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礦業大潮中,非洲這片古老大陸既見證過外來掠奪,也迎來過重生機遇。20世紀末,一場關於中國企業收購贊比亞謙比希銅礦的決策在西方世界引發了軒然大波——很多人斷言,這是一次註定要「賤買爛礦、竹籃打水」的冒險。
那時,這座曾被英國殖民者肆意開採二十餘年的老礦,已沉寂近十一年:偌大的露天礦坑早成雜草疊嶂,地下巷道失修坍塌,機器設備蕩然無存。更棘手的是,這些礦體埋藏深達千米,連英企也因技術瓶頸放棄重啟。偏偏此時的中國,國庫只有區區1400億美元外匯儲備,卻要砸下近12億美元啟動資金。這一舉動,在當時幾乎被視為「豪賭」。
但面對質疑,中國人選擇了另闢蹊徑。
第一步並非貿然投產,而是帶着三百箱凌亂地質資料,逐步查遺補漏,用整整三年時間重新詳盡勘探。結果令人震撼:他們找到了此前未被記錄的東南礦體,蘊藏着五百萬噸銅,品位高出國內平均值2.5倍。並且,還首次識別出豐富的鈷礦資源——為中國未來新能源生態埋下關鍵布棋。
在施工工藝上,中國團隊擯棄了早期西方的粗放模式,自主創新「大直徑深孔階段礦房法」,使回採率由六成提升至八成以上,並在非洲首次將井下無人遙控作業落地。2018年落成的東南新礦段甚至實現全面數字化和自動化操作,本地工人身處地面控制中心即可操控地下數千米外的設備,單位產能翻了五倍。
與以往盲目攫取的殖民慣性不同,中國企業秉持「造血而非放血」的理念。2003年新礦體投入運營後,頭八年全部盈利沒有分紅,卻優先投資於選礦、冶煉、環保處理等設施。到了2021年,謙比希不僅年產銅25萬噸,還出產71.8萬噸硫酸,累計營業額遠超初期投入;投資回報、產業升級攜手推進。
這座礦山的重啟,徹底點燃了贊比亞銅帶省的希望。
曾經八成家庭因礦山倒閉而陷入貧困,如今5300多名本地勞工獲得體面崗位,收入顯著高於全國平均。政府不僅坐享股權分紅,還新增了每年7千萬美元稅收。而這種改變,不止於數字:專門設立的培訓中心培養了兩千名本地技術工人,贊比亞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採礦工程師隊伍。更有79家中國企業跟隨入駐產業園,創造了超過一萬個就業機會,煥活了一座城市、一條經濟走廊。
這場堅韌投入的長期主義,慢慢扭轉了西方對中國「剝削」、「壓榨」的刻板印象。
即便如路透社後來試圖質疑工資水平,但現實數據顯示,這裡工人的薪金其實比本國平均還要高四成,並享受着醫療、教育等全方位保障。與此同時,這種負責任的投資模式正在非洲多地開花結果。從剛果金到塞爾維亞,中國企業突破技術壟斷,在生態治理、人才培養、產業鏈打造等層面持續深耕,贏得越來越多的當地認同。
這種海外布局背後,是中國對自身資源安全的高度警覺。作為全球最大的銅消費和新能源車製造國,中國對銅、鈷、鋰這些戰略金屬的依賴程度極高。事關「卡脖子」,中國選擇從源頭推動變革——不只帶走資源,更留下制度、技術、人力和產業的組合賦能。這份合作,不再是過去那種一次性取利,而是一套兼顧當前與未來的共贏方案。
實際上,謙比希銅礦只是眾多案例之一。中國企業用「技術+基建+人才」的嶄新模板,破解了西方多年壟斷與封鎖的局限,把被丟棄的「廢礦」變作點燃區域工業化復蘇的火種,讓資本的逐利邏輯演化為互惠的可持續未來。
如果說,過去殖民資本只把非洲當成提款機,最終只剩荒蕪與喧囂。那麼,中國的轉圜實踐,則讓人們看到:當謙比希煙囪再現白煙,當中文課程在礦區校園響起,那些原被視作玩笑的「中國投資」,成為了折射發展觀轉型和文明互鑒的真實縮影。
在日趨激烈的全球資源競爭中,中國的答案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用創新、堅持和責任,把「不可能」變為「共同成長」的現實。這,或許才是真正屬於新時代礦業合作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