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將「龍」重登場,在這闔家團圓,親友相聚的日子裏,美食總是繞不開的話題。
美食,不僅彰顯了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更承載了從古至今豐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傳承。
這些寶山美食也藏着寶山人民特有的年味,這個春節,給自己與家人安排一場非遺美食之旅吧!
大場白切羊肉
大場得名於宋代在此設立的鹽場,當時韓世忠的軍隊也在此駐紮。鹽民和將士當中有不少人來自北方,北人喜食羊肉,食羊之風遂在此地傳播開來。明清時期,大場地段商賈繁盛,羊肉生意興隆,大場白切羊肉製作工藝也於此時形成。
大場白切羊肉技藝在傳承交替中保留至今。20世紀初大場老街尚有三家門店,幾十年後的今天卻獨剩一家「堯堯羊肉館」。這家館子雖然面積不大,生意卻很紅火,久負盛名的當數那一鍋延續了二十年的「老湯」,《新民晚報》、上海電視台等媒體對此做過專訪報道。
老香齋茶點
老香齋茶點製作技藝起源於清代咸豐元年福建泉州,民國初年技藝被帶至上海天目路。而後紮根於寶山發展壯大,「老香齋」品牌漸成為上海特色茶點。
約一百年前,老香齋創始人許氏帶着具有閩南地域特色的茶點技藝遷來上海。此後近百年的變革實踐中,老香齋茶點製作技藝「取名家之長,補自家之短」,吸收了西點的風格特色,並完美地融入了蘇、浙口味,產品外觀也更加精美、小巧,最終呈現出鮮明的上海海派特色。
羅店魚圓
羅店鎮位於寶山西北方,成陸於唐略前,宋時便有漁村,鄰近江海,土壤肥沃,農商繁榮,自古便是魚米之鄉,故羅店水產豐富,且當地人愛食魚蝦,民間各種此類菜肴眾多。羅店魚圓就是當地比較常見的民間美食,威名遠播,乃至寶山地區凡是售賣魚圓之處都會自稱羅店魚圓。
羅店魚圓在當地製作方法各異,各家各戶都有自己獨到的工序和口味偏好,但究其根本無非魚肉鮮美,肉醬與水比例得當,無麵粉添加,儘可能地還原魚肉本身的鮮嫩可口。作為民間紅白喜事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可見羅店魚圓在當地飲食文化中的地位之重,一代代製作者們智慧的傳承,同時也承載着羅店古鎮的歷史與人文。
羅涇四喜風糕點
羅涇地處滬北,農家色彩鮮明。舊時,當地農民長年累月、起早貪黑忙於稼穡,常因陋就簡地製作點心用於充饑。「四喜風糕」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發展並延續至今。
羅涇「四喜風糕點」,以當地優質稻米為材,粳糯搭配,在浸泡後瀝干磨細成粉,經加糖水拌和,篩濾成料,裝入模具,於籠屜內蒸成。雖然工序並不複雜,但粉之粗細,料之乾濕,輔料添加、火候把握等均需拿捏有度,自有獨到之處。羅涇「四喜風糕」形狀不一、大小不同,口味也不盡相同,但均有糯而不粘、味美爽口的鮮明特色。
時至今日,因「糕」「高」二字諧音之故,「四喜風糕點」依然常被用於婚生、喬遷和壽誕等場合,極富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
寶山紅燒鮰魚
鮰魚肉嫩味美,是魚中上品,在民間有着「不吃鮰魚,不知魚味」的說法。紅燒鮰魚是上海家喻戶曉的名菜,而寶山紅燒鮰魚則是眾家紅燒鮰魚技法中的頭牌。
紅燒鮰魚作為一道「工夫菜」,菜肴具有色澤紅亮,魚皮膠滑,魚塊肥腴的飽滿,入口即化的肥糯,滷汁的濃厚細膩,味覺的「甜上口、咸收口」上海本幫菜典型特徵。
現在的寶山紅燒鮰魚烹飪技藝就是繼承了當年吳淞老街赫赫有名的合興館的余脈,在寶山開枝散葉,知名度頗豐,往來食客絡繹不絕。
吳淞萬盛號白玫瑰酒
吳淞萬盛號醬園創建於光緒十年(1884年),原址在吳淞的淞興路317號,其產品白玫瑰酒曾於民國3年(1914年)經農商部評選,送往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銀牌獎。
萬盛號白玫瑰酒是純糧食高粱酒和發酵白玫瑰等配料釀造的純天然酒,以香氣醇正、甘甜可口而聞名;長期飲用該酒,具有美容、養顏、和血散瘀、清心健腦、滋陰補腎、健脾益胃之功效。
萬盛醬園產品開發將推動本區域老字號的開發和傳承,推動本地區民俗文化產業化的發展,推動本產品依託寶山郵輪經濟、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國門再次登上國際舞台。
品非遺美食
品寶山味道
傳承幾代人的老手藝美食
不僅承載了我們的回憶
更是承載了一段段關於寶山的故事
這個冬天
用非遺美食
迎接嶄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