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的深夜,一篇近萬字的長文突然出現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中國企業界的驚濤駭浪。
這篇文章來自雙彙集團的承繼人萬洪建,文中不僅直指父親、雙匯創始人萬隆存在違規交易和偷稅漏稅等行為,甚至還毫不避諱地揭露了萬隆與其長期秘書沈瑞芳維持了長達20年的不正當關係。
而更令公眾震驚的是,他控訴父親將巨額資產轉移海外,用於扶持傳聞中的私生女。
萬隆究竟是否如兒子所指控,還是事情另有隱情?這場企業與家族的角力,將走向何種結局?
從民主選舉到「雙匯帝國」奠基人
1984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二個階段,國營企業的改革全面鋪開,各種新興觀念和體制試驗接踵而至。
漯河肉聯廠,這家成立於1958年的國營企業,作為河南省內一家普通的地方性肉類加工廠,此時還面臨著傳統國企的種種束縛,工廠機制僵化、設備老化,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都難以提升,甚至職工對未來的信心也在日益減弱。
萬隆當時剛滿40歲,早年曾在食品加工領域積累了一些管理經驗,對行業情況也有較為深刻的認識。
在那個強調資歷和政績的年代,工廠領導的任命通常沿襲自上而下的傳統模式,而漯河肉聯廠的這次廠長選舉,則跳出了陳舊的框架,讓全廠職工通過民主選舉選擇廠領導。
最終,萬隆在選舉中勝出,成為漯河肉聯廠的首位民選廠長。
彼時,中國的肉製品行業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在生產規模還是產品結構上,都存在相當大的短板。
無機械化或低機械化生產是常態,很多企業仍然依賴人工操作。
相比於全球日益集中化和工業化的養殖和加工體系,中國的肉製品行業還停留在「小作坊」式模式,肉製品在國內肉類消費總量中所佔比例極低。
在他的推動下,漯河肉聯廠決定斥資引進一批國外先進設備,並對部分生產線進行改造。
這在當時的國企中幾乎是一次大膽的冒險,因為巨額的投入意味着工廠需要承擔相當高的經營風險。
然而,萬隆說服了地方政府,並取得了一部分資金支持。
除了設備改造,他還從管理上入手,為了解決工廠因管理鬆散而導致的效率不高和質量不穩,他着手建立一套具體化、流程化的生產管理機制。
在他的嚴格要求下,以前不被重視的產品質量開始顯著提升,工廠逐漸擺脫了那種「加工原材料多,附加值低」的局面,打造出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肉製品。
冷鮮肉的引入與資本擴張的起步
1998年,中國資本市場正處於高速發展期,萬隆帶領雙匯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肉製品行業中第一個上市公司,從而被稱為「中國肉製品第一股」。
首次公開募股為公司帶來了大量資金,這為雙匯後續的市場擴張提供了堅實的資本基礎。
募集到的巨額資金讓萬隆得以開始更多的嘗試。他首先集中資源解決產品線升級問題,並對生產設備進行改造,確保企業的生產能力能夠匹配擴大的市場需求。
到了1999年,他進一步把注意力轉向一個更為前瞻的領域——冷鮮肉。
當時的中國市場,消費者普遍習慣於傳統的「熱鮮肉」,即剛從屠宰場運來的未經冷卻處理的肉。
萬隆關注到冷鮮肉在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早已成為主流消費形式,同時結合國內正在興起的消費觀念轉變,認定這是一塊尚未開發的巨大市場。
為了從根本上讓國人逐漸接受冷鮮肉的概念,他開始從源頭着手,進行了精準布局。
首先,他投入巨資引進國外先進的冷鏈運輸和保存技術。
接下來,他依託雙匯銷售網絡的基礎,將冷鮮肉逐步推進到全國的大中型城市,並形成從屠宰到運輸、配送和終端銷售的一體化操作模式。
隨着雙匯在技術、規模和網絡上的高度融合,上下游的閉環產業鏈逐漸形成。
對萬隆而言,這一體系能夠有效降低企業在供需兩端的風險,並為公司未來的進一步發展拔高了基準線。
但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他對資源與權力的掌控使得家族企業內部結構日益複雜。
「雙匯太子」萬洪建的改革雄心
2000年,萬洪建正式進入公司決策層,擔任副董事長。
作為萬隆的兒子,萬洪建在很小的時候就耳濡目染了家族企業的發展歷程,但他的成長路徑卻與父親截然不同。
萬隆經歷的是改革開放初期的艱難創業,許多決策帶有明顯的個人經驗色彩,而萬洪建則成長於企業的黃金髮展時期,接受過更加系統的高等教育,具備完整的現代企業管理知識體系。
在加入雙匯後,萬洪建的第一步是主導公司內部的管理結構改革。
之前,雙匯的管理模式更偏向一種家族式的集權運作,萬隆對關鍵事務始終保持高度的個人決斷權。
