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菊的兩個十年,從坎坷到驚艷,從低谷到藍天。
在愛上騎行之前,今年66歲的河南鄭州人李冬菊有着長達十年的抑鬱症和狂躁症確診記錄。十年前,她工作遇阻、婚姻破裂,住進精神病院,被建議「終生服藥」;十年後,她週遊世界,斷葯重生,用善意溫暖他人,用車輪改寫人生。以2014年東南亞騎行為節點,在漫長的時間洪流里,她將命運的齒輪生生掰開,折正直角的形狀,延伸出似乎不屬於年齡的冒險。
騎行的日子裏,李冬菊先後到過亞洲、歐洲、大洋洲3個大洲,去過法國、新西蘭、澳大利亞、泰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摩納哥等12個國家,背包窮游斯里蘭卡和俄羅斯,在無數風景中,獲得了重生。她說她的目標是騎行100個國家,2025年,她將重新出發。
△騎行中的李冬菊(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中年抑鬱:離婚,下崗,「他們都說我是祥林嫂」
李冬菊生於1958年,雖然家境並不優渥,但前半段人生並無太大波折。李冬菊的父親是一名翻砂工,靠着一人微薄的收入維繫家庭。「每逢周末,父親還會騎車去一百多里地外的農田,撿別人收割完落在地里的紅薯,貼補家裡的生活。」李冬菊回憶道。
在父親的支撐下,李冬菊順利拿到了高中學歷。青年時上山下鄉後,她回到鄭州進入一家麻紡廠,成為一名紡織工人。後來,她和同廠的小伙走入婚姻殿堂,並很快有了孩子。
生活本是圓滿的,直到上世紀90年代,李冬菊成了廠里最後一批下崗工人。屋漏偏逢連夜雨,不久後丈夫提出離婚。
李冬菊說,不知道什麼時候,她對那時的記憶變得模糊起來,只記得離婚後自己睡不好,心情也變得焦躁,逢人就訴說自己的不滿,久而久之旁人不再願意與她交談,「他們都說我是祥林嫂。」
長期的精神緊張讓李冬菊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和狂躁症。為了控制病情,李冬菊聽從兒子的建議,開始就醫吃藥。她一年要住三四次院,精神干預的藥物讓她變得安靜,卻也給她的身體帶來了負擔。她自作主張停葯,病情又複發。2000年左右,她被醫生告知要「終生服藥」。那時候,李冬菊時常因為一件小事思索一整天,甚至連過馬路都在想,折磨着自己,也折磨着家人。
「我記得那個時候我兒子對我說,我這樣他很痛苦,能不能為他而活,把生活過好?」李冬菊說,那是她模糊記憶中唯一清晰的語句,也是兒子的愛,讓她決定一定要好好活着。
為了擺脫抑鬱症的困擾,李冬菊開始轉移注意力:她嘗試接觸電腦遊戲,讓複雜的關卡佔據自己的大腦,也嘗試去當志願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幫助別人。
「算是一種自救手段吧。」李冬菊說,那時候她也沒想到,正是這樣的出發點,讓她在天命之年有力氣與命運抗衡。
自我救贖:騎行12國,成功斷葯
2014年的一天,還是志願者的李冬菊偶然間看到一隊飛馳而過的騎手,心生羨慕。騎行者陽光、率真、洒脫的樣子,「讓空氣里都充滿了自由的味道。」李冬菊回憶道。
這不經意的擦肩,在李冬菊心裏埋下了一顆種子。手頭並不寬裕的她買了一頂頭盔,整天戴着它在家附近騎着百元的大梁車轉悠。兒子看穿了李冬菊的心,拿出1100塊錢幫她買了一輛單車,這也是李冬菊人生中第一輛超過千元的車。
這份來自兒子的「關懷」,改變了李冬菊的人生。那一年,56歲的李冬菊開始在網上尋找一些關於騎行、野外騎車遊玩的群,很快便加入了一個計劃騎行去西藏的群。然而,因為年齡和經濟原因等,這次騎行計劃並未付諸實踐。不過,這也讓李冬菊有了目標。
△在越南騎行的李冬菊
2014年10月,靠着打工攢下的1萬多塊錢,李冬菊聯繫到群友報名,隨後又花了1000多塊錢辦了越南、泰國、老撾、柬埔寨這四國簽證。11月,李冬菊從河南鄭州坐火車到廣西南寧,然後到憑祥與另外兩位騎友會合,再從憑祥友誼關出國門進越南。就這樣,不會英語的李冬菊,揣着不多的積蓄,跟一輛單車和一部「老年機」踏上了騎行之路。
