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微博

華夏時報記者 吳敏 北京報道
又一保險公司換姓改名。
《華夏時報》記者從金融監管總局網站獲悉,中韓人壽已獲浙江監管局批准更名為「東方嘉富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批準時間為2025年1月26日。但目前該公司尚未啟用新名稱,其官網仍然使用中韓人壽名稱。
中韓人壽更名背後,與其股權變動有關。兩年前,該公司通過增資引入浙江東方和另外5家公司,其中,浙江東方持股33.33%成為控股股東。而其外資股東韓華生命保險株式會社(下稱「韓華生命」)因不參與增資,持股比例由50%稀釋至24.99%。中韓人壽也由中外合資的保險公司變為外資參股的中資保險公司。
對於更名將帶來的影響,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向本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新的名稱有助於公司塑造更加專業、高端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潛在客戶。另一方面,也可能帶來一定的市場挑戰,如需要重新建立品牌認知、調整市場營銷策略等。
換姓更名
成立於2012年11月的中韓人壽,是唯一一家總部和註冊地均在浙江省的全國性壽險公司,其兩大原始股東分別為浙江國貿集團、韓華生命,雙方各出資2.5億元。
2016年8月,浙江國貿集團將其所持全部股份轉讓給浙江東方,後者系前者旗下子公司,兩公司實際控制人均為浙江省國資委。同年10月,浙江東方與韓華生命同比例向中韓人壽分別增資2.5億元。增資完成後,中韓人壽的註冊資本提升至10億元。2019年4月,浙江東方與韓華生命對中韓人壽再度同比例增資,中韓人壽的註冊資本提升至15億元。
2021年4月,中韓人壽迎來成立以來的首次公開掛牌增資。該公司在浙江產權交易所發佈增資信息,擬新增註冊資本15.012億元,擬募集資金對應持股比例為50.02%,擬募集資金總額不低於18.18億元。其中約15.01億元計入註冊資本,超出部分計入資本公積。根據規劃,新增註冊資本的約2.5億元由浙江東方認購,剩餘12.51億元由新增投資者合計認購。韓華生命不參與增資。
2022年7月,該項「引戰增資」獲原銀保監會浙江監管局同意。浙江東方持股比例從50%降至33.33%,成為第一大股東。另新增5家國資投資方,分別是長興控股(20.23%)、溫州國資(5.52%)、溫州電力(5.49%)、溫州市交通(5.49%)、國泰證裕(4.95%)。而韓華生命因未參與增資,持股比例由此前的50%降至24.99%,成為第二大股東。
至此,中韓人壽中外雙方股東各持股50%的股權結構被打破,中方股東共計持股75.01%,外資持股比例降至24.99%。中韓人壽正式由合資險企變為中資險企。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保險公司由中外合資變身中資可以避免中外資股東股權對等情況下經營管理決策中可能出現的『頂牛』現象,有利於提高公司經營管理決策效率和相關政策的落地實施。更容易培育與當地深度融合的企業文化,有利於公司業務的發展和經營管理。但外資保險公司一直給人以經營管理理念和方法比較先進的印象,因此變身中資公司之後將失去這方面的優勢。」
在李文中看來,「東方嘉富人壽」與中韓人壽控股股東浙江東方的品牌形象更為契合,能夠更好地傳遞公司新的定位和股東實力,擺脫以往合資壽險公司的品牌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更名,中韓人壽的核心高管也進行了「換血」。2022年8月,中韓人壽原總經理桂文超離職,由張希凡接任。其任職資格直到2024年12月才獲得監管部門核准。張希凡系記者出身,早年供職於廣州電視台,後加入保險業,先後任職於美國友邦保險、中英人壽、中德安聯人壽、美國大都會人壽、中宏人壽等。
2024年1月,中韓人壽公告稱,金朝萍不再擔任公司董事長,由何欣接棒。何欣系審計出身,曾供職於普華永道,於2017年加入浙江東方,現任浙江東方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但就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其任職資格尚未獲得監管部門核准。這也意味着,中韓人壽董事長一職仍處於空缺狀態。
發債「補血」
再將目光聚焦到中韓人壽的經營業績上。成立以來,該公司除了2020年實現0.08億元的微薄盈利外,其餘年份均虧損。2012年至2023年,中韓人壽分別實現凈利潤為-0.21億元、-0.56億元、-0.74億元、-0.93億元、-1.34億元、-1.42億元、-1.19億元、-1.46億元、0.08億元、-1.17億元、-2.98億元及-3.27億元。
對於2023年的虧損加劇,中韓人壽在年報中解釋稱,受資本市場頹勢延續並大幅下跌,公司投資收益率受此影響低於預期;同時,750天異動平均國債利率持續下跌加大準備金提取額度,亦導致當期虧損增加,公司年度凈利潤和投資收益率目標未達預期。
據中韓人壽償付能力報告披露,2023年其投資收益率僅0.03%,綜合投資收益率2.94%,其中四季度單季度的投資收益率為-0.5%,綜合投資收益率0.96%。
不過,從中韓人壽最新披露的2024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來看,該公司再次實現盈利,凈利潤為0.1億元。投資收益回暖或是推動其扭虧的主要原因。2024年,中韓人壽的投資收益率為5.23%,綜合投資收益率高達7.94%。
償付能力方面,中韓人壽最新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13.56%,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29.74%。儘管償付能力充足,但該公司仍然進行了發債。1月23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官網公告,同意中韓人壽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4億元的10年期可贖回資本補充債券。
「雖然當前中韓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良好,但該公司正處於快速增長階段,總資產和保費收入均呈現顯著增長。發行資本補充債券可以為公司未來的業務拓展提供資金支持,避免因資本不足而錯失發展機遇。」李文中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並且,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融資成本相對較低。該公司可以通過發行債券,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資金,降低整體融資成本,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成立已有十餘年時間,但中韓人壽至今僅在浙江、江蘇、安徽三地開設了分支機構。「分支機構就是保險公司的腿,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保險公司能夠走多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曾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分支機構少影響公司業務拓展、客戶服務、風險管理和成本控制,尤其是不能在更廣闊的空間分散保險公司聚攏的風險。
李文中亦指出,分支機構較少意味着業務覆蓋區域範圍有限,業務拓展和服務的便捷性都會受到影響。同時,也意味着公司的品牌影響力受限,這對於壽險公司的業務發展也是不利的。但好處在於能夠減少分支機構運營成本支出,而且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彌補分支機構較少的不足,提升公司的運營效率。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