萬洪建下定決心梳理管理流程,嘗試用規章制度代替經驗式管理。
在他負責的生產線管理中,質量控制成為了改革的重中之重。
他對雙匯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從原料採購到加工每一個環節,都建立了一套更高標準的操作規範。
他推行的質量管理方案注重數據化和可量化的指標,這在當時的國有企業改制背景中顯得尤為超前。
他還聘請食品安全領域的專家,組建獨立的質量監督團隊,以減少生產環節中的人為干擾,試圖建立一個更科學、更現代化的肉類食品生產體系。
隨着市場規模擴大,他還提出了更加註重品牌塑造的理念。
在萬隆執掌的時代,雙匯更注重生產能力的提升和市場份額的擴張,而萬洪建開始強調品牌價值對一個企業長久發展的意義。
他積極推動廣告宣傳和市場營銷戰略的轉變,嘗試通過塑造品牌形象贏得更多的消費者關注。
正是在這場改革中,他與萬隆之間的分歧逐漸顯現。
父子矛盾的公開化
2011年,「瘦肉精」事件讓雙彙集團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公眾信任危機。
事件曝光後,雙匯作為國內最大的肉製品生產企業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消費者對其產品的安全性產生了巨大的質疑,全國範圍內的銷售急速下滑。
一時間,超市貨架上雙匯產品遭遇大規模下架,市場份額迅速被競爭對手蠶食。
公司股價遭受沉重打擊,渠道商更是紛紛叫停訂單合作。
作為集團副董事長,萬洪建在危機應對的初期就提出了自己的解決建議。
他主張立即成立獨立調查小組,對供應鏈和生產環節中涉及「瘦肉精」的問題進行徹底調查。
身為雙匯創始人的萬隆認為,在危機處理上,重點需要放在如何迅速恢復生產,穩定供應鏈和內部渠道。
兩種應對危機的方法在公司內部的高級管理層會議當天被提出並公開討論。
主動與坦誠是萬洪建的核心主張,他的建議得到了部分年輕管理層的支持。
而緊急止損則成為萬隆的堅持,他的觀點得到了公司「元老派」管理層的強勢認同。
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甚至演變為一次面對面、毫不掩飾的意見衝突。
最終,在萬隆決策中心地位的支配下,公司選擇按照其思路,低調處理危機,重新推動生產正常化。
企業發展上的分歧只是父子間矛盾的一部分。隨着時間的推移,家庭內部的情感糾葛也使得雙方關係愈發緊張。
萬洪建對父親萬隆與其秘書沈瑞芳之間的關係早已有所不滿。
根據一些外界的調查和猜測,這些資產疑似被轉移至海外,並受沈瑞芳控制用於私人目的。
更為敏感的是,有傳言指出沈瑞芳與萬隆還有一名私生女,這一消息流傳後更讓萬洪建難以接受。
幾年來,萬洪建多次在家庭層面試圖勸說父親對這些問題做出回應,直面家庭成員乃至企業所涉及的利益關聯問題。
隆對兒子的質疑始終保持強硬態度,他既沒有承認相關傳聞,也沒有採取任何明確的行動來回應這些問題。
2021年,萬隆再一次採取了一個大膽且具有爭議的舉措——他繞過已經熟悉公司運營並具備豐富經驗的萬洪建,任命沈瑞芳為集團總裁,讓其直接掌控雙匯的核心業務。
爆料風波
2021年8月17日深夜,雙彙集團的內部矛盾以一種突如其來的方式被公開化,並迅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被免去所有職務的萬洪建決定用社交媒體掀開這場家族爭鬥的序幕。
他通過一篇長文,向外界披露了大量關於父親萬隆以及雙彙集團內部的敏感信息。
在長文中,萬洪建具體列出了三方面對萬隆的指控。
首先,他提到萬隆在公司經營中存在嚴重的違規關聯交易行為,造成雙匯發展損失超過8億元,並指出這些交易在設計時便以利益轉移和隱匿為目的。
此外,他還爆料萬隆在過去國企改制過程中,將近2億美金的資產轉移至未申報賬戶,涉嫌偷稅漏稅。
更為觸目驚心的是,萬洪建在文中揭開了二十年來一直圍繞萬隆與秘書沈瑞芳之間的不正當關係所隱藏的「灰色面紗」。
他詳細說明沈瑞芳長期擔任公司重要崗位,涉嫌通過複雜的人事安排掌控部分公司資源,還提到巨額資產可能已經被萬隆轉移到海外,為沈瑞芳以及他們的私生女提供經濟支持。
雙匯發展在A股市場當天股價跳水,大幅下跌超過5%,而港股萬洲國際更是暴跌了11%以上。
在金融層面,這場爭端讓雙匯不得不面對投資者的質疑,企業高層的連續性和輿論應對能力變得備受拷問。
面對兒子的公開指控,催選擇迅速應對。他通過雙彙集團官網發佈了一則簡短聲明,回應萬洪建文章中的內容。
萬隆堅決否認了萬洪建所提到的所有指控,稱其為「完全不實」且「毫無根據」。
聲明中,他對萬洪建的行為表示強烈不滿,並重申自己對雙匯發展和集團事務的掌控力,如今雙彙集團任由萬隆掌控。
參考資料:[1]蔡恩澤.萬家接班之謎[J].董事會,2021(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