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灣財社訊記者陳盈珊愛瑪科技(SH 603529,收盤價:61.49元)10月28日晚間發佈三季度業績公告稱,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約172.28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3.76億元;基本每股收益2.42元。2021年,愛瑪科技99.13%的營收來自鐵路和船舶和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換句話說,幾乎全部的營收來自道路交通上常見的電瓶車。
如今,市面上的電瓶車,知名品牌除了愛瑪,還有雅迪、小牛、台鈴。而叫不上名字的「小電驢」也很多。國內的電瓶車究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下半場走量的關鍵,究竟拼的啥?


半路出家,靠請明星和鋪下沉興起的電瓶車
盤點電瓶車市場,半路出家才是常態。隨着電機、電池等電瓶車相關的核心技術趨於成熟和穩定,製造電動車的門檻進一步降低,使得更多人也加入到這個市場中,想要分食一杯羹。
53歲、大專學歷的張劍,是愛瑪科技的總經理、董事長。他和妻子段華在1999 年於天津創立愛瑪,但一開始他們做的是單車的生意,2004 年才開始轉賣電瓶車。
「小電瓶」作為代步工具,與當時其他品牌無異,在最初兩年,愛瑪的銷售市場主要集中在大本營天津,還沒有建立起輻射全國的品牌知名度。2009 年,重金花費 3000 萬元簽下周杰倫作為代言人,靠「愛,就馬上行動」的廣告語,也是一下子打開知名度。
拼完流量拼線下,走下沉市場和廣鋪線下經銷點成為各家玩法。雅迪是最早鋪開下沉策略的電瓶車企業。初時,瞄準三四線城市,走起低價策略。目前,雅迪的經銷點也是各大品牌中最多的。走幾步路,就能看到一家雅迪售賣點,緊抓看得見、摸得着、代步實用的點出發,雅迪的銷量也迅速突圍。
走起高端路線的電瓶車,馬路上的「小尷尬」
隨着城市經濟發展,電瓶車也從小鎮青年湧向大城上班族和留守老人。隨着近年來,大家對於充電安全的重視提升,以及對外觀、性能的講究,講品牌成為各大電頻車車企破題同質化的手段。
從2000元一台的「小電驢」,到現在動輒七八千乃至上萬元的「電摩」,速度更快、外觀更漂亮、性能更強的電動兩輪車形象開始建立。電動兩輪車各廠牌各有優勢,九號電動車智能技術突出,小牛電動車視覺衝擊力更強,還有哈啰等品牌性價比較高,行業競爭十分激烈。打造高端品牌形象,得花重金砸。
事實上,「營銷戰」已成為電動兩輪車企業競爭的一種常態。將品牌定位為「更高端」、「國際化」的雅迪,在2019年選擇好萊塢明星、《速度與激情》主演范·迪塞爾為代言人。而用數據來說話,2019年-2021年,愛瑪科技銷售費用分別為4.28億元、3.99億元和5.51億元。2022年,愛瑪電動車還贊助了當前熱播的《披巾斬棘的哥哥》。

價格上漲、走起高端路線的電動車們,依然有難題未解。最關鍵的,還是身份認同與配套政策的問題。騎摩托車可以感受下「追風少年」的魅力,騎單車則可以幫助鍛煉身體,而開私家車則更有品質生活的追求,至於開「小電驢」,倒更多是簡單代步的實用主義工具。連帶,「小電驢」出行,還容易帶上阻礙公共道路交通、影響市容市貌、造成更多安全隱患等潛藏問題。未來,兩輪電動車的發展,還需要市政交通的更好配套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