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島廣電·回瀾聽濤·11月30日訊】
全國統一大市場,消費能力是基礎;在地方發展競爭中,生產能力與消費能力平衡的城市,更是後勁日益強勁。
從統計數據來看,消費是今年以來青島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柱——前三季度,青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314.2億元,同比增長7.2%;前十個月,在青島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32.2%,傢具類商品增長14.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增長12.5%。
在24座GDP過萬億城市中,上半年青島消費能力位列第13位,與GDP排名持平;在北方城市中僅次於鄭州,但在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方面青島高出鄭州近20%。
擴內需,是當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關鍵所在,而消費又是恢復和擴大需求的關鍵所在。作為觀測消費的主要指標,社消額和社消增速確實映射出青島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只要有消費的意願和能力,「提振」即可從需求端迅速傳導至供給端促進正向良性循環。
消費興,則經濟穩。更令人期待的是,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升級,青島已然在新賽道跑出領先身位。
在今年的「雙11」中,11月1日-11日間,青島實現網絡零售額338億元,同比增長33.4%。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四,僅次於深圳、廣州和杭州。
而時間線再往前推,「網絡零售」一直是今年以來青島新消費領域的熱詞。以1-9月為例,青島全市網絡零售額1756.5億元,同比增長23.9%,領跑全省,並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六。
「線上交易火爆」無疑是內窺青島消費復蘇的切口,以點帶面不難發現城市在新消費業態創新、新消費平台搭建、新消費場景拓展上的成效。眼下,直接關係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的關鍵變量正在源源不斷的利好下轉變為最大增量,不禁讓人們對青島年底衝刺、跑贏全年既定目標充滿期待,也對下一步城市經濟加速回升向好滿懷信心。
01
牽住消費「牛鼻子」,緊抓「快變量」
「會過日子」,不等於「不花錢」,更準確的解釋應該是「越來越會花錢。」而要撬動這部分真需求,正是擴大內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必須解答的問題——滿足豐富多元且細化的消費需求,匹配與之相適應的生產及服務供給。
今年以來,青島始終圍繞着消費場景、消費內容下苦功。
就在11月初,《青島市2023年汽車以舊換新實施細則》發佈,將有效期延至2024年6月30日。個人消費者將本人名下青島號牌老舊乘用車報廢或轉出山東省,並在青島購買乘用車且完成機動車登記的,最高每輛可獲補貼6000元。
這可視為延續開年來消費熱度的又一「接棒」「助燃」力舉。作為大宗消費的代表,汽車類商品零售額一般可佔全市社消總額的10%左右,對整體消費市場起伏影響頗大。根據青島前三季度經濟數據,汽車類商品零售增額緊隨家電和音像器材之後,增速達5%,是城市品質消費提升的典型例證。
此番以汽車為發力點,加大優惠促銷力度同樣是借力槓桿效能。此前,青島開展「億惠青島消費年」活動,市級層面發放汽車、家電、零售、餐飲等消費券合計5180萬元,直接拉動消費15億元。
在牽住提振消費「牛鼻子」之外,消費場景的不斷更新也是青島破解消費瓶頸的主抓手。
圖源:青島海信廣場
今年8月以來,城市「首店」持續上新:拉夫勞倫旗下最為高端的紫標店、迪奧精品店在海信廣場開業,新銳家居服裝品牌蕉內在萬象城開門迎客。這裡還將迎來更多山東首店開業——英國香氛品牌潘海利根、韓國網紅烘焙品牌BUTTERFUL&CREAMOROUS……豐富的品牌入駐,不僅自帶「流量」,也將接續激發城市消費的新活力。
線下發力的同時,線上協同發展是青島擴容消費的主陣地。
據第三方數據顯示,目前青島共計2.8萬家電商企業在各大平台開設28萬餘家店鋪,其中活躍店鋪近4萬家,銷售實物商品店鋪10萬家。而依託電商平台的資源整合能力,在銷量提升、流量扶持、物流保障等方面皆可賦能城市實體經濟發展。
02
城市後勁,不容忽視的「慢變量」
不能否認,無論是基礎建設、還是製造業產能擴張,中國的經濟驅動力多是依靠先行要素投入。將錢和土地提前投入,隨後產生收益。而這種模式下,先行投入要素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慢變量——勞動力投入。這也是眼下影響消費最直接因素。
以城鎮化為例,新的戶籍人口會圍繞城市公共資源消耗,工作、日常消費等累積深層變量。換言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優化往往潛藏着巨大的經濟機遇。
截至目前,青島常住人口已達1034.2萬人,城鎮化率為77.32%。這個數據意味着,青島城鎮化進程已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區域空間一體化會更加明顯,而這一聚焦「人的現代化」的過程正逐步在消費上形成正向反饋。
今年前三季度,青島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87元,同比增長6.1%;人均消費支出26549元,同比增長7.6%。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16元,同比增長7.1%,增速快於城鎮居民2.1個百分點。
與常住人口相對應,勞動力遷移或將成為更加重要的慢變量。
不久前,澤平宏觀聯合智聯招聘發佈了《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報告,公布了中國最具95後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強榜單,青島首次躋身前十。
於城市而言,這當然是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等綜合吸引力的證明。與此同時,成長於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生活相對富足的95後青年人才也必將為這座城市牽引來更充沛的活力。
據2020年國家統計局2020年的數據顯示,1995年至2009年出生人口共計2.6億人。當前以95後為代表的總消費開支為4萬億元,並有望在2035年增長到16萬億元。另據諮詢機構羅蘭貝格最新研究數據表明,中國年輕人正在給未來消費帶來樂觀趨勢,61%的95後消費者對未來潮流消費增長持積極態度。
全新的消費時代,正在迎來新的驅動力。
03
提振消費「下半場」,政策驅動仍需加力
與投資和外貿相比,消費的恢復提振遠非一日之功,也沒法一蹴而就。要更好發揮消費對經濟的引擎作用,就必須打通消費領域的堵點、痛點。
9月末,青島發佈《關於進一步提振消費信心激發消費活力的若干政策措施》,包括穩定大宗消費、擴大服務消費、優化消費環境、提升消費能力四個方面、50項具體支持政策措施;
緊接着11月,《青島市2023年汽車以舊換新實施細則》跟進出台,正是對這一政策措施的落實。由此可見,極具針對性的政策不僅是傳遞信心和決心的信號,也是在組合各種優勢資源、集聚各方合力,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事實上,隨着消費者信心的逐步恢復,消費意願也在隨之提高。特別是在一些大眾消費領域,如旅遊、文化、體育、娛樂等,青島已明顯感受到市場的暖意。於是在下半年的接力跑中,青島一直在靠前用力:
8月1日,青島印發《關於做好金融支持恢復和擴大消費工作的通知》,圍繞五大方面提出20條政策措施,加大對小微企業特別是吸納就業較多的小微企業金融支持力度,即藉由就業傳導、提高居民收入,從根本上提振消費信心;
8月4日,《青島市優化消費領域營商環境實施方案》發佈,從完善消費行業准營准入、營造放心消費市場環境等四大領域出台16項舉措,着力破解制約消費領域的體制機制障礙;
8月9日,《青島市培育發展新型消費釋放消費潛力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正式發佈,在數字經濟、平台經濟狂飆的背景下借六大行動、25項舉措來構建新小消費業態、場景和模式。
如果說短期的消費提振依靠活動刺激,那麼長期的消費復興則有賴政策賦能。促消費、擴內需「衝刺」的下半場,青島正越跑越快。
本期責編美編 :吳曉坤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業務合作,可以聯繫:
濤君期待與各界精英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