人一定是善思善學的明白人,算得清「賬「的精明人:
他會根據食材特性和烹飪方法,算出下廚所花時間和精力,做出取捨。
他知道少點一次外賣,少吃一個盒飯,就少虧待一次身體。
他不想被餐廳賺去差價,下廚多一次,離財務自由就更進一步。
他知道做飯能夠解壓,不必去健身房揮汗如雨,揉個麵糰、搗個蒜就可以治癒不開心。
廚房是修行場,不但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而這一切,需要一顆「精明「又清醒的腦袋主動思考,理清主次。
03
愛下廚的人,追求美好,從容不迫
我的一個朋友小艾,特別喜歡下廚做飯。尋常食材到了她手裡,都能變出花樣來。
她家陽台總是蔥蔥翠翠,韭菜、香蔥、蒜苗、荊芥、香菜、辣椒等調味料一年四季隨吃隨摘,既方便又新鮮。隨手撒到花盆裡的小青菜,葳蕤(wēi ruí)的樣子煞是迷人,做湯時丟一把再好不過。
就連她種的花,也能入菜。比如,茉莉花炒雞蛋,清香淡雅;石榴花炒韭菜,味道鮮香;桂花撒在酒釀圓子里,味道靈動……
有時,小艾還會親自發豆芽,兩三天便可食用,即便是最簡單的醋溜,吃起來也清爽可口。包子、餃子、饅頭、麵包等,也都是她自己動手做,還常分送給左鄰右舍。
奇怪的是,「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的小艾在煙火熏染下,不但不油膩,反而清清爽爽。
問之,她答:「女人做飯,不是為了討好誰,而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王小波說『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我也一樣。」
《一人食》中說:「我認為擅長做飯的人,也一定是會安排生活的人,在他們一絲不苟地對待手中的每個食物,認真專註地吃好每頓飯的過程中,充滿了對生活極致的敬意和熱愛。」
只要足夠熱愛,就願意拓寬生活的疆域。
丹青聖手張大千不僅愛吃,懂吃,而且還親自下廚掌勺做吃的。據說,每到飯點張家總是高朋滿座,被他的廚藝俘虜的大家數不勝數,謝稚柳曾回憶道:「大千的旁出小技是精於烹飪且對客熱情,每每親入廚房做菜奉客……所做『酸辣魚湯』噴香撲鼻鮮美之至,讓人聞之流涎,難以忘懷。」
做畫之餘下廚,將繪畫的色彩、布局、意境應用到烹飪中。下廚之後做畫,畫蘑菇、蘿蔔、竹筍、白菜等蔬果。張大千曾說:「以藝事而論,我善烹調,更在畫藝之上。」
藝術與生活相互滋養,彼此成就,廚師和畫家都是藝術家。
名家下廚,自然是格調高雅之事。而對於愛下廚的普通人來說,在廚房裡一樣可以把柴米油鹽醬醋茶變成琴棋書畫詩酒花,一樣可以從生活重壓里抽出身來從容不迫,一樣可以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風生水起。
04
愛下廚的人為何自帶光芒?
也許,是因為愛,比起獨自幸福,願意讓更多人一起幸福。
也許,是因為善於思考,願意把在廚房裡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
也許,是因為對生活有更高層次的追求,願意不辭辛勞撫慰身心。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
愛下廚的人,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既溫柔細膩,又豁達開朗。如果你有這樣的家人或朋友,那麼蕩漾在唇齒之間的,不只是飯菜的美味,更是濃濃的幸福。
願你,至少有一個為你下廚的人。
願你,也為心愛的人下一次廚房。
作者簡介:伊石榴,一手帶娃,一手碼字。看人間百態,感人間冷暖,書人間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