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冉啟行
6 月 25 日,Solos 在香港舉辦新品發佈會,正式發佈了新一代 AI 音頻眼鏡 Solos A5 ,以及具備 1600 萬像素的 AI 拍攝眼鏡 Solos V2。藉此契機,我們得以在喧囂的會場之外,與這位站在產品背後的關鍵人物進行一場深度對話。
坐在我對面的是 Solos 的靈魂人物——范欽強博士(John C.C. Fan,後文簡稱「范博」)。他的履歷足以讓任何科技圈的人肅然起敬:1999 年獲信息顯示學會特別表彰獎;2005 年被 NASA 選為美國 15 大納米技術創新者之一;2020 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表彰其在電子材料和顯示設備的創新及創業貢獻。

他創立的 Kopin(Nasdaq:KOPN),在 1995 年發明的異質結雙極晶體管(HBT)技術,幫助引領了無線革命,至今仍是地球上每一部智能手機無線通信的基本構建模塊;Kopin 曾為 F-35 戰鬥機飛行員打造頭盔顯示系統,為初代 Google Glass 提供核心的顯示部件。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殿堂級的科學家,聊起產品時卻像一位鄰家阿伯,臉上掛着溫和的笑,語氣里沒有絲毫鋒芒,謙遜中透着對產業發展的洞察。這便是我們故事的起點,一個關於身處極速賽道的領軍人物,卻選擇「慢」下來的故事。
「舒服第一,技術第二」,AI眼鏡公認的產品哲學
「如果戴着不舒服,不好看,什麼功能都沒有用,誰會戴?」採訪伊始,范博就拋出了他貫穿始終的產品聖經,很難想像,這樣一句話竟會從一位技術大咖的口中脫口而出。沒有純粹技術的理性,皆是產品設計的感性。
作為新興的可穿戴設備,AI 眼鏡的使用場景對佩戴體驗提出了嚴苛要求。這類設備需要直接貼合用戶頭部,與鼻樑、耳廓等人體觸覺神經密集分佈的敏感區域形成長時間接觸,並且是對外的「第一印象」裝飾品。
這種物理的產品特性,決定了產品設計必須將舒適性、貼合度、材質親膚性與時尚性提升至核心考量維度,因為這些直接作用於人體敏感帶的細節,不僅關乎用戶的日常使用體驗,更會深刻影響產品的市場接受度與普及性。
而 Solos 的產品也確實如此,VR陀螺現場體驗到兩款新品(Solos A5與V2)整體人體工學設計做得相當不錯,非常輕巧,前後配重比例恰當,佩戴舒適。

范博表示:「我在使用這款眼鏡(Solos A3)一年的過程中,發現它比普通眼鏡其實更好,雖然它比之前用過的某款眼鏡要重一些,但完全可以接受。因為用這款眼鏡時可以把手機放在一邊,通過聲音控制和藍牙功能就能完成很多操作,比如打電話、聽歌等。同時,在家中走來走去時,它能實現聲音的私人化,別人聽不到,這對於家庭環境中的互動非常有用。」
在「時尚」方面,Solos 在產品設計上做了大膽的創新——鏡腿可拆卸,鏡框由合作夥伴自由設計。這一產品設計與華為智能眼鏡系列的雙鏡腿可拆卸類似,不過,不同的是 Solos 眼鏡的雙鏡腿中,主板與電池分開,所以鏡框中會有一條明顯的「走線」,以幫助左右鏡腿進行連接。

這種模塊化設計的深層價值將「時尚」(鏡框)與「科技」(鏡腿)解耦,構建了一個開放的平台。用戶可以保留自己鍾愛的鏡框,僅通過升級鏡腿來獲取最新的技術(例如,從A3的音頻鏡腿升級到最新A5的鏡腿)。
在發佈會現場,我們看到了數十款搭配 Solos A5 的 SKU,不同的鏡框設計,不同的鏡框顏色,還有可選的磁性墨鏡貼片,令人眼花繚亂。Solos 在 ID 設計上的開放式生態戰略,為不同的用戶提供了多元選擇,可滿足大眾的個性化時尚需求。

智能眼鏡,Solos走了十年
事實上,Solos 是全球最早誕生的智能眼鏡品牌之一,遠早於聲名大噪的 Ray-Ban Meta。
在多模態 AI 大模型尚未誕生之前,配備近眼顯示光學系統的眼鏡產品都被統一稱為智能眼鏡。2015 年,Kopin 為運動員推出 Solos 智能眼鏡,專註於性能、風格和舒適度,表明 AR 系統不需要是笨重的大頭盔,而是時尚的眼鏡。

