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是這樣說的:「中國有兩個不公平:一個是,越窮的地方,工業產品價格越貴。同樣的一個家電,北京的價格絕對是比我老家宿遷的價格要便宜很多,這就導致貧窮的越窮,好不容易賺到了錢,買樣東西結果價格還比北京人上人貴了30%。第二個不公平就是越貧窮的地方,自己產出的東西越賣不上價格。比方說我小時候,外婆病了,就把雞賣掉了,把這個羊賣掉了,只能賣掉這些東西。你到哪賣?跑到鎮上賣,結果全鎮人養雞都很容易,家家都可以散養雞,所以那隻散養雞在當地,最多賣30塊錢。可是如果拿到京東了,比方賣給北京人上海人,你願意吃高品質的,沒有任何人工干預的,特別好的,真正好的一個土雞,我們可以賣到128塊錢。讓農民在窮的地方,也能夠享受北京上海一樣的產品價格服務。」
產業因素,就是產業與市場在時空的分佈。
中國二元化社會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城鄉關係。
還是希望不刻意區分內循環,外循環。俺老家聽說一個企業就是出口水泵到沙特。這水泵只能賣到中東?未必,但是,售到中東就發財,發財了受益的是當地稅收。
很多鎮上的,比如臨沂,做的傢具都可以出口日本,牡丹花也可以出口。要說臨沂再是牡丹之鄉也消化不了這多的牡丹。
現在的月季銷售都是南方,儘管萊州還是說月季之鄉。但歐洲的品種有幾個人種的。
五六名工作人員在智能操控室輪流操控電腦,實時監控着參數變化,加上100多名裝卸工人,年生產30萬立方米的刨花板,以前要達到同樣產能需3000多名工人。
美國大約有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只有2%的企業能存活50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國公司平均壽命10-12年。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中國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與德國企業平均壽命40年、日本企業平均壽命58年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現在問題是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可以選擇上機器,但是上機器能給老百姓發薪水?何況機械人還要花錢,特別是先給日本花錢。機械人日本第一。
勞動力要不企業開廠在越南。
實際又是不是日本的雁陣體系,是中國的雁陣。
研發在中國,生產在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