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2025年05月28日14:00:20 時尚 6490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在北大,有這樣一對學術伉儷。他們是嚴謹的研究者,更是永葆好奇心的讀者,跨越萬水千山,走過悠然時光,兜兜轉轉間,從北大學生雙雙化身北大老師。他們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長聘副教授王利平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長聘副教授田耕

他們的書房裡不大,卻藏着一方天地,映照出兩人從容穿行的相似求學之路,盛放着他們生活的痕迹,情緒的共鳴,與歲月的註腳。那些一同撫過的書頁,躍動着自然本真的詩意,匯為相視一笑的樂趣原野。

於兩位老師而言,閱讀像在暮色中信步走入林間小路,偶遇的一片葉子、一陣風,自在而堅定。以書為伴侶,又以彼此為知己,便足以讓心有所動。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詩書年華相伴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洇染滿架遠方

采寫|唐儒雅

攝影|曹夢瑤

01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隨心放,隨心讀

在一個不大的房間里,書架幾近天花板,一冊冊書宛如積木相挨相靠,碼疊起來。滿滿當當的一眾書前,是一張辦公桌,上邊攤開放着學術工作所需的資料書。就是這樣被書填滿的空間,構成了王利平與田耕的家中書房。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兩位老師的研究專業相近,他們的書,也就「不分彼此」般,落於書架上。田老師喜歡買書,有時喜歡上一本文學書,便會將不同譯本、不同版本悉數收入;有時碰上文選全集、筆記傳記、新出版的史料,也會完整購入。書架上,不同的語言風格,各異的裝幀設計安然而立,構成一種與時間的微妙對話。這源於田老師的收藏「癖好」,卻並非為研究,也非為價值,而是出於純粹簡單的喜歡。

在這片屬於生活的溫馨居所里,一排排書橫豎交錯着擺放,沒有精緻的裝飾,沒有分明的分類,也沒有系統的編目,但兩位老師卻能將其間書目大致記下。簡·奧斯汀托馬斯·沃爾夫比鄰而居,托爾斯泰里爾克「並肩」而立,像遠方來信的老朋友,在王老師與田老師的家中相會。然而,要是去到田老師和王老師的辦公室,則是另外一派景象。德國哲學教育社會學中國研究分門別類,更是成了一片書山,伏案工作中,兩人的研究自然從墨香間流淌而出。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家中,是被書籍與思想溫柔包圍的空間。

「因為要讀書,所以就呆在這兒。」

其間隨性的安置也與兩人的閱讀習慣相關,「有時候真的是隨便拿一本讀一下」,田耕笑言。王利平則回憶起博士期間導師開設的一門「random reading」課程,這是一種完全順從心緒的閱讀方式,自然發生,沒有目標,不設目的。偶爾,兩位老師將目光投於書架之上,只憑書名、封面、某一頁跳出的句段,讀上幾頁,即刻開啟的一場未知旅行。不經意地翻開,忽的被吸引,或是熟悉的論理,或是從未注意的觀點,隨心所向,輕掠紙頁,字句闖入視線,聯想由此生髮——這就是閱讀的樂趣。

於兩位老師而言,書房的存在,是一種自然的延伸——因為想要讀書,這方空間隨之被圈了出來。日常,隨意一轉身就可以「抵達」這一獨立場域,順着目光游移,手指撫過書頁邊緣,通往意想不到的思想漫遊。

02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從學,「首先得在讀書上趕上大家」

書架對面,擺放着田耕與王利平的畢業照。從北大到芝大,兩人接連走完這段求學旅程,積攢下一本本書,漸漸填滿了這間屋子,化作與他們情感密切相連的時光物件。

那是上世紀末,王利平進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就讀,兩年後,田耕也到此求學。彼時的北大,本科課程並不繁重,時間上的富裕都留給了圖書館、書店。互聯網的缺失,也讓書捲成了獲取信息的唯一源頭。「那個時候,好像人天然地就覺得,上了大學就是要讀書」,而社會學的一大好處正是在於讀書寬廣,「幾乎沒有什麼書不太屬於社會學的閱讀範圍」。翻開書,豐盈的思想世界隨之開啟。

