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這樣一個離開家鄉近一個世紀的遊子來說,回萊州過年就像是一次赴約。沒有請柬,卻似乎有一根看不見的絲線在牽動着我,年越近,這絲線扯得越緊。
有道是,年三十熬一宿,這一宿是從年夜飯開始的。不過,年夜飯不是一次吃完,要分兩個階段。掌燈時分,為祖先上了供,一家人便喜氣洋洋地圍坐在餐桌前,喝酒吃菜。年夜飯的菜肴各不相同,即使鄰居也不會是一個樣。雞、鴨、肉必不可少,在我生活了十多年的過西村,離海不過三五里,魚蝦則成為年夜飯的主打菜。
萊州灣多蝦,有兩隻一斤的大對蝦,也有一拃長的大爬蝦。不過,在年夜飯里,有「早春第一鮮」之稱的桃花蝦是最受歡迎的。蝦不大,皮薄籽多,肉厚而細嫩,口感鮮美。它的名稱來歷有兩種說法,捕撈的最佳時節恰逢桃花盛開,或者,煮熟後顏色艷紅似桃花。在人們的心裏,桃花的寓意和象徵有很多,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到唐代詩人崔護的著名詩句「人面桃花相映紅」,無不展現着人們追求美好的心跡。因此,在年夜飯里,涼拌桃花蝦就不僅僅是一種美味了。
在萊州人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少不了魚,吃魚的哪個部位也講究,素有「加吉頭,鮁魚尾,河鰳身子,鯽魚嘴」的說法。這押韻上口的民謠從魚頭一直說到魚尾,當是美食家的經驗之談。年年有餘,那麼,在年夜飯里,吃什麼魚?紅燒鮁魚、煎燜鰨米魚、清蒸鱸魚……萊州灣里魚類眾多,你願吃什麼魚就吃什麼魚。不過,年夜飯的意義重大,許多人家更青睞加吉魚。它分紅鱗與黑鱗兩種,加吉魚的名稱聽着就喜慶,而稀少的紅鱗加吉魚通體覆蓋著褐紅色鱗片,帶有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則更為名貴。加吉魚頭大而口小,肉質白嫩細膩。它棲息於泥沙底的近海,以頭撞擊牡蠣殼或其他貝類,吸取鮮肉為食物。所以,加吉魚頭上的肉全都是活肉,尤其是鰓上和眼後骨里的肉最為鮮美。吃完加吉魚,一根不少的頭骨能拼出一隻羊頭或小猴子。因此,這成為孩子們一項有趣的智力測驗,是否心靈手巧,由此可見一斑。
在諸多歷史文獻中,加吉魚有多種名稱,諸如嘉鯕、夾鯕、佳季等等。不過,在萊州一帶,人們比較認同的還是「加吉」。原因有二,一是有「吉上加吉」之美好寓意,二是與一段民間故事有關。傳說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御駕跨海東征,途經登州(今蓬萊),擇吉日登船出海。不多時,一條大魚躍上船頭。但見那魚周身赤鱗,在陽光下泛着紅光。李世民問隨同的大臣,這是什麼魚?隨臣亦不知,便請皇上賜名。良辰吉日,吉上加吉,李世民思忖片刻,遂賜予「加吉」之名。
酒足飯飽之後,撤掉酒席,一家人便興高采烈地包餃子,準備年夜飯的第二階段。餡多是白菜肥肉的,有「百財」與「富有」之寓意。餃子里還要包進銅錢、年糕、紅棗和栗子等,有「發財、高升、甜蜜、利子」之象徵。除夕夜12點的鐘聲響起,熱騰騰的水餃端上來,年夜飯的第二階段便開場了。
餃子的歷史悠久,其來歷在民間有諸多說法,其中一個與萊州有關。傳說在丞相李斯和大臣趙高的陪同下,秦始皇率文武百官東巡,來到東萊郡的三神山(今萊州市三山島),住進一大戶人家用膳。御廚將烹飪好的魚蝦端上桌,秦始皇吃了一口就吐了出來,龍顏大怒,說腥氣難咽。內地的御廚對做海鮮一竅不通,無奈之中,當地亭長鬍安只好找來了村裡的一對名廚夫妻掌勺,並要求必須做出可口的菜和飯,否則將有殺身之禍。丈夫會做菜,妻子會做飯,膽戰心驚的他們便急中生智,擬將菜和飯合二為一。他們把蝦仁等剁碎,加上調料和韭菜以及一大勺豬油。和好的面擀成一個個小薄片,將餡包了進去。在熱水沸騰的鍋里煮熟後,這個菜飯合一還沒有名稱的食物被端到了秦始皇跟前。秦始皇吃得有滋有味,遂宣趙高和胡安覲見,並問這菜不是菜、飯不是飯的東西叫什麼。趙高以為皇上吃得不合口味,連忙請求削他和胡安的職以謝罪。胡安一聽就急了,心想不能削他們的職,應該絞死這對夫妻,便斗膽請求道:「不是削職,是絞死……」胡安嚇得神不守舍,吐字不清。秦始皇打斷了他的話,卻將「絞死」聽成了「餃子」,連稱這餃子美味可口,並重賞了這對夫妻。
如今,李世民命名的加吉魚仍然在萊州灣里繁衍生息,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在三山中峰的頂部,秦始皇當年祭祀陰主的遺址尚在,矩形平石上有石坑酒樽九隻,筷印一雙,手掌模兩個。還有當地人說,那石頭上的幾塊月牙或元寶形狀的圖案就是餃子的化石。
飲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熬年,人們在享用美味佳肴中度過一個不眠之夜。年夜飯里有許多生動而有趣的傳說,儘管這些故事大多無案可稽,字裡行間卻透露着人們對故土的熱愛。
(方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