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迎來大寒節氣。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時間過得好快,我們又走過了一輪春夏秋冬。
嚴寒使萬物放慢了生長的腳步,但生活仍歡喧地向前奔騰,因為回家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奔波了一年的我們終於可以卸下一身的疲憊,和家人歡聚,與惦念的人團圓。
大寒過後,冬盡春歸,在這新春將臨、歸家有期之際,願你諸事順利,喜樂長安。
大寒·一隅

△央視新聞《夜讀》 x 插畫師@劉溪溪 特別呈現
大寒·美文
1月20日前後為大寒,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常言道:「小寒大寒,凍成冰團。」小寒、大寒是「三九四九冰上走」的時節,但人們既懼怕寒冷,也擔憂該冷的時候不冷: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
大寒三白,有益菜麥。
大寒無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終須寒。
人們希望大寒時凍得「透透的」,如果該冷時沒冷,該暖時便很難暖: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大寒不翻風,冷到五月中。
人們在隆冬時節,並未貪圖晴暖,而是着眼於氣候與農事,希望天氣當冷則冷。「大寒寒白,來年碗呷白」,只有大寒時節既寒又白,來年碗里才能有白米飯。
古人描述的大寒物語是:一候雞始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雞開始孵小雞了,猛禽變得更兇猛了,冰也凍得更堅硬厚實了。
古代七十二候的72個物候標識之中,最多的是野生動物。野生動物中,最多的是野生鳥類,共21個物候標識,可見古人對於野生鳥類的重視程度。
但在節氣起源的黃河流域,到了隆冬時節,鳥類實在是難得一見。而且草木凋敝,物候不再俯拾即是。於是,人們只好轉而觀察自家的家禽家畜。在物候領域,雞便開始擔當大任。在六畜之中,雞是唯一被收入七十二候物候「名錄」的。
「征鳥厲疾」,在現在看來,是難以量化的一項物候標識。猛禽如何才算更兇猛,確實很難界定,不像「桃始華」「玄鳥至」「蚯蚓出」「水泉動」「雷乃發聲」那樣直觀和明確。
從立冬一候水面初凝的「水始冰」,剛剛開始結冰,到大寒三候的「水澤腹堅」,這是人們在沒有溫度計的年代,以查驗冰凍的方式來界定寒冷的程度。
記得我小時候,鄉下的老人抄着手坐在小板凳上,在牆根下曬太陽、嘮家常,大黃狗、小花貓趴在地上邊曬太陽邊旁聽。只要沒有風,人們並不會覺得那是隆冬。所以後來每次看到專業上的風寒指數,我幾乎都會聯想到這個情景。
有人說,疏離自然的現代生活方式使我們漸漸地聽不到本能的聲音。
有人說,在各種離奇信息刷屏的年代,像古人那樣在隆冬時「安心靜體」真的很難,靠着牆根兒晒晒太陽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
一位朋友曾經談及關於冬天的一番爭論:「到底是北方的冬天好,還是南方的冬天好?」一個人說:「當然是南方的冬天好啊!樹都綠着,草都青着,河水都流着,多有生機啊!」另一個人說:「那多俗氣啊!我就喜歡凜冽的朔風吹在臉上像小刀割一樣,我就喜歡河水冰凍三尺,我就喜歡樹都光禿禿的,太有范兒了!」
郁達夫就很喜歡北方的冬天,他曾寫道:
要想認識一個地方的特異之處,我以為頂好是當這特異處表現得最圓滿的時候去領略。故而夏天去熱帶,寒天去北極,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雖則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偉大幽閑,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徹底。
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道圍爐煮茗,或吃涮羊肉,剝花生米,飲白乾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而躲在屋裡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
北平的冬宵,更是一個特別適合於看書,寫信,追思過去,與作閑談、說廢話的絕妙時間。
無論你在南方北方,都希望你大寒不寒,心向暖陽。
大寒·草木人間
來到大寒,也就意味着
我們又一起走過了一輪節氣
在此刻,細數與你走過的春夏秋冬
才覺得,每一步都那麼值得
沒有立春的生髮,就不會有立冬的蕭條
只有體驗過大暑的熱,才透徹得了大寒的冷
天地生息的韻律,你感受到了嗎
大寒·文案
大寒時節,宜紅爐溫酒,靜待春來。
大寒,以冬之落幕,作春之序曲。
人在冬天,總是沒有距離。(汪國真)
風雪送余運,無妨時已和。(陶淵明)
一年將盡,「我大步向前,身後儘是不值一提。」(曹韻)
日子平凡,但我自有波瀾;天氣嚴寒;但我心向春山。(《夜讀》)
寒冷總會過去的,現在你要做的是積極過冬。(《夜讀》)
冬天的盡頭,一定是春天;思念的盡頭,一定是重逢。(《夜讀》)
天氣越冷,內心越要鮮活和明亮,這不是逞強,而是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和選擇。(《夜讀》)
人在冬天應該懶洋洋,遇見不開心記得提醒自己:沒必要,無所謂,不至於。(《夜讀》)
大寒到了,也就快過年了,詩人說「一年燈火要人歸」,真好,我也要回家了。(《夜讀》)
時維大寒,(《夜讀》)願時光向暖,百事從歡,所願皆成真,諸行皆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