田耕清楚記得李猛老師上課時的情景。講着講着,李老師會自然而然地向學生們推薦書,亞當斯密托克維爾韋伯朋霍費爾福柯更是悉數道來,就這樣,田耕當年的理論課筆記本頁邊上,字跡清晰地記下一連串書名,拼成這位年輕學子最初的知識地圖。師長視野宏闊、旁徵博引,對於讀書的追求、對於從學的志向,讓初入大學的田老師感到震撼,課下便真的會將推薦書目認真讀來,「我想首先得在讀書上趕上大家」

本科時期,兩人所讀的書極為廣泛,不拘一格,有着「強烈的衝擊性」。比如米爾斯的《社會學的想像力》,比如黑格爾本雅明。讀的時候還不懂社會學,也無需遵循定法,卻總能在字句細讀間,

「突然發現,原來世界不是自己原本想的那樣,甚至有着很大的不一樣。」

社會學的入門,由是從書中的理論開始。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鋪陳開來的閱讀積澱,為研究生階段打下了學習基礎。一方面,不同類別的書都有所涉獵,讓兩位老師日後的研究不易受到學科的限制。在他們看來,社會學並非有着固定樣式,由此得以更為包容地進入博士階段的職業化訓練。另一方面,「很有意思的是,社會學裏面的東西很多,好像也沒有什麼界限,按照一個方向走,其實都可以走得通」。正是不斷讀書形成的經驗感,讓王利平和田耕對於歷史材料的解讀更為清晰貫通,也讓他們逐漸拼湊起社會學中的田野調查、民族志研究等諸多板塊。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在跟隨楊善華老師讀研究生的歲月里,讀書不再停留於個人喜好,而成為一種「集體思考」的方式。同窗們以讀書會、讀書小組的形式相聚,幾個人圍坐,共讀一本書,再彼此分享想法。到這時,書籍的選擇也不再天馬行空,既要與所學內容相關,又得屬於經典,能讓眾人「有話可說」。

等到二人前往芝大讀博深造,具體的研究議題一點點明晰,身邊都是求知慾極強的同好,閱讀又進一步演化成專業化的學術訓練。彼時,田耕與王利平開始學着快速抓取作者的論證要點,梳理還原書中的思考路徑。那是閱讀者從旁觀者轉向參與者的過程,讀者不再僅僅沉浸在文本世界中,而是要與之對話、爭辯,乃至超越,在從頭讀到尾的同時,不斷磨礪自己的耐心與專註力。

從北大校園裡如饑似渴的廣泛閱讀,到芝大時期的專業深耕,春秋流轉中,王利平和田耕常常徘徊於一排排書架前,廣博而自由的閱讀經歷,釀就恆久的閱讀習慣,融匯成觀察社會的稜鏡,讓兩人多年來在學術的大道上站穩腳跟。

03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紙頁紛飛,映照共讀年華

從北大到芝大的求學路途,王利平與田耕幾乎是並肩走過的。本科時起閱讀相似的書目,研究生階段更是同在導師楊善華門下共研經典。甚至到今天,他們的研究方向雖各有延展,就連他們自己,也很難準確分辨出哪本書究竟屬於誰。

以賽亞·伯林的《俄國思想家》靜靜地躺在兩位老師的家中書架上,旁邊是幾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格奧爾格·盧卡奇,那是王老師在北大讀書時的「心頭好」。那時,對文學由衷熾熱的她,飽受俄國文學中波瀾壯闊大歷史觀的滋養,「捲入其中,深沉的思考由此浮現,對於現在的我,依然影響深遠,」王利平回憶道。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田老師則往書架中添置了好幾本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的書,這是他在碩士期間買下的。說來有趣,那時北大圖書館有專門的論文閱讀室,畢業生們博士論文放在架上,大二的田耕便看到了法語系段映虹老師的論文。田老師不懂法語,卻依然被這篇厚重的論文深深震撼,「原來可以寫成這個樣子」,也第一次得知文中所寫的《哈德良回憶錄》這本書,「找來尤瑟納爾的書一看,當然是很喜歡」

也正是在碩士階段,兩位老師在楊善華老師的讀書會裡,一同咀嚼有些晦澀的文本,思想在其間悄然靠近。「我們曾一起讀那本藍皮的《形而上學六大主題》(the six great themes of western metaphysics and the end of the middle ages,那時候啃得還是挺痛苦的。」讀書會上的人不多,沒有權威的「領讀人」,也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一群年輕的學人,自由自發地相互辯論,彼此追問。憶起這段有些不接地氣的讀書經歷,王老師坦言:

