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味道?葯明系帶動板塊爆發,高位發行基金還套牢,基金經理預判創新藥行情持續全年

財聯社3月18日訊(記者 閆軍)沒有想到,deepseek帶來的ai最清晰的應用場景率先落在了醫藥,春節以來,ai+醫藥投資情緒高漲,龍頭個股的狂飆之下,醫藥板塊再次普漲。

3月18日,葯明系再次帶動h股、a股創新葯板塊大漲,葯明康德h股早盤一度漲幅達16%,葯明合聯上漲近9%,葯明生物漲超8%。截至收盤,葯明康德收漲10.54%。全天醫藥板塊在市場漲幅居前,以場內etf漲幅來看,創新葯港股etf、醫藥etf港滬深、醫藥衛生etf、醫藥etf漲幅領跑行業主題基金etf。

作為曾經「傷害」基民最深的板塊,醫藥的反彈格外吸引眼球,但是從多位受訪基金經理觀點來看,對後市樂觀之餘,多數觀點仍是「結構性行情為主,醫藥板塊的整體修復遠未到來」。

一方面是結構性行情,另一方面,是高位發行的基金還沒回本。即便是年內漲幅居前的醫藥基金,不少基金凈值依然在水面以下,以天弘創新葯滬港深etf為例,年內漲幅超11%,卻因成立於2021年8月整個市場的高位,當前凈值為0.579,也就是說,其成立以來虧損仍超過40%。

在這一背景下,投資者的選擇也略顯糾結,反彈止盈與看好後市的皆有。wind數據顯示,以etf的資金流向來看,截至3月17日,全市場38隻場內醫藥主題etf年內資金凈流出26億元,但也並非越漲越賣,最近一周資金流向來看,醫藥etf獲3億資金凈流入。

龍頭訂單、業績利好帶動醫藥板塊大漲

消息面上,葯明康德公告,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收入與經調整non-ifrs歸母凈利潤均創歷史新高,新增訂單金額同比回升18%,細胞與基因治療cdmo業務增速達37%成為新增長極。同時,葯明康德公布了10億元回購計劃,將用於註銷並減少公司註冊資本,回購價格不超過92.05元。此外,公司還表示,擬派發現金紅利28.35億元。

長城基金經理梁福睿表示,cdmo龍頭公司新簽訂單超預期,以及醫藥創新葯估值整體抬升,帶來了cxo和創新葯兩個子板塊的高漲幅。葯明康德引爆了醫藥市場,回顧年初以來的醫藥個股走勢,醫藥內部已經走出了子板塊「小牛市」的趨勢,且a股和h股走勢相對同步,創新葯、cxo板塊的一二線公司股價均有30%以上的漲幅。

永贏中證港股通醫療主題etf擬任基金經理儲可凡表示,醫藥行業當前有非常多積極的信號,比如,醫療設備招采數據自2024年11月起出現同環比大幅改善;醫療企業基本面邊際好轉,以港股通醫療指數為例,2024年三季度港股通醫療指數roe從6.1%大幅提升至14.6%;政策端繼續支持葯械創新,年內有望推出首版醫保丙類目錄。尤為關鍵的一點是ai對醫療的賦能,或是今年醫療投資的主要推動力。

基金經理看好創新葯板塊的全年行情

展望2025年,梁福睿表示,更加看好創新葯板塊的全年行情,在國家大力鼓勵醫藥創新的政策背景下,諸多創新葯公司在研品種有望今年內發佈重磅數據,或者達成大金額的海外授權,這與全市場科技板塊的技術能力體現和估值重塑形成呼應。同時,自2025年開始,大批量的創新葯企或許將在未來1到2年內實現報表扭虧為盈和自我造血,真正實現醫藥科技創新的正循環。

金鷹基金表示,投資機會來看,建議關注三個方向,一是低估值的細分行業龍頭:a股醫藥板塊整體估值處於歷史低位,部分細分行業龍頭憑藉管理優良和平台型優勢,有望在行業復蘇中受益。

二是消費醫療復蘇:隨着宏觀經濟的復蘇,消費醫療領域或有望迎來反彈。具備品牌競爭力和產品稀缺性的企業,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此外,醫療服務領域的連鎖專科醫院和第三方檢驗/影像中心也值得關注。

三是醫療器械的國產替代:國產醫療器械在高端化和國際化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展;高值耗材領域的國產替代也具有較大市場空間。

四是ai賦能的醫藥企業:關注ai技術在醫藥研發、輔助診斷、臨床決策等領域應用相關的投資機會,如ai製藥、機械人設備等領域的企業,或有望受益於技術落地和行業變革。

儲可凡也指出,近期,ai醫療行情持續活躍,反映了ai醫療在產業層面取得新進展。ai醫療的投資價值早已出圈,成為科技投資者及科技大廠加速布局的領域。

例如,谷歌deepmind團隊發佈alphafold3模型並宣布開源;ark基金經理凱瑟琳·伍德(cathy wood)公開表示醫療是ai應用中最為低估的領域;華為表示「醫療領域的數據質量很高,數字化程度高的行業會率先實現ai應用的落地」,與瑞金醫院強強聯手發佈病理大模型,並成立ai醫療衛生軍團。

「隨着未來ai在醫療中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融合的程度越來越深,ai醫療的投資機會也會源源不斷出現。」儲可凡表示。

警惕四大風險點

創新葯回暖明顯的同時,買在高位的回本之路依然漫漫。

在業內看來,首先,醫藥尚未迎來整體的復蘇,更多是結構性行情的反彈;其次,即便是葯明康德當前股價一度衝擊76港元,較27港元的低點已經翻倍,但是相對於2021年186港元的高點距離仍然較遠,這也符合當下基金產品給投資者帶來的體驗,即年內漲幅超過20%,但相較於2021年高位入場而言,虧損仍有五成。

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仍有多達34隻醫藥醫療主題基金成立以來虧損超過40%以上,多只在2020年至2021年高位發行的產品虧損速度甚至超過60%。

金鷹基金也表示,創新葯板塊依然存在風險點:

一是,醫藥行業受政策影響較大,如集采政策、醫保控費、藥品審批標準等。政策調整可能導致藥品價格下降、企業利潤壓縮,或影響創新葯的商業化進程。

二是隨着創新葯和醫療器械市場的快速發展,競爭格局日益激烈,同類產品的增多可能導致市場份額被稀釋,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增長預期。

三是醫藥研發具有高投入、長周期、高不確定性的特點,研發失敗或進展不及預期可能導致企業失去市場機會,甚至面臨財務壓力。

四是部分醫藥股在近期漲幅可觀,可能存在估值過高的情況,一旦市場情緒轉向或行業基本面發生變化,估值回調可能導致股價大幅下跌。全球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影響醫藥企業的海外研發、商業化和業務拓展等。

(財聯社記者 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