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大家好!
開屏熱搜放大鏡閃亮登場!在這裡,開屏新聞記者將落地熱點新聞,深入挖掘熱搜背後的新聞故事。每天5分鐘,和開屏新聞一起一覽昆滇爆款話題,開啟精彩探索之旅!
今天是2月28日,截至14時30分,昆明熱搜榜前五分別是:
1.雲南婚禮現場群刮洋芋
2.雲南牛皮美食
3.小伙報團去雲南誤入老年團體驗感滿滿
4.雲南交警曝光10條危險路段
5.媽媽雲陪伴兒子直播2年半人氣翻倍
其中由春城晚報主持的話題#雲南板藍根青菜火了##昆明空氣質量優良率全國第1#熱度也在持續攀升中。
2月28日,一段雲南昭通鎮雄縣婚禮現場「刮洋芋」的視頻引發熱議,話題#雲南婚禮現場群刮洋芋#登上同城熱搜第一。這場別開生面的攔門儀式中,新郎和伴郎團需集體刮完一盆洋芋才能迎娶新娘,刮好的洋芋直接成為婚宴菜肴。這一既接地氣又充滿創意的習俗,讓網友直呼「又卷又實用」「想報名當伴郎」。
28日下午,記者採訪了親歷這場婚禮的視頻拍攝者,在還原當天場景的同時,發現雲南婚禮特有的「人情味」。
據視頻拍攝者王哈哈(化名)回憶,這場婚禮發生在昭通市鎮雄縣農村。與傳統攔門儀式中「喝酒過關」不同,新娘親友團搬出一盆洋芋和刮刀,要求新郎和伴郎們集體刮完才能進門。「大家圍成一圈刮洋芋,邊刮邊開玩笑,場面特別熱鬧。」刮好的洋芋最終被端上婚宴餐桌,既避免了浪費,又讓儀式有了「勞動協作」的儀式感。
王哈哈是來自貴州的一名大三學生,學業之餘經常兼職婚禮跟拍。他對比雲貴兩地婚俗時提到,貴州更注重流程時間(如嚴格規定接親吉時),而雲南習俗更靈活,「核心是圖個樂子」。這種革新既保留了攔門儀式「考驗誠意」的內核,又以接地氣的方式規避了酗酒風險,被網友評價為「這才是大家都開心的儀式感」。
近年來,雲南婚俗正經歷着「去粗取精」的蛻變。在昆明從事婚禮跟拍6年的攝影師李英俊提到,在他拍攝過程中,明顯感到現在的婚禮「形式變化但內核保留」:刮洋芋是新玩法,但一家結婚大家來樂的熱鬧沒變。
雲南婚禮的「人情味」不只屬於新人,更屬於整個村寨。在李英俊的拍攝經歷里,一次在臨滄市永德縣,婚禮當天全村人會沿街擺出百米長桌宴,酸木瓜雞、乳扇卷和八大碗的香氣從清晨瀰漫到星夜。「宴席吃到一半,三弦琴一響,桌子秒變舞台,村裡的老人跺腳打歌比年輕人還利索,最後連攝影師都被拉進人圈裡跳舞。」李英俊回憶道。
記者採訪的另一位婚禮跟拍從業者楊先生表示,雲南農村婚禮因保留「老人家主持流程」「親友協作完成任務」等環節,反而更顯溫情。現在年輕人喜歡的類似指壓板跳繩、伴郎團用麵包啃出「love」字樣、親友互相塗口紅等趣味環節,「大家玩得起,但絕不過火」。相較於城市婚禮的標準化流程,農村婚禮更強調社群參與:親友共同籌備宴席、鄰里幫忙布置場地、儀式中的集體遊戲無形中強化了人際關係。正如走紅的「刮洋芋」拍攝者王哈哈的感慨:「刮洋芋時,連圍觀的大爺大媽都在指揮,『那個洋芋沒刮乾淨』,所有人瞬間被拉進同一個氛圍里。」
這種「全員參與感」,沒有奢華婚慶和流水線流程,取而代之的是親友協作、才藝共享和社群共鳴。例如鄉村還保留着新娘進門時小朋友負責撒松針鋪路,寓意「清潔平安」;白族至今保留着給新娘壓箱的習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的婚禮則充滿「聲量」,接親隊伍翻山越嶺時,嗩吶手一路吹奏,坡再陡調門也不降。這一代新人的新婚,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對「喜」的詮釋:用勞動見證承諾,用歌舞消解疲憊,用所有人的笑臉,釀出比酒更濃的人情。
今天的「開屏熱搜放大鏡」之旅告一段落
下周同一時間
開屏熱搜放大鏡
繼續和你一起探索更多昆滇精彩!
策劃 王雲
統籌 何曉宇
開屏新聞記者 何曉宇 趙榮榮 文 圖片和視頻由受訪者提供
一審 孫琴霞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羅秋旭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