「年輕的時候,確實是要讀比較難的書的,我從跟楊老師讀書,跟周圍同學交流之中,收穫了很多。」

青春的他們一點點讀了這些大部頭,也許不全懂,卻在啃讀的過程中,學着去思考、去提出問題、去體察人、去洞察世界,從而積澱下了思維的肌理。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讀博時期,田耕又迷上了高陽的歷史小說系列,陸陸續續將《胡雪岩》《曹雪芹別傳》收入書架。「他的書,從『辛酉政變』寫到『辛亥革命』,對我的啟發還是挺大的,我也讀了很多遍。」高陽筆下清末亂世的恢宏與細膩,讓田老師愛不釋卷,讀了好幾遍,有朋友得知,還送了他好幾本。而這一時期的王利平喜歡讀亨利·詹姆斯,這是維多利亞後期的寫實小說,如今,兩人的書架上還放着利昂·艾德爾的《亨利詹姆斯傳》小開本。

還有一套《史記》,那是王利平和田耕在芝加哥大學讀博期間淘得的舊書。這本漂洋過海的書背後,也有一段趣聞。那時,學校圖書館正處理舊書,田老師和王老師都想要買下這套《史記》,芝大圖書館中亞研究的圖書館員,也是著名的陶書愛好者,也想要。同為愛書之人,在淘書攤上因同一本書相遇,令田耕感動的是,「當時那位老師看着我,把書遞過來,說到,『你要好好讀,我就把這套書給你了』。」

一路走來,共讀共研的歲月流淌在興趣形成與專業培養之中,如今的王利平與田耕,一位執教於教育學院,一位回到社會學系,卻有着相近的研究方向,有着無盡的互相交流話題。兩人會一起讀盧梭,教育學中關注《愛彌兒》的教學法、教育思想背後,正是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大框架,落於社會學所關注的《社會契約論》之中。理解教育,必須讀懂它背後的社會邏輯;理解社會,也不能忽視人的生成方式。這種跨越學科邊界的共鳴,形成巧妙的張力,使得身在不同學院的王利平與田耕,思想始終互通。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二十餘年來,王利平與田耕仍會時不時交換彼此新寫的文章,仍會因為一本好書而屢次點燃對話。兩人書架上中西結合的收藏,互為補充,照見兩人默默同行的軌跡。

04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從教,「把閱讀當作基本功」

在王利平與田耕尚未知曉學術是什麼的時候,他們就這麼踏入北大社會學系,翻開一本本書。多年之後,兩人又重回北大,從講台下來到台上,與新一代的學生面對面,再一次打開同樣的書本。

王利平對社會學系有着很深的感情,在她心中,那段時光就像20多歲時讀過的書,儘管沒能透徹理解,卻在心間烙下深刻印記,甚至是如磨刀石一般,對學術品位起到決定性影響。

「我在這裡度過了7年,在那個年紀懵懵懂懂地讀書,此後就總覺得讀書是一種值得追求的生活。」

靜水深流中,知識會迭代,讀書卻作為生活方式,永久留存下來。她也曾在專訪中講到,希望能將這份精神層面的「禮物」,以同樣的方式傳遞給自己的學生,一如法國社會學家莫斯的《禮物》中所展現的神聖之物的流動。

而今,當年的學生已成講台上的教師,面對自己的學生,王老師並不一味強調「再多讀一些書」「多關注最新研究成果」,而是更願意帶着他們回歸經典閱讀。這是因為,諸多寫作、立論、論證中的問題,根源都在於讀書,也只有在不斷閱讀中才能有所改善。於此,王利平將過往自己在北大所讀,帶入自己的課堂中,隨着教學傳遞下去,像是盧梭的《愛彌兒》霍布斯的《利維坦》,甚至厚重如《國富論》,就在這個過程中,潤物細無聲般引導着學生們形成讀書的習慣。在她心中,本科生的閱讀不應止步於細讀重點選段,而應當保證閱讀量,保持整體厚度,達到整體投入,實現全覽體會。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在田耕的《家庭社會學》課上,簡·奧斯汀的小說成了「常駐嘉賓」——《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勸導》……他和學生們一道閱讀文學作品,討論西方家庭觀念中的情感、理性與制度,構築起後續研究的根基。這是因為,他認為,閱讀,不是學術的門檻,而是支撐思想與表達的樑柱所在。