次年,CES 2016 上,Kopin 發佈了針對智能眼鏡 Whisper 芯片。該芯片可在嘈雜環境下為智能手機或智能穿戴產品處理聲音。該芯片旨在提升現有的系統音效,改善語音識別引擎的效果。
據介紹,Whisper 芯片的核心技術源自 Kopin 專利語音提取過濾技術(VEF)。這項技術採用單封分離設計,通過精準的信號處理機制,確保語音提取過程中音效的完整性,避免傳統技術可能導致的聲音扭曲問題。其核心優勢體現在複雜聲學環境中的卓越表現 —— 即便處於嘈雜場景,用戶以正常音量甚至低聲交流時,接收方仍能清晰捕捉語音內容,無需刻意提高嗓門。
在發佈會現場,VR陀螺實測了配備 Whisper 音頻技術的 Solos A5, 在「AI翻譯」場景下,即使我們距離聲源較遠(約 10 米左右),AI 依舊能準確識別,並相對實時地翻譯出對應中文語音內容。對比筆者手中 iPhone 上的傳統翻譯 APP,整體拾音效果與翻譯準確度高出 50% 以上,這是一個難以置信的結果。
此外,Kopin 雖然在微顯示技術領域也有諸多積累,不過 Solos 目前並未布局配備近眼顯示模塊的消費級 AR 眼鏡。在范博看來,智能眼鏡的發展需要循序漸進,一點一點積累,一層層向上爬。
范博將 AI 智能眼鏡的發展層級分為 5 個 Level:Level Zero 是 Regular Glasses,作為基礎,承擔視力矯正等基礎功能;Level One 為 Eyeglasses,是融入初步智能元素的基礎形態;Level Two 聚焦 Audio,藉助聲音實現 AI 的輸入與輸出交互;Level Three 引入 Camera,以視覺輸入為 AI 處理提供支撐;Level Four 圍繞 Display,通過複雜光學耦合實現視覺輸出,雖技術難度大、回報周期長,但對提升 MR 體驗意義重大。
「你沒有這個 Level 1 的基礎,其他的 Level 就上不去了。」范博強調。這個框架的核心思想是:在確保每一層級的產品本身都足夠優秀、能獨立成立之前,絕不冒進到下一層。這樣的產品思維,也讓 Solos 在資本市場獨樹一幟。
科學家的任性,不按「遊戲規則」出牌
在資本市場「要麼增長,要麼死亡」的叢林法則里,范博和他的 Solos 是一個異類。他選擇了一條更孤獨,也更自由的道路。
在談到所有初創公司都難以規避的投融資時,范博對 VC 的態度坦率得近乎「冒犯」。他直言不諱地表示,之所以避免 VC,是因為「他們有意見多多」,而且這些意見往往來自對技術和產品缺乏深刻理解的投資人。他回憶起過往的創業經歷,投資人總是催促他去做那些他認為「錯誤」的事情。
Solos 的資金主要來自范博的家族和朋友,一種「家族辦公室」的模式。這賦予了他一種奢侈的自由:可以不為短期的財務報表負責,只為長期的產品願景負責。「我不要你(VC),」他半開玩笑地說,「因為我(把A3)戴了一年以後,我覺得 A3 不是最好的。」這種「因為我覺得不夠好,所以我不急着賣」的底氣,是 VC、資本驅動型公司可能難以理解的。

財務上的獨立,直接催生了 Solos 獨特的「小批量、快迭代」產品策略。范博將其比作早期的谷歌 Pixel 手機:「我們想像它一樣……賣個五千部、一萬部就夠了。我們能得到反饋,就可以做第二代、第三代了。」
這是一種「去風險化」的創新模式。他們不把賭注押在一次性的海量發佈上,而是通過小規模發售來測試市場、收集反饋、快速學習。例如,Solos 的產品序列里沒有 A4,因為在研發過程中,他們發現 A5 將是更具革命性的迭代,於是果斷跳過了A4。這種靈活的決策,對於一個背負着巨大庫存和銷售壓力的公司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每一副給我一毛錢就行了」
「被他的正能量所感染。」這是我們採訪後得出的共同結論。
在 1 個多小時的採訪中,范博總是面帶微笑,語氣平和。任何困難在他面前,似乎都變成了可以被理性拆解、直接規避的課題,而非焦慮的源頭。
他的人生驅動力,並非創造一家市值千億的公司,而是創造出能被億萬人使用、能為社會帶來價值的技術。他甚至夢想着,未來每個人都戴着 Solos 眼鏡,而「每一副給我一毛錢就行了」。
「我是在 MIT(麻省理工學院)念書的,我的老師第一堂課就告訴我們,你們來這裡學東西,是要用來貢獻社會的。」
在那個炎熱的香港午後,范博的話語為這個被資本和速度裹挾的時代,提供了一個珍貴而清醒的註腳。他不是一個典型的商人,更像一個純粹的科學家和生活家。他用自己的節奏,耐心打磨着一副最「舒服的眼鏡」,希望透過它,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看見——科技,本應有的溫度。
而他那種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也許正是我們一直在追尋的理想生活與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