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軍區青島第五離職幹部休養所,一群老兵從戰火中走來,他們是革命戰爭的經歷者和見證者,見證了黨從誕生到帶領新中國崛起的歷程。他們用青春與熱血鑄就不朽功勛,身上承載着紅色記憶。然而,年華逝去,老兵們年事漸高,如何搶救這些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成為迫在眉睫的使命。2021年起,青島第五干休所啟動「搶救性紅色資源挖掘」,趙穎超成為這場接力中的一員。
一次「失敗」的採訪
第一次接到採訪任務,趙穎超心裏直打鼓,擔心干不好。為此,他翻遍老兵檔案,做了大量的功課。孟昭儒,1945年入伍,參加過抗日戰爭、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檔案里「一年榮立三次二等功」的耀眼功勛讓他找到了採訪重點。他帶着問題上門:軍功是怎麼來的?經驗是什麼?可孟昭儒淡淡一句「沒什麼,就是打仗打出來的」,讓他瞬間泄了氣。面對雙目失明、記憶衰退的老首長,他既心疼又內疚,覺得自己沒挖出「料」。
孟昭儒照片。高敏供圖
趙穎超不抱希望地問出「革命生涯中最難忘的人」,孟昭儒卻突然來了精神,他立刻說出一個名字:陳清恩(音譯)。1949年的4月底,孟昭儒和好友陳清恩跟隨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駐紮至崑山,準備解放上海,一個護送軍用物資的任務讓他們起了爭執,最終陳清恩搶到了這次任務,卻在途中遭遇敵人阻擊犧牲。孟昭儒沒能等到與戰友並肩凱旋,只等來噩耗。「聽完這個故事,我明白了紅色記憶的厚重,檔案里的記錄,遠遠寫不盡英雄的光輝歲月。」趙穎超說。從此,他暗下決心要讓這些紅色記憶里的小故事留下痕迹。
平凡細節中的英雄氣概
「我就是命好活下來,哪有什麼故事,哪有什麼榮譽。」戰爭與死亡對老兵們而言稀鬆平常。「子彈穿過衣服,打到手上」「我中了兩彈,沒藥換」,講起這些,他們語氣平淡。可談到對黨的感情,他們眼眶濕潤,聲音顫抖。
從90歲的老兵唱起「跨過鴨綠江」,到賴在政委辦公室要上戰場的小姑娘;從一人帶着三艘船轉移傷員的衛生員,到用小推車送傷兵的老百姓……趙穎超聽過無數感人淚下的故事,英雄氣概在他心中清晰起來:「明知道前方是生死未卜,他們爭着上,無論多難,他們始終相信跟黨走能打勝仗,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這就是真正的英雄。」
21年夏,拍攝老兵張亞平口述史紀錄片的現場。高敏供圖
這些普通的平凡的英雄也值得被記錄、被看見。「歷史檔案中的記載只有戰役名稱、時間和數字,但在老兵的講述里還有老班長教他端槍的身影、有連長擋子彈的瞬間、有跟在他身後的小娃娃兵。」趙穎超說,「這些有着情感連接的故事最戳心窩,紅色故事裏的小配角也是大英雄。」截至2025年,青島第五干休所已記錄老兵口述歷史超百小時,這些生動細節為紅色記憶注入血肉與溫度。
「不能忘」的囑託
「你最想對年輕人說什麼?」趙穎超的採訪常以這個問題收尾。「他們經常拉着我的手流眼淚,說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犧牲流血的戰士。」 他說。
「不能忘」的囑託讓趙穎超把記錄的重點放在了挖掘紅色故事、記錄真實細節。從除夕夜戰場上的一碗餃子,到革命年代戰火中的愛情萌芽,再到三上戰場的衛生兵,這些樸素生活里點滴,承載着英雄的赤子之心,跨越時代打動人心。「我們記錄的紅色故事,更多是英雄們的真實生活,也許這些故事不夠轟轟烈烈,但像茶,回味悠長。」趙穎超說。
青島第五干休所整理編撰的紅色書籍《傳承》,記錄了22位老兵的事迹。高敏供圖
如何讓這些紅色記憶重煥新生?
隨着走訪老首長的經歷增多和眼界的持續開闊,趙穎超認識到收集整理這些故事不僅是紅色記憶的傳承,也標記着我們中華民族的「來路」,更是承載着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價值。近年來,青島第五干休所基於紅色記憶挖掘,編撰紅色書籍《傳承》,字裡行間凝結22位老兵的烽火往事;用《口述歷史》紀錄片珍藏英雄的聲音;老兵們娓娓道來的日常,讓紅色故事不再是檔案里的冰冷數字,更是在每一次講述中傳遞信念與力量。
英雄從未遠去,對於趙穎超而言,紅色故事裏的英雄人物一直生活在他的身邊,是他成長的營養。「今年是我記錄和傳播紅色故事的第5個年頭,看到一個個英雄遲暮的背影,就覺得這件事沒白乾,我也會繼續堅持講好他們的故事,讓英雄精神走到群眾身邊,讓這些紅色記憶影響更多人。」他說。這份精神,如燈火,照亮前行的道路。
策劃:李方舟 董大正
采寫:王蕾
來源:光明網