「既然是在做學術研究,就需要寫足以說服人的文章,才能充分發揮創造力,有力表達出最為核心的觀點見地,而這快意寫作的時刻,都需要『把閱讀當作基本功』的長久積累。」

從書中來,透過文本理解理論,觀照現實,最終通往社會學思潮,這也構成田老師心目中大學階段最需學習推進之處。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對這兩位老師而言,教學從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與學生們待在一起」,是持續的回饋和共鳴。剛進入這個領域的學生,總是懷揣新的視角與想法,總能問出屬於那個階段的問題,自然成為強烈的學術刺激。這一點隨着教學時間的拉長而愈發明顯,一代代學生的年齡差距越來越大,無論是作為求知的新人,抑或是在新時代成長、有着獨特個性的青年,對教師而言都是有衝擊的。在這樣常變的環境中,求學終究是個體性的,但教學則不然,需要分享交流,需要有心地對待周圍的人與事,方可始終與時俱進。也正因如此,即使身份已從學生轉為教師,田耕與王利平仍將自己視為「師生關係中受益者」,將自己置於不斷學習、好好閱讀的狀態之中。

從求學到教學,似乎天然存在着關聯。在王老師、田老師教學生讀書的途中,年輕的後生們又反過來影響着老師,這樣的場景,像極了他們當年的模樣——師生一道,將閱讀化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片段。

王利平與田耕都曾是北大社會學系的一員,閱讀,是一切開始的地方,也是這片學術熱土最沉靜、最持久的根。青澀的兩人,懷着堅定的熱情讀書,如今又回到這裡,將這份與書的長談悄然延續,將教育與研究的理念一脈承續。

05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首要之義,做一個讀書人

在教學與科研並行的時光里,田耕和王利平始終是讀書的人,從書頁中汲取養料、尋找樂趣,又彼此欣賞,也彼此激勵。

對於王老師而言,閱讀就像「調劑」一般,早已深深嵌入日常。在繁重的研究工作與高強度的寫作任務之間,閱讀成了她為自己保留的一片棲息地——在那裡,最大的樂趣「無目的性」。無需構思框架,不必推敲論證、斟酌字句,也沒有過多期待,只是單純地翻開一本書,慢下來,與另一個世界輕輕碰面,這是屬於自己的愉悅時間,整個人的身體、心境、節奏都漸漸鬆弛下來。

田耕也是一樣,他認為,閱讀是一種「無目的但不散漫」的快樂。寫是因為要讀,讀就意味着克服看不明白,從頭讀完是最大的道理。閱讀是知識汲取而非生產,就得保持「完整性」,不容匆忙,不容分割。於是,他時常坐在書桌前,攤開一本《文徵明傳》,或者是丹尼爾·t.羅傑斯的《斷裂的年代》索爾·貝婁的小說,靜靜地「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思緒就被文字牽引着。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紙頁間,以第一視角感受撲面而來的作者風格,成了王利平最為享受的時刻。讀盧梭,從情感滿溢的修辭手法中,「能切實感受到這位作者的激情澎湃,他非常想要據此說服讀者」;讀杜威則完全不同,其縝密邏輯尤為獨特,「與他的文字相遇,就像面對沉穩而理性的老學者」。每本書中文字質感、情感表達的不同,讓閱讀更具人的溫度。

田老師則時常重讀一些書,重讀其中的章節語段,作者在書頁間留下的溫度,與讀者生活的滾燙相勾連,形成研究中日漸豐富的維度。在過往的訪談中,他曾談到,「書還是那些書,但是讀書的人變了,書本面對的求知情景變了——知識在這個意義上反覆生長,煥發新的活力。」田耕也在生活經歷了種種變化時,在學術進入全新階段時,田耕恍然發現,那些看似熟悉的情節篇章,如今讀來,卻別有一番況味。在不斷的人生轉彎中與書籍重新相逢,親歷體驗為文字賦予了新意,面對那些曾經泛泛一過的段落,如今伴隨閱歷層次的提升,生髮出更深、更為個性化的感觸。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生活中的田耕與王利平,深深喜歡着「讀者」這一純粹的身份,而教師這一身份,似乎正是為他們量身定做。

