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母子錯過航班大鬧機場稱耽誤次日考公」引發關注。然而,這件事在此後兩天再次引發關注,前後情節還大相徑庭。
母親捨不得打車錯過航班
大鬧機場稱耽誤兒子考公?
5月17日晚,有網友爆料稱,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一名女子未能在飛機起飛前40分鐘值機,錯過航班,大鬧機場,並稱耽誤了兒子次日早上的公務員考試,還稱其子告訴民警遲到系母親捨不得打車。
視頻顯示,在機場深圳航空值機櫃檯,一名女子不停大聲哭喊:「不讓登機,耽誤我事兒啊,孩子要考試啊。」隨後,該女子還做出跪地磕頭等舉動,現場工作人員對她進行安撫。
不少網友關心上述母子是否改簽其他航班登機,上述爆料網友在評論區回復稱,工作人員幫忙查過了,沒有其餘航班,只有次日早上的,來不及。
視頻發佈後,很快引發大量網友指責。「這件事情只能怨自己呀」「這公務員還是別考了」……在相關評論區,不乏基於「母子」「考公」「捨不得打車」等細節對其進行的冷嘲熱諷,而「大鬧機場」「干擾其他乘客」等說法更讓女子處於涉嫌違法的境地。
大反轉!當事女子闢謠:
不是母子、不是考公、沒有打車
19日晚,當事人李女士向媒體澄清,視頻中的「兒子」其實是表弟,他參加的也不是公務員考試而是一場技能資格考試,且並非不願打車而是自駕送機。
當事女子坦承,自己情緒一度崩潰,有跪地磕頭等行為,但也對現場相關機構的處理方式提出異議。
「17日晚上,我和我朋友開車將我表弟送到瀋陽桃仙國際機場,不是那個網友說的『捨不得花錢打車』。我表弟原本是要乘坐當日21時05分從瀋陽出發到達鄭州的深圳航空航班。」李女士說,當時她表弟到機場時,離登機還有四十分鐘,機場人員說可以走快速通道,可到值機口時,深圳航空工作人員又不同意,說是要起飛前四十分鐘以上方可值機。

李女士提供的其表弟機票訂單截圖/圖源:極目新聞
李女士告訴記者,表弟與深圳航空航班人員溝通未果後,給她打了電話,自己在得知消息後,也趕來與值機口工作人員反覆溝通,對方均不同意,時間就一點點過去了。後來她情緒一度崩潰,出現了跪地磕頭等行為,而並非大鬧機場。
事發後,瀋陽桃仙國際機場警方很快趕往現場協調處理。「警察說看能不能改成第二天的航班,但查詢後發現,已經沒有其他出行方案,我們就離開了機場。」李女士稱。
李女士的回應發佈後,5月20日,「女子回應錯過航班哭喊耽誤孩子考公」再度引發關注。
目前,視頻發佈者的原始視頻已不可見,相關部門也對媒體表示將記錄並反饋相關情況。
李女士表示, 這件事情對她造成了很大影響。「我非常氣憤,已經搜集了相關證據,後續會考慮起訴視頻發佈者。我希望網友不要再轉發視頻,如果為了流量惡意傳播,我會追究法律責任。」
普通人又不是網紅,
為啥也有「流量衝動」?
這一事件讓人關注之處,在於視頻發佈者在事件本身並不清楚之時,僅憑遠距離拍下的視頻,就能描述出一個看似完整的故事,並且敏銳地抓住了「考公」「巨嬰」「大鬧機場」等足以迅速挑動網友情緒的關鍵點,而發佈者本身並非需要靠流量盈利的營銷號。難道普通人也有流量衝動?
事實上,普通人的流量衝動屢見不鮮。
比如,在當年影響甚廣的「杭州取快遞女子被造謠」事件中,當事女子只是出門取個快遞,卻被旁人拍下視頻造謠,甚至有不法分子用不同微信號「角色扮演」,捏造相關聊天記錄;
近日,又有司機因「駕車拖行小貓致死」遭受大規模網暴,結果警方通報司機沒有主觀故意,此事純屬意外;
以及在所謂「上海虹橋高鐵站又現攔門事件」中,有「目擊者」稱一女子為等行動遲緩的老太太,伸手扒住車門不讓關閉。結果相關部門澄清,是有乘客身體不適急忙下車時被門夾住,工作人員協助其脫身。
網上的一出出「反轉劇」引發廣泛關注,真真假假間的病毒式傳播,也讓人對流量的衝動與盲目不寒而慄。
今天該如何遏制「流量衝動」?
一段掐頭去尾的視頻、一個刺激眼球的標題、一番主觀臆測的評判,再帶上幾個敏感的「話題詞」,一條所謂新聞很快便能引發一地乃至全國關注。
不知從何時起,許多熱點訊息出現魔幻化的傾向——明明事實未清、真假不明,相關推送卻鋪天蓋地,毫無營養卻引發關注,全民圍觀卻最終翻車,當這種劣質信息縈繞公眾耳邊喧囂嘈雜,那些真正需要關注與討論的內容反而會被淹沒。
對流量的追求,讓「語不驚人死不休」似乎成為常態,不僅網紅、營銷號、公眾人物習以為常,普通人也極易上頭,在很多不明所以的激烈口水仗中,都能找到某些人無中生有、無事生非、強帶節奏、製造對立的痕迹。
今天,注意力已成稀缺資源。所謂「流量」,可以理解為「被看見」的量化指標。當它成為絕對的指揮棒和聚寶盆,「為了被看見而表達,為了迎合流量而亂噴」自然大行其道,結果就是情緒化、極端化、娛樂化、碎片化的內容,更容易被推成熱點。在這種循環中,網絡話語的情緒含量「通貨膨脹」,真相披露每每趕不上輿論發酵,而為拼搶注意力導致的以訛傳訛,又損害着媒體公信力。
輿論場當然不可能退回無網時代,流量本身也沒有原罪。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遏制部分人的「流量衝動」。比如平台有守土之責,需要持續優化機制,對未經驗證的「輿論初爆點」設立標識,提示用戶「謹慎吃瓜」;作為信息傳播者,主流媒體應在公共事件中履行把關功能,進行基本的事實核驗和理性判斷,而非隨波逐流「挑到籃里就是菜」;作為信息接收者,大家也不妨多「等一等」「看一看」,進行一點「延遲表達」,而非「即刻怒罵」。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網絡空間的環境生態如何,深度影響每一個人,更依靠着每一個人。遏制住「流量衝動」,警惕被網上的隻言片語、視頻截圖牽着鼻子走,輿論場才能更加清朗,熱搜榜才能更有價值。
新聞多看點
近日,一則「外籍留學生強闖南京火車站安檢」的信息在網絡傳播,稱南京火車站一外籍留學生強闖安檢,被阻止後怒扔安檢提醒牌。
該信息迅速引發大量網民關注和討論,公安機關迅速開展調查。
經查,網民張某燕,利用ai工具,生成「外籍留學生強闖南京火車站安檢」謠言並在互聯網平台發佈,誤導網民關注和討論,引發部分網民質疑火車站安檢管理不力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屬地公安機關依法給予張某燕行政拘留5日的處罰。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廣大網民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自覺規範網上言行,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對於為博眼球在網上蓄意編造、散布、傳播謠言的違法行為,公安機關將堅決依法予以嚴厲打擊。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央視網、央視新聞、中工網、上觀新聞、極目新聞、大河報、法治進行時
報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報料」一鍵直達;或微信添加報料客服:cspxxcb;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如需內容合作,請撥打政企服務專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