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長沙3月30日電題:不僅產業轉移,更是產業升級——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現場觀察
新華社記者白田田、余春生
3月28日至30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湖南)在長沙舉辦。現場洽談和簽約的項目中,新興產業或者傳統產業的「升級版」佔了多數。與會專家、地方幹部和企業負責人,句句在談「產業轉移」,但又句句在說「產業升級」。
位居中部地區的製造業大省湖南,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樞紐。轉什麼?怎麼轉?怎麼接?以此次對接活動為觀察窗口,可以看出產業轉移的不少新變化。
從「平移」到「躍升」
說起產業轉移,很多人會想到一些勞動密集型或者技術落後的產業。然而,本次對接活動現場簽約的項目中,記者看到的幾乎都是「高端裝備」「智能製造」「先進材料」這類字眼,產業轉移的成色更足了。
多位與會者表示,如今的產業轉移絕不是原有技術和生產能力的簡單平移,而是要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方向上實現產業升級甚至躍升,開闢產業發展新賽道。

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湖南)簽約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余春生 攝
以綠色智能計算產業為例,在人工智能時代,這一產業成為各地關注的焦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說,東部地區將一般製造業轉移到中西部的格局正在改變。湖南等中部省份可以在材料、元器件、裝備等方面進入計算產業中高端,西部地區則能通過建設算力中心和大數據中心推進新型工業化。
瞄準產業前沿,不少企業邊轉移、邊升級。信維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主營產品是射頻天線、無線充電模組等。當這家企業在2019年將部分產業轉移到湖南益陽高新區時,開始布局多層陶瓷電容器——這被稱為「電子工業大米」,其高端產品長期依賴進口。
信維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浩說,企業和益陽高新區共同出資成立信維電科,正是要打造高端多層陶瓷電容器的研發、生產基地。目前,多款產品已經通過下遊客戶測試,並逐步實現量產。項目全面達產後,年銷售額預計超過300億元。
從「分散」到「鏈條」
過去很多地方承接產業轉移,往往「招來哪個算哪個」「裝進籃子都是菜」。參加對接活動的代表認為,現在這種方式行不通了,產業轉移必須以「精準有序」作為重要衡量標準。
記者了解到,以產業鏈為抓手優化產業布局,已經成為各地的普遍做法。比如,湖南將13條產業鏈作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本次舉辦的多場專題對接活動,聚焦的都是高端裝備製造、綠色智能計算、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點產業鏈。

參加對接活動的代表在觀看重點產業鏈專題展板。新華社記者余春生 攝
在湖南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海信家電集團擬投資100億元打造的長沙綜合生產基地正在緊鑼密鼓建設,項目一期預計在年底部分竣工和試生產。在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家電企業由少到多,逐漸形成涵蓋原材料、電子器件、電商物流等環節的智能家電產業鏈。
「上下游配套企業高度聚集,成為我們選擇在此投資建廠的關鍵因素之一。」海信家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鮑一說,產業鏈各環節之間高效協同配合,無疑將為企業快速釋放產能創造有利條件。
在中國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朱宏任看來,產業轉移正在由傳統單個項目招商轉向產業鏈、供應鏈招商,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打造一批上下游關聯、橫向耦合發展、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鏈。
從「承接」到「服務」
在本次活動現場,地方幹部紛紛講起他們在產業生態和營商環境等方面的「主動謀劃、主動服務」,多家企業負責人也講起他們和承接地政府「雙向奔赴」的故事。
光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若鵬深有感觸。去年,這家超材料行業龍頭企業急需擴大產能,公司負責人在全國跑了很多地方,最後選擇落戶湖南株洲。項目在去年9月簽約、10月開工,今年上半年有望全面投產。
劉若鵬說,如此快的投產速度,得益於當地對於先進材料產業的主動服務和有力保障。比如,為了幫助企業解決用工問題,株洲市政府組織10所高職院校,在3個月內聯合培訓1500人,讓企業投資建廠有了骨幹力量。
據了解,針對產業轉移和招商引資,湖南正在加快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即投資前有招商引資專班精準匹配項目,建設中推行「標準地+標準廠房+全程代辦」模式,投產後開展「送政策、解難題、優服務」行動。
湖南湘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劉科說,地方政府要通過用好市場工具、盤活資源、迭代升級營商環境,更好解決企業關切的「快落地」「優服務」等問題,打造產業轉移的「黃金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