「在學校以傳道授業為本分的教師,首先得是個讀書的人,而不是一個只會跟學生講道理的人。」

這是因為,唯有自身沉浸於閱讀,才能自然而然地,感染到更多人;唯有自己對於求知有着蓬勃的喜愛,才能潛移默化間,將這份學問背後的生命力一路傳遞;也只有內心永葆書卷溫度的人,才能不被「寫而必發」、「研而必用」的功利裹挾,守住那份少年般的純真。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兩人期盼着,能一直像學生時代那樣純粹,在「無目的性」的閱讀中,讓讀過的書都在記憶中留下痕迹,保有最本真的好奇,發掘書頁中的新奇。因為讀書本身,誠摯而靈動,就足以點亮生活,就令人動容。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個人簡介

王利平,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長聘副教授。1997年至2001年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本科學習,2001年至2004年繼續在社會學系攻讀碩士學位。2013年在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獲博士學位。之後曾任haverford college社會學系訪問助理教授、芝加哥大學harper-schmidt fellow、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2019年10月起任教於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比較歷史研究,社會理論,教育社會學。

田耕,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長聘副教授,2003年、200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先後取得學士、碩士學位,2015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獲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社會學、社會理論、歷史社會學、近代中國社會轉折等。2015年開始在北大社會學系教書。

北大學生情侶→北大學者夫妻,走進他們的書房 - 天天要聞

來源 | 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

采寫 | 唐儒雅

攝影 | 曹夢瑤

排版 | 唐儒雅

責編 | 曹夢瑤

時尚分類資訊推薦

看了英拉的打扮,我悟了:裙子不配涼鞋、運動鞋,會更優雅得體 - 天天要聞

看了英拉的打扮,我悟了:裙子不配涼鞋、運動鞋,會更優雅得體

刷到英拉的老照片,突然懂了什麼叫「優雅是骨子裡的」。這位前泰國總理往那一站,裙角帶風,連外媒都誇她是「政壇玫瑰」——不是靠誇張的首飾或花哨的設計,而是把基礎款穿出了高級感。以前總覺得穿裙子配運動鞋方便,尤其夏天趕時間,套雙老爹鞋就出門。但看
王曼昱:從乒壇到時尚圈,跨界綻放多元魅力 - 天天要聞

王曼昱:從乒壇到時尚圈,跨界綻放多元魅力

在體育與時尚的交叉路口,王曼昱踏出了獨特且堅定的步伐。2025年5月28日,雅詩蘭黛官宣王曼昱成為品牌彩妝形象大使,同步發佈的廣告大片瞬間點燃全網熱情,開啟了一場體育精神與時尚美學的奇妙碰撞。 廣告中的王曼昱,一頭標誌性的捲毛小狼尾,酷帥靈
比沒錢更可怕的是「背大媽包」,明明精心打扮,看着卻更土了 - 天天要聞

比沒錢更可怕的是「背大媽包」,明明精心打扮,看着卻更土了

最近和幾個姐妹約下午茶,發現一個特有意思的現象:有人穿得精緻得體,結果被一隻包拉低了檔次。明明花心思搭了衣服,可那包往桌上一放,瞬間從「氣質姐姐」變「買菜阿姨」——這大概就是「背大媽包」的殺傷力吧?其實包包這東西,真不是隨便拎個能裝東西的就
vivo S30系列亮相:五大新鮮配色,撞色中框 - 天天要聞

vivo S30系列亮相:五大新鮮配色,撞色中框

【ZOL中關村在線原創新聞】今日 19:00,vivo正式發佈了S30系列手機,包含vivo S30與vivo S30 Pro mini兩款。vivo S30系列全系提供酷莓粉、薄荷青、檸檬黃、桃桃粉、可可黑等 「果味」 配色,其中酷莓粉、檸檬黃採用黑色金屬中框與多巴胺配色背板撞色設計,呈現獨特質感,兼具潮流與個性。此外,vivo S30系列還與三麗鷗聯名.
初夏最火的「懶人裙」,大齡女性的優雅之選 - 天天要聞

初夏最火的「懶人裙」,大齡女性的優雅之選

初夏時節,氣溫逐漸升高,對於媽媽輩和奶奶輩的女性來說,選擇合適的服裝不僅關乎舒適,更關乎優雅與得體。在眾多裙裝款式中,「懶人裙」無疑是這個季節給她們的最大驚喜,無論50歲還是70歲,穿上它都能輕鬆展現舒適大方的優雅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