然而,這一次依然不順利。李冬菊騎得慢,車輛性能不足,最終三人分道揚鑣。在另外一位騎友的幫助下,才順利回到國內。
回國後,李冬菊轉而前往雲南麗江,在一家美容店應聘了保潔工作,繼續打工掙錢。她沒敢給家裡說自己回國的事實,怕這樣的經歷扼殺了未來騎行的可能。在認真反思了自己的騎行經歷後,她決定先在國內騎行積累經驗。
另一方面,起初家人反對騎行,擔心她的安全,但看到李冬菊騎行之後,精神狀況變好了,也默許了她的這份堅持。
2015年5月,李冬菊騎行向西藏進發。李冬菊從小就有氣管炎,一直沒有系統治療,後來慢慢轉為哮喘和慢阻肺。「遇到海拔比較高的地方我就會犯病,哮喘病一上來,別說騎了,就連推車走幾步路都會喘得厲害,有時候臉腫得特別大。」李冬菊說,「那時我想,別人一天能騎上百公里,我騎幾十公里,慢慢悠悠也要騎到拉薩。有時候實在騎不動,就向路過的車招招手,他們都會熱心地幫助我。」
△李冬菊在西藏騎行
就這樣,在自己的堅持和熱心人的幫助下,李冬菊最終順利抵達拉薩,完成了騎行西藏的夢想。有了這次經驗,接下來的日子裏,李冬菊又分別騎行至新疆、青海、東北三省、東部沿海省份等地,最遠到過中國的北極村。
2019年,李冬菊將目光放至歐洲,她先後騎行去往法國、塞爾維亞、波黑、克羅地亞、摩納哥等國。為了省錢,甚至一天只吃兩頓飯,也學着法國老太太的樣子在超市快關門時搶購蛋糕、水果,這些騎行經歷讓她對世界充滿好奇,她的人生也因此變得豐富有趣。
騎行的時間裏,李冬菊已先後騎行亞洲、歐洲、大洋洲3個大洲12個國家,其間背包窮游斯里蘭卡和俄羅斯。「那時我都忘了自己有病了,葯也斷了。」李冬菊說,她將這樣的經歷形容為「重生」。
△李冬菊與國外騎行者合影
保持熱愛:與自己和解,挑戰騎行100個國家
李冬菊告訴記者,自己以前是一個很沒有主見的人。「經濟上依靠丈夫,生活上依靠孩子」,她從未自己單獨出過遠門,騎行前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安徽。
「我在騎行的路上遇到了太多熱心的人,他們無私地幫助我,讓我知道這個世界其實很美好。」李冬菊說。
李冬菊有寫遊記的習慣,她會把每天的行程、食宿、花費、圖片、視頻上傳到qq空間,翻閱那些遊記,她住過5美元左右的小旅館,體驗過4美元的按摩,分享過萬米高空下的藍天,以及騎行幾十公里後喝上的冰果汁。
那些暖心的故事,也被她一一記錄下來。比如在泰國芭堤雅,本想搭帳篷過夜的李冬菊,被熱情的當地警察安排住在了警察局大廳;再比如在澳大利亞騎行遇到山火,不會英文的李冬菊用手比划著向當地人求助,撲滅火情後被外國友人要求合影……
李冬菊也會以自己的方式回饋別人。她在隨身的騎行包里裝着很多中國結,如果遇到幫助她的人,會送對方一枚小小的中國結,以示感謝。
△李冬菊和拿着中國結的外國友人合影
2020年3月後,因為身體等原因,李冬菊未再騎行,但她也一直在籌備中。「有了生命才有夢想,我必須做好充足的攻略。」李冬菊說,她的目標是騎行100個國家,還要去往世界兩極。
在籌備騎行期間,李冬菊也把往年騎行的收穫歸納整理,並藉此幫助和感染着遇到的人。
李冬菊告訴新黃河記者,她曾在平台看到一名女孩的視頻,視頻中的女孩聲音有氣無力,反覆訴說著生活的辛苦,這引起了李冬菊的注意。「我就給她私信和留言,一方面讓她一定要堅持正規的治療,另一方面勸導她轉移注意力,找一些事做充實自己。」李冬菊說,女孩很在意這個老人怎麼知道得這麼多,「我沒說,那是因為我得過比她還嚴重的病。」
△李冬菊在海岸旁喂鴿子
經歷過人生的低谷,才更能明白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更需要什麼。李冬菊騎行的經歷,讓她學會了發現和感受溫暖,也讓她學會了與自己的不甘和解。就如同她在遊記中寫的一樣:「當置身大自然的懷抱中,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時,內心就像斯里蘭卡那片彷彿被上帝親吻過的海一樣,湛藍而清澈。」
記者:李震 編輯:俞丹 校對: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