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導報綜合報道 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公布對各貿易夥伴的不同「對等關稅」,他宣稱,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的全面關稅,對其他認為表現不佳的貿易夥伴徵收更高的關稅,至於中國台灣的「對等關稅」為32%。新黨台北市議員侯漢廷3日表示,因為美國增加「對等關稅」,台灣地區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可能面臨訂單大幅減少、獲利壓縮與成本上升、庫存風險與資金壓力的問題。
侯漢廷3日在臉書上分析,台灣地區受關稅衝擊最明顯的產業中,扣除半導體,多數屬於信息與通訊設備及其零組件、機器零件、金屬製品等。侯漢廷更列出兩大項,先是信息與通訊設備相關產品,例如其他自動資料處理機單元(2024年出口額約317億美元)。再來是計算機零部件、路由器等,這些產品價格上升後,美國採購商很可能轉向其他供應來源。
第二是機械及零件產業,侯漢廷舉例,如汽車零件、鋼鐵製品等,這些產業在價格競爭力上較為敏感,且美國可替代性高,成本上升將使台灣地區的廠商在美市場處於不利地位。再來因為美國增加「對等關稅」,台灣地區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可能面臨訂單大幅減少、獲利壓縮與成本上升、庫存風險與資金壓力的問題。因美國採購轉向替代品,訂單下滑可能迫使企業減產或停產,甚至迫使部分業者退出市場,無法有效轉嫁成本將導致利潤縮水,影響資金流與投資計劃。原本預期的出口訂單無法落實,進而產生庫存積壓與資金迴流問題。
侯漢廷更回憶,過往聽信綠營主張所謂的「雞蛋不要放同一個籃子里」「產品不賣中國大陸賣美國」,因而大舉向美方出口的中小企業與供應鏈下游業者,狠狠被坑了一把,等不到任何好處就先換來「關稅大棒」。他直言,部分依賴出口的中小企業,由於規模較小、議價能力較弱,可能難以將關稅成本完全內部化,直接面臨獲利壓縮或市場份額流失的風險。
侯漢廷最後也說:「如果台積電還在,或許能掙扎,如果沒有買波音、沒有買天然氣、沒有進口萊豬,或許一切都有得談能交換。但台積電先送送送,然後再答應買買買,還靠什麼『嚴正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